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脏腑推拿应用概述*

2022-11-27唐景潇吴秋君范顺张海宁李华南王金贵

天津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脏腑气血腹部

唐景潇,吴秋君,范顺,张海宁,李华南,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381)

脏腑推拿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手法,历史悠久,早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提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1]这是最早有关脏腑推拿治疗痛症的记载。有研究[2]显示,脏腑推拿适用于9类腹部疾病,涉及41个病种,优势病种主要集中于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统。此外,研究认为其对焦虑、抑郁等情志类疾病[3-4],痛风、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类疾病[5-7],以及妇儿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脏腑推拿在古代的应用则更为广泛,除治疗外,还适用于腹诊及养生等方面。基于古代脏腑推拿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疗效,文章以“揉腹/揉其腹”“摩腹/摩其腹”“按腹/按其腹”“ 振 腹”“团摩 ”“ 揉 脐”“ 摩脐 ”“腹 诊 ”等 为 检索词,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相关医案、医理等,梳理古籍文献中不同脏腑推拿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期还原脏腑推拿一个最原始的面目。

1 古代脏腑推拿的发展源流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为中国现存最早有关推拿记载的书籍[8]。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按腹人工呼吸法以救“自缢死”[9]。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提出“抄腹法”以治卒腹痛[10]。唐代孙思邈提出“腹宜常摩”的养生原则[11]。此外,清代《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记载了“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明确了腹诊的重要性,并将腹诊作为“中医诊断之第四要诀”[12]。清代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亦认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13]

2 古代脏腑推拿的常用手法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检索发现古代脏腑推拿最常见的手法为“按腹(407条)”和“摩腹(95条)”。“按腹”多用于诊断和治疗,“摩腹”多用于内科、儿科及养生方面,如“用掌心,团摩满腹上,治伤乳食”“食毕摩腹能除百病”等。另外,“摩脐(63条)”“揉脐(66条)”“按脐(50条)”等也是古代脏腑推拿常用手法,如“若腹内有气胀……摩脐上下并气海”“揉脐上,治肚胀气响”之类。此外,亦有关于“腹诊(21条)”“振腹(21条)”“揉腹(9条)”等的记载。

3 古代脏腑推拿的临床应用

“有诸内,必行诸外”,脏腑推拿以其独特的操作部位和方法,能够通过作用于腹部探寻及调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在疾病、预后及养生等方面均有涉猎。古代脏腑推拿的应用涵盖了内、外、妇、儿、产科及急救、养生等多学科,尤其对脾胃疾病、妊娠产后诸病、儿科疾病以及腹诊等内容尤为详细。膏摩作为推拿按摩中特有的介质性手法,在古代脏腑推拿治疗疾病的应用中亦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妇产科及儿科疾病中应用广泛。

3.1 内科疾病 《厘正按摩要术》云:“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13]腹部位于人体中部,能够联结上下,沟通内外,五脏六腑居于腹部,通调全身气血,通过脏腑推拿可以调整内在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1.1 消化系统 对于呃逆者,《蠢子集》记载:“急用两手着力按腹,互相推揉,自胸推至小腹。”《诸病源候论》以“摩脐上下并气海”治疗腹胀者[14]。对于病因不同的腹痛,手法亦不相同,寒气内客者,以“振腹”“摩腹”治之;肝气郁结者,则以“按脐”为主[15];《古今医案按》中“以手汤中按摩脐之上下百数”是药浴法与脏腑推拿的联合应用[16],而《圣济总录》中采用摩脐方“摩脐”以治疗大便不通,是膏摩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7]。《理瀹骈文》曰:“后天之本在脾,调中者摩腹。”脾胃是腹部推拿最直接作用的脏腑,因此古代脏腑推拿对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尤其得心应手,因而不论是病种还是手法,内容都较为详细,盖因其不仅可以最直接的调动腹部气血以起效,同时还能减少汤药的应用,减轻脾胃负担,可谓是一举多得。

3.1.2 泌尿系统 对于泌尿系统,《诸病源候论》以“振腹”法治疗小便数及淋证[14]。《杂病源流犀烛》在治疗尿潴留时提出:“以手按脐下,庶可立出。”[18]这对于药物控制不理想的尿潴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肾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同居于腹中,肾主水液,对于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脏腑推拿作用于腹部,能够通过调节下焦肾气控制水液平衡,对于现代临床中的泌尿系统水液代谢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3 肢体经络疾病 对于湿痹、臂膊腰背痛,《修真秘要》以“摩腹”作为通行气血的根本[19]。对于汗出当风所致的发痉头痛,除“摩面”外,《普济方》增加“摩腹”的方法以通行津液[20]。此外,《养生导引法》还提到“振腹七息”可以“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21]。《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通过脏腑推拿,能够调动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在肢体经络的通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1.4 其他疾病 对于胸背痛,《古今医统大全》认为由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22],而脏腑推拿能够调畅气血、通阳止痛,可以达到“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的作用。此外,脏腑推拿调气的方式同样适用于皮肤及五官疾病,如《养生导引秘籍》治疗胁肋皮肤痛时采用“摩腹,令其气下出之”以止痛[23];《动功按摩秘诀》在治疗三焦血热引起的眼昏时,通过反复“摩脐”以治疗[24]。

3.2 妇产科疾病 女子胞,又名胞宫,居于腹部,主月事和胎儿孕育。冲脉、任脉同起于胞中,均循行于腹部,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脏腑推拿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胞宫,又可作用于冲、任二脉,调理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目的。

3.2.1 妊娠期疾病 《产论翼》提出了“按腹之术”,并称之为“产科所用诸手法之本源”[25]。在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矫正胎位,其中《产论》对横产和坐产的论述尤为详细,这对现今产科临床胎位矫正手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由于胎位不正引起的小便不利,当先探胎位再行纠正手法[25]。同时对于小便不利兼见四肢水肿者,《产科发蒙》以五苓散配合脏腑推拿同治。此外,《产论翼》对于双胎孕妇如何使用“按腹之术”促进顺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5]。虽脏古代腑推拿在妊娠期疾病方面的论述较为常见,然现代临床在应用时仍当慎之又慎,不贸然施术,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2.2 产后病 产后血崩血晕者,《产宝》以生化汤配合揉腹进行治疗[26]。产后胞衣不下者,《产论》以“按腹之法”施治,操作时需注意“自其小腹按摩之,而切勿按其前腹”,这对临床中脏腑推拿在妇产科的一些禁忌症增添了溯本之源。在治疗“妇人产乳中风”时,《刘涓子鬼遗方》用治百病方配合摩腹以治疗[27];此外对于产后血气痛[28]、子死腹中[29]皆可以膏摩腹。膏摩法作为脏腑推拿治疗过程中的一种介质类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同时,膏摩的使用增加了脏腑推拿的治疗效果及适用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价值。

3.3 儿科疾病 脏腑推拿在儿科最常见的手法为揉脐、摩腹、按脐、团摩等,所涉及的疾病包括消化、神经以及泌尿系统等。由于小儿病邪轻浅、病情变化迅速,在采用脏腑推拿治疗时常常配合膏粉摩及药浴的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1 消化系统 小儿脾常不足,若出现饮食伤脾,当“轻摩其腹,取其转运”。对于小儿乳食积滞者,《厘正按摩要术》和《慈幼论》中皆以“摩腹法”治之[13]。《幼幼集成》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时,将药浴和脏腑推拿联合应用,如若积滞成疳,则“摩脐左右旋”以治之[30]。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病情传变迅速,因此在治时应当及时施术,控制病情。《普济方》对于感受风冷邪气所致的腹胀认为“若不急治,须臾即死,用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20]。对于腹痛哭闹不止者,《医学研悦》采用“下泻之法”[31]。此外对于大便不通、泻痢及腹部坚硬者皆可通过“摩神阙”“摩腹”来治疗[13]。可以说脏腑推拿在小儿消化系统的应用既避免了小儿服药之苦,又减轻其胃肠负担,实乃良策。

3.3.2 神经系统 《普济方》记载小儿癫痫可予雷丸膏摩腹背[20]。对于小儿惊风,《医学研悦》用豆豉捣烂摩囟门、手足及摩腹[31]。《婴孺》治小儿惊啼,以细辛膏方火炙以摩腹背。此外,对于脏寒引起的夜啼,《彤园医书》以“手按脐腹其啼必减”。小儿心肝有余,常因心肝火旺而出现神经系统的病症,每因于此,病多急促,因此在治疗时常配合膏摩以增效。

3.3.3 泌尿系统 《本草经集注》及《本草纲目》等众多本草医书中提到,鱼衣“摩脐及小腹”可治疗小儿小便不通,此外,亦有用良姜、葱头、紫苏煎汤熏洗小腹,并“以手拊摩脐下”来通小便者。对于小便不通引起的小腹胀痛,《保婴撮要》以“煎葱汤淋揉其腹”来通溺止痛[32]。《厘正按摩要术》记载小儿水肿,当属“脾虚不能制水”,治疗时当“摩肚脐左右旋转”以补脾[13]。小儿脾肾常虚,水土失衡则易见水液代谢疾病,脏腑推拿可补益脾肾,辅助小儿气机运化。

3.4 急诊病症 现代人多认为中医属于“慢郎中”,除了水沟、十宣、涌泉等穴针刺急救外,对推拿在急诊方面的治疗却鲜为人知,而古代脏腑推拿确实在急诊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华佗神方》以脏腑推拿救“自缢死”[33]。《证治摘要》治疗溺水者时,通过“按揉其腹,令吐水”的方式以救急[34]。对于中风不语昏厥者,《万病回春》“以手摩运腹上一炷香时”[35]。对于卒中暴亡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灵宝丹”配合摩脐以救急[36]。由此可见,中医救急并不慢,反而在医疗机构外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便捷有效的进行处理。

3.5 腹诊 《增订通俗伤寒论》云:“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37]古代脏腑推拿在诊断方面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外,“按胸腹,尤为幼科之首要”[38],对于小儿发热不易以脉辨轻重时,可行腹诊探查[39]。

3.5.1 疾病诊断 腹诊于临床最常见的当属《黄帝内经》对水胀和肤胀的论述,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为水胀,“按其腹窅而不起”则为肤胀。《素问·气厥论》以“按腹下坚”来判断肺移寒于肾而致的涌水[40]。在诊断蛔虫病时,《厘正按摩要术》以腹诊“三候”判断下一步的治疗[13]。此外,诊断胆石症时“初诊在腹诊上显然右直腹筋痉挛”;诊断肾结石时“腹诊上腹筋如板之硬固”;而肠结核在进行腹诊时,则表现为“有时肠间膜腺累累肿大,外部能触知之,肝脏大多肿大,便通不整”。

3.5.2 鉴别诊断 脏腑推拿通过施术者手下的感觉及患者的身体反应,能够对疾病的寒热虚实进行区分判断。对于鉴别邪气之虚实,《医学心悟》提出:“辨邪之实与不实也,以手按其腹,若未痛胀者,知邪未曾入里,入里必胀痛。”[41]《杂病源流犀烛》通过腹诊可鉴别伤科腹痛是否有瘀血停留[18]。腹诊在妇产科则可用于鉴别胎儿性别,如《产孕集》提出:“令人按其腹,如覆杯者,男也,如肘项参差起者,女也。”

3.5.3 疗后判断 对于疾病治疗手段的选取以及治疗方法的正确与否,也可以通过腹诊进行判断。如《证治准绳》“以手按脐,腹硬或叫痛不可按者,则下之无疑”来判断治疗时可否使用下法[42]。此外,腹诊对治疗的预后情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下后按其腹中不疼,即病已解”“按其腹如常人矣”,皆是通过疾病后期的腹诊对预后进行的判断。

3.6 男科疾病 脏腑推拿作用于腹部,而小腹内含人体生殖系统,关元、丹田等贮藏人体精元之气的穴位亦是脏腑推拿常用的实施部位,因此除了妇科疾病,脏腑推拿在男科疾病中亦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治疗男子遗精、早泄、阳痿和无精症时,《养生导引法》中有具体手法[21]。

3.7 养生 古代脏腑推拿在养生保健方面主要的手法为“摩腹”“摩脐”“揉腹”等。操作时,不仅能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脏腑功能,还能对功能异常亢进或抑制者予以纠正。《延年九转法》介绍的摩腹尤为详细,孙思邈也提出“饭后行百步,数以手摩肚”的养生之法。《普济方》中亦认为:“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20]除摩腹外,揉腹也是常用的养生手法,操作时并不是简单的揉动,更需要配合凝神,即“凡揉腹时,须凝神净虑”[43]。

4 小结

古代脏腑推拿在临床诊疗中涉及的学科及病种多种多样,完全超出于现在脏腑推拿所涉及的范畴,而在手法应用时,既有单独发挥巨大疗效,又可与膏粉剂、药浴等其他手段联合使用,无不体现中医“杂合以治”的特点。古代脏腑推拿所涉及的应用广泛,为现代脏腑推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研究背景,为脏腑推拿更好的适用于现代疾病而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然而,由于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极大地影响了古代脏腑推拿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期待更多学者能够挖掘运用古代脏腑推拿,为现今临床推拿的发展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脏腑气血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搓手”可充盈气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
女子腹部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