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平急结合策略讨论

2022-11-27陈轶戈李文源刘永军邓光璞张泽浩

现代医院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急防控医疗

陈轶戈 郭 怡 李文源 刘永军 邓光璞 张泽浩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5

随着疫苗接种持续覆盖与防控工作体系越加成熟,国内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整体日趋平稳,但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有增无减。如何有效避免发生个别关联本土病例传播甚至引发疫情外溢的风险,作为承担筛查、救治、防控等任务于一身的综合医院,需要加强早预警早行动,采取果断措施快速精准做好疫情应急处置[1-3]。因此,随着常规医疗服务的恢复和医院各项建设发展任务的开展,综合医院在做好运营管理、最大限度保障满足群众就诊需求的前提下,需强化防范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防止院内感染,并确保高效完成各项指令性应急工作任务,亟待进一步健全疫情防控平急结合管理体系[4]。

1 综合医院常态化防控应急组织协调的难点

新冠疫情以来,各级医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应急防控工作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应急经验。但在常态化防控疫情形势趋势持续向好、长期无本土新增病例的情况下,医院运营管理和建设发展任务恢复、增多,承担运营与防控双重任务的管理工作队伍能否寻求工作精力的平衡和协调,避免产生应急疲态和思想懈怠,防止应急响应滞后或不必要的缺漏,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5-6]。其次,日常诊疗服务的恢复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增多,部分医院囿于医疗场地限制且短期内难以适应应急场景根本调整。在此情形下,医院全流程疫情防控与医疗业务流程能否动态匹配、衔接转化,从而降低应急防控带来的医疗秩序冲击或非必要干扰,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再者,医院如需停诊闭环排查或是支援行政部门工作任务(例如大规模核酸采样),对于医院尤其是大型综合医院,在饱和的医疗收治工作下,是否有足够的隔离病房或配套性隔离措施、救治冗余能力和机动医护队伍外派支援紧急性任务,是应急组织协调需要重视的保障性因素[7]。最后,综合医院作为疫情应急防控的哨点阵地,预警信息是否及时全面、数据准确,是做好应急处置的策略研判、调度指挥的重要支撑,需要持续予以改进完善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流程机制。

2 综合医院常态化防控平急结合的工作方向

通过上述回顾,应急处置能力基于工作组织体系、业务流程规则、资源综合保障和信息支撑机制。综合医院是疫情处置的重要关口和救治保障力量。在常态化防控期间要提高医院的应急处置能力,关键在于落实平急结合管理。笔者认为应从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业务流程、强化处置能力这些方面加强平急结合管理。

2.1 “健全制度、完善队伍”是平急结合管理的保障

平急结合管理的制度设计,对于医院高效处置各项突发事件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远性保障[8]。近年来,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卫生健康促进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加强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作了要求;新冠疫情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不断总结经验,出台了多项应急处置指导方案。但为做到政策法规层面的概括性指导意见与医院实际业务运行场景之间实现紧密衔接融合,仍需医院自身理顺多重关系、打破固有机制、完善院内管理[9]。因此,综合医院应加强整体性的应急制度设计与战略规划,特别在组织架构上要厘清平急结合的岗位职责分工,并围绕应急防控的多方环节建立健全院内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有图可迹,从而落实“科学应急”和“依法应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应急处置离不开各岗位人员来落实,医院要加强应急人才资源管理和应急队伍建设,要突出类别分工、批次先后和梯队层次,建立训练有素的应急专业队伍。作为区域性大型综合医院,更应重视不同梯队队伍间的“传帮带”,加强从培育专业人才到形成专家人才的建设,这有利于在应急状态下实现多批次人员轮换,承担外派任务的应急队伍也可实现从“人力的输出”到“智力的输出”,从而指导基层提高业务能力。

2.2 “优化流程、充实硬件”是平急结合管理的要点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无论是外区域散发零星本土疫情还是本地区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都必将对常规医疗秩序造成影响。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避免短期内医疗资源遭受挤兑,综合医院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全面优化各项医疗管理和应急处置流程[10]。常态化防控工作中,应重视在疫情监测预警工作中建立“管理防呆机制”,对突发本土疫情或其他新发风险事件保持警戒状态、保障早期响应。对于疫情应急处置,应针对预期应急场景建立贴切医院实际、符合传染病诊治规律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的协同分工清晰以形成联控联防网络,重视应对可能因收治相关感染病例等医疗需求激增的各项保障机制。要遵循“医防融合、平急结合”,持续做好医院医疗场地功能布局优化,确保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的救治防控条件:对于医院老院区,应加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流程闭环管理的通道改造;对于正在新建院区或者是新建医院,要做好医院医疗布局的顶层设计,尽可能设置独栋楼栋或独立区域,以备应急时作为临时隔离病房启用。最后,要持续做好防护物资和医疗救治设备的储备工作,建立清单制,优化物资管理措施,做到“平时用得上、应急用得上”[11]。

2.3 “学科建设、信息集成”是平急结合管理的支撑

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学科群建设是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医疗托底。综合医院应重视传染病诊断治疗、病原检验检测、院感防控等临床业务和学科建设的有机衔接,推动感染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影像诊断科等学科的融合发展,确保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早期及时识别和医疗救治[12]。同时,强化院感管理部门在院内感染控制、早期流调、环境消杀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尤其是院内的流调队伍建设,这是综合医院实现平急结合、医防融合建设的重要环节。疫情应急处置不仅仅靠单体医院即可全面应对,综合医院尤其是区域内的大型综合医院作用尤为突出。推动区域传染病防治平台建设,增加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多方协同的联防联控管理,辐射带动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同质化建设和医疗能力提升,既是综合医院的角色使命,更是推动传染病学科建设和区域公共卫生水平提高的应有之路。此外,综合医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突发疫情风险预警研判和分析处置能力,加强对突发疫情风险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算法分析,健全数据质控和逻辑校验,为应急响应的决策、指挥、调度、协调提供信息支撑[13]。

3 综合医院加强平急结合管理策略建议

3.1 完善院内平急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

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医院应围绕医疗救治、院感防控、人力保障、防护物资储备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事项,持续梳理总结经验。制度设计上,医院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的《防控指南》《技术标准》《指导意见》等文件各项规定意见,优先健全应急响应指挥机制,并以此为牵引完善院内平急结合的管理组织架构。应急响应指挥机制,即医院要落实第一责任人靠前统筹、亲自督办,分管医疗副院长负责调度指挥;指挥机制下设多个工作组,其中设综合组并依托医务部门,确保防控工作与业务工作衔接性。指挥机制应坚持例会制度与动态专项会议。专项会议实行工作组长负责制,紧急性任务要求工作组长(或副组长)第一时间到位现场办公,确保各项工作配合的协调性。一旦触发应急信号,医院指挥机制迅速转换应急模式,相关业务部门立刻转换工作组角色状态。其次,医院应建立完善各类防控救治流程和应急处置预案,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紧急医学救援的战备物资库,配齐应急场景必要的软硬件设备设施。最后,医院需在平急结合管理上建立督导督办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14]。

3.2 加强多层次多类型应急队伍建设

应急队伍是应急处置体系的核心要素。医院要秉持“用有所备”的理念,全面摸清家底,整合人才资源,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发热门诊(含核酸采样)医护队、感控督导员、流调工作队、物资保障组等,人员覆盖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后勤保洁等各岗位的多层次类型的专项工作队伍。其中,要注重优化专项应急队伍的队内组织架构和人才结构配置,可形成“队-班-组”梯队体系、“主-备-机”响应模式,方便交叉组合,适应防控任务需要,保障工作效率。队伍成立后,应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在常规临床工作和模拟演练中强化工作队伍的应急理论知识和专业处置技能。触发疫情预警信号后,各科室要配合医院做好应急工作队员的常规工作交接,保障队员的机动性,确保有力承接应急任务。此外,应急队伍应配置适量医院行政管理干部,充分发挥专业管理在应急现场组织中的作用,例如,在大规模核酸采样实践初期,医院管理干部结合大型医院医疗管理经验,帮助配合街道部门快速现场布置和流程梳理,优化了秩序,提升了效率[15]。

3.3 落实“四早措施”原则优化各项流程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医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基本原则。预检分诊是排查的第一道关口。医院应完善预检分诊专用通道,确保预检分诊质量。对于门诊量大的综合医院,在确保人员通行顺畅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完善物理阻隔(例如闸机)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电子版健康申报卡),缩小进入门诊的关口规模,落实有效筛查,确保实现“人人亮码、人人测温、人人流调(查验流行病学史问卷)”,提高监测准度,排查甄别可疑新冠肺炎症状[16]。其次,医院应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适应常态化防控下平急双重需求。医院可搭建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以及通过管理优化缩短核酸检测结果反馈时间,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应急状态下,尤其是出现本土病例期间,医院要开放全天候24小时核酸采样检测服务,充分发挥哨点作用,保障早筛早防早控。同时,要加强“早报告”与“早隔离”环节衔接性,建立医院初筛阳性病例应急处置流程,确保“阳性检测结果复核”“向疾控部门报告”“开展隔离处置”“落实区域管控”和“迅速院内流调”同步进行,最大限度、最快效率避免感染扩散。最后,为应对短期内隔离监测人员激增的需求,医院应规划分批次开放的隔离场所,做好随时腾空独栋建筑应对规模疫情防控救治任务的预案和准备[17]。在医疗救治方面,医院需动态完善疫情救治临床专家组名单,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新冠专家组会诊机制,并重视中医专家的参与和融入,发挥中西医结合在诊治中的优势和特色。

3.4 注重党建引领增强应急动员组织能力

动员组织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了国内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时各方各界力量团结凝聚、众志成城,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医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建设在平急结合管理中的统筹引领作用,增强医院治理框架内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确保疫情防控救治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在常态化防控期间,医院要增强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机制:例如在党建学习上增强对党员担当作为的培训宣贯,增加疫情防控典型先进的学习和榜样宣传,增进全员参与疫情防控的主动意识,提高全院作风素养;又如依托医院的党建查房机制,强化防控感控工作,建立防控风险督导巡查排查,确保院内“不落一处”全面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底[18]。在应急防控期间,医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提高全院全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疫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越是急难险的情况,越要增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工作任务高质量执行。

猜你喜欢

应急防控医疗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