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研究新进展

2022-11-26侯白菊

今日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续性慢性病依从性

侯白菊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541000)

近年来,随着慢性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临床对于慢性病患者管理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糖尿病和高血压作为两种独立存在的慢性疾病,其对患者机体的危害均会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加重,而当二者合并存在时,彼此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会出现相互威胁的现象;因此对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还应该在此期间更应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配合从而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长期稳定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从而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减少疾病对机体造成的损伤[1-2]。既往常规的护理措施不仅缺乏科学化和针对性,而且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使得其临床应用效果收获甚微,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均无显著助益;加上卫生人力资源的限制,更难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3-4]。现阶段,随着临床对护理重视度的提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延伸的优质护理、延续性护理以及基于各种理论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慢性疾病的观察中均发挥显著作用[5]。对此,笔者翻阅相关文献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优质护理对患者血压、血糖水平的影响

优质护理是一种从整体护理上发展而成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相比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优势,不仅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更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在葛新的研究中[6],对干预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实施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和用药指导等完整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并且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其稳定血糖、血压水平的效果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在优质护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效保障患者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帮助并督促患者养成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以及合理用药的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均是稳定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的常见因素,故而优质护理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其自身血糖和血压的水平。

2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对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而言,正确的疾病认知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基础。在张瑞丹[7]的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在基于自我调节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1 个月后,其MMAS-服药依从性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而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定期 复诊和用药规范四个方面的认知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自我调节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该理论主要分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部分内容,在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先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可以刺激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和积极思考,不断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对自我行为进行调整;而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后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其预后情况。

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而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均受到不同的程度的压力及负担,从而迸发不良的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普遍与患者认知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张军的研究中[8],观察组患者实施基于知信行模式的护理干预后其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在知信行模式的护理干预中主要通过知识维度、态度维度和行为维度三方面进行干预,先通过患者自身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受教育程度开展相应的健康宣教,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然而对患者的态度进行引导,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的同时结合患者家属的力量提高患者的态度水平;最后再由知识和态度的转变引导患者行为的变化,使其产生规律的治疗行为,有效控制其病情发展,增强治疗的自信心,缓解其负面情绪。

4 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前,临床大部分的护理措施主要针对患者在院期间的干预,而对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如何继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逐渐也成为慢性病患者护理管理的重点[9]。在王建梅[10]的研究中,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后其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延续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延续性护理作为住院护理的院外养成,可以根据其自身病情特点,适应日常生活的护理效果。并且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帮助患者适应从医院到家庭,从由医护人员的监督照顾到自我照顾、自我管理的过程,促使其在出院后仍可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为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5 慢性疾病健康小屋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

对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而言,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自身不健康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自护能力对于逆转患者的病情,改善其预后情况有重要意义[11]。在杨玉娟[12]的研究中,慢性疾病健康小屋的建立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和并发症筛查开拓新渠道,先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借助分阶段达标管理信息系统对患者实施的分阶段管理,将患者慢性病管理分为意图期、调整期和维持期,其中意图期随访时间一周,主要用于了解患者不良日常行为,以及其对疾病康复管理的意愿和信心;调整期随访时间六个月,主要针对疾病管理情况,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护理指导;维持期随访时间六个月,主要通过定期举办的交流活动和健康讲座让患者了解到健康行为对疾病预防和预后的重要性;而参与研究的200 例患者干预后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等四方面自护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足以证实,慢性疾病健康小屋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为其控制疾病发展,改善预后情况创造有利条件。

6 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框架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高血压和糖尿病在临床称为同源性疾病,二者可以合并发作相互影响,加重彼此的病情,目前,药物治疗是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但治疗结果的好转却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患者生活习惯的控制是稳定其病情的基础[13]。在赵静[14]的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框架的综合护理干预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该护理干预方式对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有重要作用。行为转变理论最早是用于改变吸烟人群行为的跨理论模型,它可以根据转变者内心真实的诉求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在临床慢性病患者的应用中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正向转归。对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通过意象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来不断转变患者的行为,再从生活、用药、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从而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达到持久且有效的稳定血糖和血压的目的。

7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稳定其血糖和血压水平,疏导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此外,在慢性疾病的管理过程中院内护理和院外护理应该占比相同的比重,此前,临床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案大部分依旧针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措施,对院外护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延续性护理、慢性疾病健康小屋和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模式的运用使患者出院后仍可达到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预后情况。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今后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和AI 技术的力量,保障慢性病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智能化[15]。

猜你喜欢

延续性慢性病依从性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