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为例

2022-11-26王晓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教育课通识批判性

王晓峰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通识教育课有着独特的知识体系,其对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强调和培养,使得这类课程适合进行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从而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为新时代本土化通识教育课教学方式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思路。

一、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识课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通识素养的培养,陆续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关课程。通识教育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识教育课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课程思政内涵相契合。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程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教育目标不同,通识类课程注重学生的良善品行、思维引导、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全方位的发展[2]。因此,通识类课程的教育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理念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与契合度。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通识教育课是一类面向学生未来成长与成才的课程。通识教育不是着眼于某一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深入学习,而是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效果不能通过简单的一个考试来体现,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主要面向是学生未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辨真伪、知美丑、懂善恶。学生步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能从中受益。

最后,从教学范畴来看,通识教育课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赫钦斯认为,专业教育的开展与深入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前提[3]。一方面,通识教育课涵盖的学科门类多元。任何一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如果能够对学生拓展思维、理解社会或健全人格等有帮助,都可以设置为通识教育课。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交叉学科和通用知识的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融贯和运用能力是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通识教育课多元化的知识体系能够为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和统筹推进提供范本。

二、基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的通识育人元素探索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通识课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天然具备“育人”功能。价值引导、文化自信、公民素养、心理教育、职业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这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一)思想价值观引领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把握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4]。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思潮鱼龙混杂,进行着多元交流与碰撞,青年学生面临着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大学生群体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各门课程的授课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和培育学生的正向思想价值观。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需要教师关注社会新闻事件,将其编排为教学案例。在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辨别负面言论,抵制和辨别不良思潮,主动发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舆论,凝聚共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文化育人

“以文化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诸多知识点都可以挖掘出内容丰富多样以及充满趣味性的文化育人元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比如,在讲述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同一律时,引入李白《赠汪伦》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即汪伦如何巧妙借助“概念置换”的方式向李白描述家乡景观;讲述“清晰性”理性标准时,介绍古代文学名篇简练、通俗的行文风格;讲述“滑坡谬误”时,引入昆曲《十五贯》的故事;讲述“假言推理”“类比推理”时,引入《晏子使楚》案例;讲述“二难推理”时,引入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等。

(三)公民教育

培养合格公民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向。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逻辑批判性思维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对于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因此,课程通过培育求真、良善、坚持等公民素养,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格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提升,也增进了学生的正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离开校园走入工作岗位以后,成为具有独立、自信、乐观、诚信和正能量的人。具备这些公民素养更有可能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最终目标。比如,“认知偏差”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对“平庸之恶”的阐释,让学生懂得保持个人良善,进行道德判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自我辩护”“确认偏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实现良性沟通;讲述“统计推理”时,通过介绍戒毒调查数据,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通过讲述归纳推理“或然性”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精益求精、严谨不苟品质的重要性,并嵌入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的阐述。

(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主动挖掘“心理育人”元素,培育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之外,其他通识教育课也应该在“心理育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育人”元素,以此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比如,在讲述“思维与行为”的关系时,引入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非理性信念的负面影响,以此教育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开放正向的人生价值观;在思维谬误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高铁女乘客泼水”新闻事件,指出事件当事人所犯的“以错制错”谬误,教育学生要树立法治意识,正确疏导负面情绪,践行宽容大度的处事原则。

(五)职业能力与素养训练

作为一门关乎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通识教育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训练,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领悟与反思,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并能够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比如,通过举行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课堂实践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文写作训练,学习文字写作技巧和格式规范;通过各类小组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通识教育课的育人原则和教改思路

(一)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协调一致

教学理念是开设一门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教学设计是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对课程开展过程和方式的规划和梳理;教学实践是课程具体实施过程。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引领相融合,需要教师从全局层面和育人角度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最终体现到教学实践当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三个维度的协调一致,避免“形式化”的课程思政和三个维度的“脱节”。首先,教师应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理念,主动思考和挖掘育人元素,强化育人意识、育人责任和育人能力;其次,凝练和重构课程知识内容,在梳理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案,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探索“德育”融入的角度和程度;最后,加强教学改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授课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

(二)“教”与“学”之间的协同

1.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融合

对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通识教育课来说,部分学生选课的目的存在功利性,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足。因此,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首先学会面向学生,了解学情,寻找到课程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契合点,加强课程针对性和吸引力,以提升教学实效。比如,课后多花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真实感受,在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呈现、讨论话题设置等方面,避免案例的“陈旧”“过时”,寻找贴合学生实际,既具有新鲜度、趣味性和时代感,又能增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反思意识的鲜活案例,调动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

2.指教师自身“教”与“学”的相长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对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比如,向外部优秀教学资源汲取营养,向同事学习以及让学生做“老师”,向他们学习和了解新技术、新手段、新观点,补充进教学当中。借此,通过教师自身进一步地反思和消化,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三)不同教学平台之间的协同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灵活性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渠道拓展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授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线上课程、第二课堂、课外自学等学习平台的融合和互动,提升教学深度和吸引力,推进不同教学平台之间的一体联动。一是继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色和优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灵活性,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活动的多样性。比如把第二课堂内容编辑为教学素材,在线下课堂或线上平台与学生探讨和共享,让教学“活”起来、“动”起来,相互贯通。

(四)不同师资队伍之间的协同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行政教辅人员、辅导员等不同师资队伍在育人上的多方协同,从不同维度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构建全员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动不同师资队伍的育人意识、责任和能力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识课教师应积极与其他师资队伍进行交流研讨,增进与思政课或专业课的合作联动,走进思政课堂听课,并且让思政课教师进入课堂开展教学指导,强化价值引领功能。

(五)通识课之间,思政课与通识课的协同

任何一种通识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单独一门课程就能实现。以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例,需要在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乃至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中设计相关育人元素,以此多维度提升学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之间,通识课与思政课、专业课之间的配套协同是非常必要的。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高校应继续深化通识课建设,挖掘通识课师资队伍,打造一批通识课程群,诸如科学艺术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写作与演讲类课程、中西方文化类课程等。通识课设置应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视角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5]。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等通识类课程注重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科学人文素养培育,融中华文化传承、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训练于一体,最终指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因此,这类课程具有天然和鲜明的“育人”属性。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探索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和育人资源将为新时代通识教育课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指导和启发,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构建本土化通识教育体系,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提升。

猜你喜欢

教育课通识批判性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