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新动向及规避策略

2022-11-27刘建华

关键词:虚无主义网络化历史

刘建华

(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以及历史人物进行肆意曲解、解构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其本质是一种伪政治性社会思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就时隐时现,从最初的娱乐化、消遣化到后来的假设化、抹黑化的发展,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几乎是无孔不入地从中国社会的政治外围向政治中心渗透。网络社会的兴起为其传播提供了捷径,随之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的动向和新的危害。科学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新动向,揭示其虚无的历史形态本质,建构起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新动向的有效路径,对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新动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新动向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依据其传播的轨迹来看,早期的历史虚无主义多是打着研究的旗号混入到学术场域。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开始转向舆论场域并日益演变为一种政治思潮。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开放、快捷的传播通道,历史虚无主义便积极转向互联网,“从观点的网络化到主张的通俗化,从知识分子范围到草根阶层的受众范围,从‘熟人的眼光’约束到责任的遮掩……总而言之,网络传播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新的生存空间,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大众化趋势明显,不容忽视”。[1]

(一)传播目标的政治化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历史的翻版,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就在于它以戏说的方式、荒诞的语言,对严肃历史事实进行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篡改或反叛,因而成为与现行体制抗争者竞相推崇的思潮,这一思潮在名义上是对历史重新改写和重新评价,但实质上却有着很强的政治指向性。最初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在抽象的学术领域传播,持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学者往往披着学术研究理论探讨的外衣,并配以重新评价、重读历史等博人眼球的字眼,进行所谓的学术探讨,他们选择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作为研究和评价的课题,通过剪辑、嫁接、拼凑、戏说的方式进行歪曲解读,目的在于否定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现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控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批判和揭露,通过净网行动涤荡了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讯息,通过依法治网阻断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通道,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压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嚣张气焰,使得互联网空间的主流意识正能量传播空前高涨,党和国家的声音在不断聚集和扩大。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化传播并未彻底根除,而是不断改变传播策略和方式,表现出新的传播动向。这一新动向表现为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嫁接和戏说,同时也针对现行政治的攻击和虚无。换言之,现在主流社会提倡什么他们就虚无什么,其手段之多样,行为之拙劣,令人发指。他们嫉恨党的内政外交、政策法规、战略动向和成就影响,热衷于紧跟党的政策和政治动向,试图通过剪裁、假设、臆测等抽象思维推演中国道路选择,用碎片化的事实否定中国道路和制度的选择。为了动摇群众对党的理论自信的认知,历史虚无主义者还通过新解、揭秘、爆料等手段,不断向中国国内建设、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海外投资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渗透,甚至有预谋地借助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编造虚假的信息和错误的言论直指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战略动向,误导网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和判断,侵蚀党的群众基础,还通过视频合成、剪辑等方式,调侃、戏弄革命英雄人物,嘲笑英杰劳模,破坏英雄形象。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者全然无视历史事实和现实成就,通过互联网平台歪曲历史、丑化现实、亵渎英雄人物、误导网民、诋毁国家内政外交的行为俨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然挑衅和背叛,充分暴露其唯心史观的本质。

(二)传播过程的联动化

大众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由境内人员借助报纸、论坛、学术报告或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其传播的受众面是相对的和可控的,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和低成本性等优势日益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互联网技术最初进入中国之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打着“网络无疆界”的旗号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平台虚构事实、解构历史、抨击时政、贬抑英雄,进而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导。一部分学者、律师和媒体工作者以“意见领袖”“网络公知”和“网络大V”自居,不断在互联网空间推送一些子虚乌有的“内幕”,不定期的聚焦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评论戏说,通过评点、揭秘、新解、商榷、演绎等方式叙述历史、谈论现象、热议焦点、揭秘黑箱、解密机要、暴露心声等方式猖狂发声,触动大众感官,影响网民对主流意识的认知,其所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以QQ、微信、微博为新技术载体的不断普及和广泛应用,使得借助互联网搜看信息不再是什么奢求的对象和新鲜的事物,围绕手机网络的新的社会圈层的诞生并不断扩展,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向外传播,由此带来的迅捷的网络信息不再是网络技术持有者对信息的独占,而是日益走向大众并不断向外扩散。为了“增进”网民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想尽办法、费尽心机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戏谑、揭秘、解密、暴露、恶搞成为他们在网络空间诋毁主流意识的利器,通过网络的不断翻炒,细节的不断暴露,“真相”的不断“还原”,以此吸引目光,聚焦视线,进而弱化党的形象,蚕食党的群众基础。如果说上述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互联网媒介实现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线上线下联动为其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平台,其传播者主要以境内为主境外为辅,那么,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治理网络力度的加大和对历史虚无主义打击力度的提升,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其传播行动却并未中止,而是由境内传播为主转向了境外为主境内为辅的联动模式。其信息源也主要来自境外的政治谣言、政治流言和政治恶搞,这些产生自境外的有害信息通过“翻墙”“解密”或“越狱”行动就会以秘密传输信道被推送到特定人群,进而在网上热炒和传播,其行为将更加隐蔽,影响将更为严重。

(三)传播方式的新潮化

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在网络平台拓展生存空间,通常并不是单枪匹马的行动,而是穿上了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理论外衣,试图以新的社会思潮掩盖自身的颓废,他们借用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的客观性去否定真实的历史;借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的立场去否定主流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借用新自由主义的自由世界和自由意志传播西方道路和西方价值观去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无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其本身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思潮,其与历史虚无主义沆瀣一气、互为表里,目的在于消解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最终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只不过历史虚无主义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否定,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则更多的是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解构。历史虚无主义穿上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理论外衣在网络空间里新潮化的用意就在于更加隐蔽地传播其价值理念,否定主流价值,同时借助这一外衣试图对其他社会思潮发挥腐蚀和影响作用,以期在多种社会思潮的联系、融合、转化中解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的新潮化还表现在试图通过变换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并辅之以新的发现、新的史料、新的说法等噱头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在网络空间里哄骗大众,或者大打感情牌以博取网友的同情和怜悯。他们常常利用网民的同情心,不惜消遣女性、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借助偶然性或突发性事件,对于碰瓷老人欲盖弥彰,对于残疾人不法行为给以“道义上声援”,对于投射在女性、儿童身边的革命剧、抗日剧以及革命英雄事迹总是报以保护妇女儿童为由不宜种下仇恨的种子加以指责。此外,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视频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从未在这些微媒介技术面前缺失,而是寄予微媒介以最大的热情,以碎片化地营销其零散的错误观点,同时也将其不可示人的政治图谋在新潮流的微媒介传播中渗透到网络的边边角角。这种传播方式的新潮化,增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性和危害性,也加大了防范的广度和难度。

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是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新的传播形态。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新动向,科学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发展的新意蕴,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的必经之路。

(一)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伪学术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社会矛盾不断展现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潮,其最初的表现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和规律,但“在对待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上却常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去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重要的事实”。[2]这一具有先验性质的“理”是抽象之“理”,是想象之“理”,在哲学意义上讲是唯心史观之“理”。这个“理”的行为意义就在于以自在之“虚”模糊歪曲,以自在之“无”抹杀消除。这一产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开始在中国传播,他们常常打着解放思想、学术反思和价值中立的旗号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传播,并在21世纪开始泛滥起来。在学术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者故意把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相对立,主张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打着重新定位革命、重新看待改革的旗号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否定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这种俨然背离历史、否定现实、歪曲事实的学术研究不仅不是学术研究的应然之道,反而是对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的一种误导。因为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在忠于事实基础上探究真理,在透过现象前提下探寻本质,学术研究的本真追求和使命就是要求真知、求真理,那种打着学术反思、重新评价的旗号,用唯心史观去看待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等的研究不仅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对学术研究的背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披着学术研究、学术探讨的外衣,用所谓的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用现代史观取代革命史观去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改革的历史和成就,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问,而在于政治。正如龚书铎教授指出的那样:“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3]它所虚无的是中国革命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虚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对于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和资本主义制度则尽情美化并加以歌颂,这才是虚无主义的本来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不是学术思潮,而是一种伪学术思潮。

(二)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之争

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青睐,就在于他们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披着时尚的外衣,通过娱乐、恶搞、嫁接的方式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采取迂回隐蔽的策略包装其险恶的用心,借助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以碎片化的解密网文、内幕视频、麻辣点评、心情日志,针对党的历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热点事件,解构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识,贬损权威与崇高价值,宣扬社会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同时大肆兜售西方的宪政民主和普世价值,传播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恶俗化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腐蚀我们的主流思想根基,毁坏我们的文化自信,动摇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架构,进而实现其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需要指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欺骗性与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和虚拟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多数网民并没有专业的历史背景,娱乐化、解密性的新历史故事和新趣闻轶事对他们更有兴趣。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里,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任何一点解密和揭秘都会被无限地放大和翻炒,这样就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形:一方面,疯狂挑战社会历史和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全方位地颠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进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4]分析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互联网媒介不惜通过猜测、嫁接、夸大等手段诋毁抹黑党的领袖、革命英雄人物、革命历史和改革成就等行为,试图否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建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其用意就在于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进攻,以此动摇我国社会稳定的政治基础,进而使中国发生他们所向往的“颜色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新动向在本质上不只是一场学术意义上的思想之争,而是发生在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

(三)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起始于学术领域论证的一种政治思潮,在本体论上不承认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无视历史文化的内在逻辑,主张用历史选择论代替唯物史观,倡导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主张用人性分析取代阶级分析,推崇现代化就是要西方化,数典忘祖、意欲贬损和抹杀国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否定世界文化和道路的多样性。在阶级立场上,历史虚无主义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宣扬侵略有理和殖民有功,他们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在方法论上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以假设为前提,以臆想为出发点,以解构、攻击、丑化、讥讽、戏说主流意识和思想为途径,根据历史的一些细节、现象和新发现的材料,用孤立、曲解和片面的方法主观想象和推测历史发展的应然和可能性的结局,这种罔顾历史事实、任意篡改历史、粗暴拼凑历史的做法不仅不是历史研究应有的态度,反而是主观唯心、无理取闹的拙劣表现。在价值观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通过否定、解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为了追求影响力、收视率和点击率,通过猎奇、虚妄的方式摆噱头、博眼球,突破伦理底线和价值操守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虚无历史、贬损抹黑英雄人物,进而削弱主流价值观。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基本价值观变得模糊不清,民族精神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变得浅薄和荒诞。这种变戏法的形而上的思潮其用心之险恶、影响之恶劣,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不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史观逆流。由于其主张和观点的非主流性,也就预示着其在公开刊物上宣扬和发表的机会较少,其社会的影响面也是有限的。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特点,改变了历史虚无主义宣传和发表的窘境,历史虚无主义一旦进入网络便欣然起劲,他们利用网民的情绪化心理、叛逆意识、猎奇思想动摇主流社会的价值根基。这种发生在历史虚无主义身上的不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真假的思想不是唯物史观应有的思想价值,而是彻头彻尾的唯心史观地集中暴露。

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的规避策略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动向及其危害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用网民愿意接受的方式自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应然存在和实然价值,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发力、法制规制和跟踪揭批等手段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揭示其学术研究外衣掩盖下的政治本质,遏制其网络化的渗透和危害,主动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一)理论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思维,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5]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自近代以来,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都曾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但多因“水土不服”而偃旗息鼓,同时也没能指引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正当中国人民为深陷理论漩涡找不到出路之际,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仍然是一条充满荆棘、布满曲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中找观点、找方法,经过艰难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力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理论也在不断飞跃,形成了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昂首阔步迈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地可靠保证,也是战胜各种社会思潮最强有力的保证。殊不知,历史虚无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种政治思潮,其根本动机就是要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动摇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意识形态和唯心史观本质,不断夯实我们的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更加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高度的理论自信基础上认清其网络化传播的目的和意图,揭示其唯心史观本质掩盖下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并与之展开坚决彻底的斗争。

(二)教育发力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动向的有效路径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培养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当然,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人的成长和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对于置身于互联网场域的每一个网民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而其对社会的认同和认可也就不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选择网络空间传播,就在于它利用了互联网的虚拟、快捷、开放和低成本特性,而又积聚了大量历史知识相对欠缺的青少年群体以及一些因个人生计困难或对体制弊端不满的群体,试图以博人眼球的字眼、虚构的历史和翻炒的假象蛊惑人心、误导思想。而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澄清迷雾,还原真相,还原历史,以此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教育是拨开迷雾澄清历史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路径。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媒介宣传教育,都有义务、有责任向受教育者解开历史真相、揭露历史事实,以此引导受教育者感知历史、关照现实、描绘未来。而各级各类教育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育发力的大小、精准及合力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6]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真实的历史,了解历史的真相和本来面目”。[7]为此,各级各类教育都应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大力宣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真实再现广大人民群众自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同时也要敢于正视党在历史上走过的弯路和所犯的错误,正确引导人们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失误和不足,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网民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唯心史观本质,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者背后隐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法制规制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渗透的根本途径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同时也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大肆传播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8]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传播,除了通过正面的教育宣传发力外,还应加强法制化规制的建设。只有通过法制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及网络安全。那些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者用泯灭人性、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对英雄人物的恶搞、贬损甚至丑化的行径,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事情,更是挑战人类良知和法律正义的行为。对待这样的事件,唯有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还历史以真相,还英雄以公正,还法律以公平。但是,从近些年来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几起侵权案件来看,我国虽然在《民法总则》第185条作出了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该承担民事责任”。[9]但由于《民法总则》多是原则性的条文,在法院审理案件中常常遇到原告身份认定不清等现实问题,再加上网络侵权程度以及危害性的认定也缺乏相关解释性细则,给法官审判带来了很大的法律困惑。为此,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立法工作,将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不法侵害纳入法制化轨道不仅是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维护互联网安全、晴朗互联网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仅如此,各级各类媒介也应不断加强网络立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网民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自律意识,切实增强网民自身的网络空间政治敏锐感和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四)跟踪揭批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重拳出击而自动退出互联网,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法律规制就从网络空间销声匿迹,而是变着花样、变换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为此,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化行为绝不能急于求成,草草收兵,而是要根据变化的形势,适时把握其发展动向,跟踪其传播路径,时刻关注其言论和举动,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思想动态,从学理上深入剖析其思想脉络,深刻揭露其“和平演变”中国的险恶政治本质,批判其学术研究外衣掩盖下反党反社会主义行径。同时,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立足于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通过历史还原历史,通过事实证明事实,系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赖以依托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理论基础,系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外衣掩盖下的巨大欺骗性,系统批判其互联网传播方式新潮化掩盖下的巨大迷惑性,使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在真理和正义的阳光下得以暴露、得以批判,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既是党的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相关研究人员应尽的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0]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化新特点、新动向,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揭露其险恶用心,与其进行坚决地斗争,进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网络化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