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的应对策略

2022-11-26胡小华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18期
关键词:图书数字化数字

胡小华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出版业融合出版发展现状

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后,中国出版行业在全球化、联网化、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创新思维等的推动下,产生了颠覆性、结构性、革命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变革,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融合发展成为出版行业的国家战略,各级各类传统出版单位开始积极探索融合路径和发展模式[1],如:传统出版纷纷参与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依托数字化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平台融合发展,开拓新兴出版行业发展空间;传统出版主动接受和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改造;大型出版集团探索中国出版行业“五跨”的融合发展模式等。

据统计,2013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2540.35亿元,其中传统出版单位(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的收入为67.75亿元[2]。伴随国家大数据、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日益完善,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急速发展。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9881.43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超过89亿元。2020年后,纸质图书的出版和经营受到冲击;相应地,电子书、网络文学、知识服务等新兴出版形态的需求大大增加,逆势上扬。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万亿元,达到11781.67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94.03亿元,增幅为5.56%,高于2019年4%的增长幅度,更高于2018年3.6%的增长幅度[3]。

主管部门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出版融合迈向纵深。2021年12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要壮大数字出版产业,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引导出版单位深化认识、系统谋划,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推进出版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大力提升行业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系统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4]。

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的快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引导、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等,让出版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倒逼出版单位加快融合发展进程,明显提升了融合出版的深度和广度。大型出版集团在融合出版的理念、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进行筹划部署。还有些出版单位积极顺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需求,聚力于业态创新与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出版服务中的应用,加快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5]。

2 传统图书编辑面临的挑战

面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滚滚洪流,作为传统出版业中的重要角色——传统图书编辑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融合发展的需要,转型迫在眉睫。

2.1 出版思维转变困难,选题策划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体制相对稳定,部分传统图书编辑更愿意维持现状,自由搏击市场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传统图书编辑存在固有的出版工作思维,在图书产品的选题策划时更倾向于传统的纸质图书选题策划,没有互联网思维,缺少用户意识,对数字化出版物的表达形态、传播形式、销售业态、阅读方式都不熟悉[6]。

部分传统出版企业在探索适应出版融合的核心业态上方向不清,定位不明,或依附互联网平台商,失去主导权。如:有的出版企业为了迎合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潮流,仅仅将纸质图书生硬地转化为各种内容输出形式,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的缺陷,与丰富的线下需求不成正比。这也是许多出版企业虽然有意融合出版发展,但经济效益却低于预期的原因之一。

2.2 编辑工作模式难以改变

目前,传统图书编辑的工作模式由现有的出版企业经营状况、行业主流态势所决定,不少传统出版企业的赢利点和编辑的业绩考核仍以线下纸质图书为主,即重视文字工作。传统图书编辑为了自身的业绩任务,需要完成繁重的选题策划和审稿量,而编辑每天的工作还包括挖掘作者、组稿、三审三校、内文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宣传文案撰写、图书的销售等,这些细节烦琐且累人。传统图书编辑要从惯性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新学习数字化技术等融合出版知识存在很大的困难。

2.3 对数字化技术知识陌生

就目前所论,融合出版是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等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推动出版业内容呈现和产品形态的持续创新,并在传播手段等方面弥补传统出版的局限性。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和营销等的全流程数字化,决定了内容和技术不再是孤立的两个部分,作为流程中最靠近内容资源的编辑,无疑需要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具有内容把控能力、用户连接和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这些都是横亘在传统图书编辑面前的壁垒。

3 传统图书编辑的应对策略

出版一直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传统出版是内容与印刷技术的结合,融合出版使内容与技术的结合有了多种可能性,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内容赋能,所以出版的本质并未改变。面对融合出版带来的变化,传统图书编辑要继续发扬编辑出版的优势,密切关注融合出版的发展方向,努力熟悉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加速转型。

3.1 改变观念,选题策划多元化

在融合出版时代,伴随着内容载体、阅读习惯、出版形式、传播方式等的变化,编辑在选题策划时不能故步自封只做纸质图书,要改变观念,更多地考虑数字出版因素,做到一次创建、多次使用、多渠道传播、多媒体发布[7]。编辑应对年轻人的心理有所了解,对于浅阅读化、碎片化、社群化、移动阅读等有充分了解。此外,在选题策划时编辑应该保持敏感,主动研究读者需求,以优质内容和技术呈现形式引领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阅读趋势。

编辑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载体、新媒体、新技术,了解和研究它们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影响。跟踪最新科技信息,关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还应该了解互联网运营,熟悉社交网络,并能积极参与。

3.2 坚守出版品位,担当起文化传播重任

随着融合出版发展进程的加快,出版形式日趋多样化,促使出版作品的数量也大幅增加。然而,竞争格局的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作者的多元化、读者结构和需求的变化,更加考验着编辑对作者和内容的鉴别和筛选。作为文化输出的把握者,编辑应坚守出版品味,把握正确的导向,处理好引领和迎合、教化与娱乐、通俗与庸俗的关系,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需求,寓教于乐,坚守对读者负责的文化担当。

数字出版技术与网络化信息传播手段在提供高效、便捷的出版手段的同时,对悠久的校勘传统和审读加工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值得以知识文化传播为天职的文化工作者警醒的。保持语言纯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更要求传统编辑以身作则,有严格、规范的出版准则,不让一些语言混乱、错误百出的作品流入市场,造成鱼目混珠的市场乱象。

3.3 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首先,编辑要成为数字化技术的体验者、应用者、引导者。对于传统图书编辑而言,对数字化技术的利用不能只局限于通过网络加强图书的营销、资讯服务和形象宣传上,还需要了解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尤其数字出版物的表现方式和运营,并掌握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流程[8]。如了解主要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及其动态;了解专业数据库的特点,专业读者的大规模定制化、个性化需求、数据挖掘等;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阅读产品中的应用,如多媒体、互动、检索、智能推送等。

其次,编辑要提高内容的把控能力。近几年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的快速发展,说明了读者对多样化形态内容的需求;读者对内容的学习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的特征,使出版内容更趋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脉络;数字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大大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内容的运营已经不仅仅是渠道的运营,更是内容本身的运营;这些都要求编辑在新时期继续保持专业的内容把控能力,提升内容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能基于不同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群体、内容载体、阅读平台等展开针对性的编辑加工,为内容资源找到合适的呈现方式,如电子书、数据库、复合出版等。

再次,编辑要提升用户连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数字化时代,编辑与产品经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用户成了出版运营的起点。编辑应能通过平台或产品客户端与用户沟通和互动,收集用户反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爱好,或通过产品功能卖点等方式收集用户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产品和帮助出版企业准确决策[9-10]。

最后,编辑要成为出版资源的整合者。为满足数字化阅读时代读者对内容的各种需求,编辑还应具备内容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数量上的整合和基于内容资源相近性所做出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策划,通过对既有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开发新的数字化产品,进而制造或引导读者对内容资源的消费。如出版企业可以把相关行业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就某一个知识领域打造独有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在形式上的碎片化,在风格上的人性化,在供给上的持续化。

4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随着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这些技术在出版业的深层次应用,加速内容供给的智能化进程,出版与技术的融合应用前景广阔,传统出版想象空间的极限不断被突破,传统图书编辑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时代,同时也面临最大挑战时刻。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无疑是缓慢而痛苦的,所以更需要我们消除焦虑和抵触的情绪,积极转换思维,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紧跟融合出版的发展步伐,将自己塑造成既懂内容又懂互联网产品设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熟练掌握内容生产力、技术应用力和市场运营力等技能的复合型编辑。

猜你喜欢

图书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图书推荐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答数字
班里有个图书角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