孙树椿教授应用腰痹汤治疗痰瘀互结腰痛的经验
2022-11-27侯晓宙王平殷京陈帆杨满红张清
侯晓宙,王平,殷京,陈帆,杨满红,张清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孙树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教授擅长保守方法治疗骨伤科脊柱疾患,在临床上运用腰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颇有心得。
腰痛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肌劳损等均能引起腰痛的症状。腰痛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人类丧失劳动能力的首要原因。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中国成年人的腰痛患病率在7.21%~39%,甚至高于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手工操作的工人、司机是腰痛的高发人群[1]。腰痛的常规治疗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推拿按摩、针灸等保守物理治疗也可以极大的缓解腰痛的症状[2]。腰痛在中医学属于痹病类。古代医家认为腰痛发病多与风寒湿等邪气侵袭腰部有关,另外跌打致腰部外伤,腰府失养、局部气血瘀滞不通,也可以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其病机为肝肾亏虚,邪犯腰府经络,外伤致使局部气血瘀滞、经络闭塞。中医内科学将腰痛分为4种证型: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3]。孙树椿教授认为慢性腰痛更需从“痰”“瘀”论治。本文旨在阐述孙教授对于慢性腰痛“痰瘀互结”的理论及使用腰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的心得。
1 痰瘀互结理论基础
痰瘀互结为痰浊和瘀血相互搏结的证型。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中已有痰瘀同治方的记载,《金匮要略》记载的痰瘀同治方更是广泛用于临床中。《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论述痰瘀互结证之病理过程:“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金元时期痰瘀互结理论日臻完整,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现代中医专家将痰瘀互结理论理解更为透彻,在“津血同源”生理的基础上,延伸出“痰瘀同源”的理论。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认为痰瘀均源于湿,湿困脾,气机运行不畅,化湿为痰,无力运血,则涩为瘀血。张伯礼院士更是提出“痰瘀互生”的理论,认为痰瘀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疾病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合而致病。孙树椿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及研究中发现,慢性腰痛的辨证不能止步于“风、寒、湿、热、虚”,更有痰瘀合而致病[4-5]。
2 痰瘀互结理论提出
孙树椿教授认为腰痛的发病是一种慢性病程,呈进行性加重,疾病开始以“闭塞不通”为主要的发病因素。《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邪犯腰府经络,阻碍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发为腰痛。慢性腰痛者,腰痛发病时间缓慢,病程较长,邪犯腰府日久,病邪由浅入深,久病入络,气血凝结。腰府的筋脉肌肉失去了气血的滋养,因而出现腰部疼痛伴有屈伸不利、麻木拘挛。叶天士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化为败瘀凝痰。”张景岳认为:“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致不得通行而病也。”痹病日长者,邪气侵入人体日亦久,津血被风寒、湿热之邪凝炼,故成为“瘀”,湿邪停而汇集成为“痰”。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痹证论治》中认为痹病发病时间长,一定会有瘀痰湿之邪,瘀阻的血液也会停留在脉道内,瘀阻经络。气血循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医碥·杂症》中认为寒邪能使气聚凝滞,使血脉壅塞不通,湿邪黏腻使得津液聚集凝炼成痰。赵献可认为痰、瘀同出一源头,互相影响,合而为病。孙树椿教授在吸取前人的经验,融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的研究成果,他提出腰痛早期的“风寒湿热”等致病邪气在长期病程中,影响机体气机运行,气滞则湿无以散,聚为痰,继而脉络受阻,血停为瘀。痰浊和瘀血相互搏结,阻于腰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瘀阻,津液停运不行,水湿凝滞积累为痰。瘀血和痰浊同出一源,又互为因果,共同致病[6]。痰瘀互结可以痹阻经络,故使腰痛缠绵难治,反复发作。
3 活血化痰通络治法
孙树椿教授认为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慢性腰痛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如果治疗腰痛仅仅祛风除湿通络,腰痛逐渐成为慢性疼痛,外邪未完全祛除,而痰湿重浊,腰痛绵绵难治。究其根本,邪犯腰府日久而成痰瘀,使疾病发展更为复杂,临床治疗效果更差。朱丹溪主张活血行气,通络化痰来治疗慢性腰痛,他使用二陈汤配伍燥湿行气药物以燥湿化痰,气行则血行,药专攻痰瘀二邪。因此在腰痛的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痰、瘀的病理特点。痰饮是体内水液积聚而成,重浊黏滞,致使病势缠绵。瘀血形成后停滞于体内,作为继发性病因影响机体正常功能[7]。
4 腰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分析
孙树椿教授从“痰瘀互结证”为出发点,总结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慢性腰痛的总则,自拟腰痹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方中以桃仁、半夏共为君药,桃仁活血通络止痛、半夏化痰散结,同用可化瘀散结止痛;薏苡仁通利关节、祛湿除痹,鸡血藤活血通络,两者加强君药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之力,共为臣药。薏苡仁配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从痰之源头治之。乳香,活血行气止痛。半夏燥湿化痰,蜈蚣搜风通络,助化痰退邪。独活、牛膝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筋止痛,调和诸药。腰腿酸胀感较重者加木瓜,疼痛剧烈者加全蝎,麻木较重者去蜈蚣加乌梢蛇、木防己。舌质较红者加黄柏、生地黄。腰部酸软者加续断、山茱萸。纵观全方重用活血及化痰散结药物,旨在对久病之腰府祛除痰浊和瘀血的病理性产物,又健脾祛湿,从病之源头解决问题。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62岁。2017年9月15日初诊,主诉:腰部疼痛1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不缓解,自行口服止痛药,外敷膏药,稍有缓解,未给予特殊处理。1年来腰痛反复发作,多在劳累或弯腰搬重物后出现。期间外院诊断为“腰椎滑脱(L5/S1)”,并接受理疗、口服中药(具体不详)等方法治疗,有所缓解,但仍反复发作。1月前抱小孩后出现腰痛加重伴双下肢前侧及外侧麻木,步行500 m症状即加重,休息可缓解。平素食欲差,大便溏,小便尚可。刻下症见患者老年女性,体型中等偏胖,舌质暗,苔白厚腻,舌体偏大,脉弦。专科检查:患者跛行入诊室,腰椎L5/S1横突压痛、叩击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双下肢皮肤感觉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及病理反射无异常。腰椎正侧位X线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滑脱(L5/S1)。腰椎MR腰椎滑脱(L5/S1)、腰椎管狭窄。中医诊断:腰痛,痰瘀互结证。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痰、通络止痛。拟方腰痹汤加减:牛膝12 g,薏苡仁 10 g,白术 10 g,白芍 6 g,鸡血藤 15 g,独活15g,黄柏 6g,半夏 12g,茯苓 10g,蜈蚣 6g,乳香 9g,桃仁12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2诊:腰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感较前好转,下肢无力酸软明显改善,可自行步行约1 km,查其舌脉,舌质偏暗,苔白微厚,脉弦细,处方不变,继续口服14剂,诸症状明显好转,无不适。半月余复诊,无下肢麻木,腰部活动度改善,能适当做家务而未引起腰痛发作。半年后电话复诊,腰痛未发作,诸如常人,嘱其适当做小燕飞、抱膝滚床等练功动作。该患者腰痛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明确,但是诸般治疗无明显效果。结合患者平素及舌脉,可以看出患者本就是痰湿体质,弯腰闪挫伤及腰府,病程日久,痰瘀互结于腰府,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病理产物,腰痛则绵绵不休,反复发作。孙教授另辟蹊径,从痰瘀看腰痛之病机、病因,治疗上抛开一味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方法,辨证准确,用药简单,直取病位,当然药到病除。
6 小结
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腰痛的发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一大部分患者腰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发展为慢性腰痛。慢性腰痛的保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基于前人的理论,孙教授提出,论治慢性腰痛,需从痰瘀同源着手,两种致病因素在长期病程中相互搏结,其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日久,气无以运化,湿聚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互结,经络闭塞不通,不通则痛。痰瘀既是致病原因,又是病理产物。对于痰瘀互结型腰痛的辨证,在临床需谨慎结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发病时长,四诊合参,尤其体型偏胖,舌苔厚伴有瘀斑,脉弦滑者,可考虑从痰瘀治疗腰痛。孙树椿教授主张的慢性腰痛需从“痰、瘀”论治并以腰痹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腰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