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血铸军纪的故事
2022-11-26张应松胡遵远
※文/张应松 胡遵远
1947年6月30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每次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骇人听闻的反攻清算,革命力量几被消灭殆尽,白色恐怖下老百姓都被杀怕了。为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老百姓一见就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部队供给困难且减员严重。邓小平根据急迫的实际困难,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敌10个旅以上,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为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惩违纪者。
一
1947年10月13日,“野司”到达湖北黄冈总路嘴镇,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这时,刘邓首长忽然看到一个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从一家店铺里走出来。邓小平见状脸色骤变,立即派人去调查。调查此事的总部保卫科科长张立轩随后向邓小平报告:违纪者是野战军总部警卫团3连副连长赵桂良,他是在抗战中屡立战功浑身都是伤疤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那天,赵桂良到总路嘴镇上买东西,见店里没人收钱,于是就顺手拿了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了刀白纸和几支毛笔回连队了。但赵桂良拿的东西没有一件是给他自己的:他拿花布是为了给连里瘦小的战士牛原平做棉衣;拿的纸和笔是要给连里出板报;拿粉条是要给喜欢吃炖粉条的一位首长改善一下生活……。邓小平听后长叹一声:“可惜啊,我们有抢劫民财者枪毙的规定。问题既然已发生,只好从我们身边开刀了。请张立轩同志立即通知部队,下午召开公判大会,另派一部分同志上山,动员群众也下山参加。”刘伯承也知道,这是一个战功卓越很有人情味的副连长,懂得关心战士,打摆子还替战士站岗,打起仗来特别勇猛。刘伯承以痛苦得有些颤抖的语调嘱咐保卫科科长:“你对他讲,对他的处决,我和邓政委都很沉痛。我刘伯承希望他能理解,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如果我们的纪律搞不好,老百姓为什么不可以跟别人走呢?”
当天下午,审判大会在总路嘴镇樊家榨塆前的打谷场上举行。会场一侧坐着部队,整齐肃穆。会场另一侧坐着群众,寂静无声。野战军组织部部长陈鹤桥宣布公审大会开始后,参谋长李达宣读了对赵桂良的处决命令,他沉痛的语气更增添了大会的悲壮气氛。跑到山里躲避大军数日,听到公审大会消息后才下山来的店铺老板跑到会场台前,拍着台板大哭:“早知道大军纪律这么严,说什么我也不往山上跑,家里有人也不会发生这事啊!请首长刀下留情,刀下留人啊!”同时,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手也被颤巍巍跑上台的一位老妈妈拉住:“首长啊!我也闹过红当过交通员,我知道红军纪律,可……可拿了几把子粉条和几丈花布也算不了啥,你们千万、千万莫枪毙他呀!……我,我求你啦首长!求你啦……”老妈妈“扑通”一声跪在台上,张际春连忙扶起老妈妈,掏出手巾替老人擦泪。
面对群众赤诚而悲烈的情绪,面对眼前慈母般的红军妈妈的一再哀求,张际春再也无法自制,再一次请示刘邓裁决。邓小平刚毅地说:“这位老妈妈的话是肺腑之言,大家理解,我也理解。但我这样想,我们终究不能‘叶公好龙’啊!事情虽小,但军纪如山啊!一个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军纪律更应该是铁是钢,而不能是豆腐渣,不能够一碰就碎!所以我的意见,还是要……坚决执行纪律!”他握起刘伯承的手,再次征求老搭档意见,刘伯承点点头,泪水潸然落下。
当公判场上凄厉的枪声响过,邓小平努力控制住泪水后说:“如果赵桂良同志的死能够激发唤起10万大军的斗志,有利于我们建立起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那么他会安息的。还要通知地方政府,按烈士军属待遇照顾他的家庭。赵桂良同志犯了错误,我们没有教育好,对不起生他养他盼他早日回家的老妈妈……”事后,警卫3连官兵们捐出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口厚棺材,安葬了他们的副连长。
二
在河南省淮阳县李楼村,有对姓李的兄弟,每人每年都种有亩把地的上等西瓜。方圆一二十里地内,只有这兄弟俩种瓜,因此大家都叫他们“西瓜兄弟”。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小路边。这年瓜刚熟之时,村东走来一队蒋介石的保安团,一看见老大的瓜,立即你抢我夺狼吞虎咽,不一会儿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不剩,只留下一片吃剩的瓜皮、瓜籽。
在保安团过后一个月,刘邓大军途经李楼村,当地群众习惯地称解放军为八路军,解放军恰巧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走过。“这下,我的瓜完了!”瓜老二心想:“小命还得要啊,干脆我就躲在瓜棚底下,看他八路军摘我的瓜吧。”八路军的士兵们虽然军服破旧,但个个步伐有力精神抖擞,长龙般的队伍看不见尾。“这西瓜长得好漂亮呀!”“这瓜一个怕有0斤。”“吃上两个才解渴呢。”路过的兵七嘴八舌地赞叹和夸奖。听见八路军说西瓜好,瓜老二的心就像刀扎一样痛。但奇怪的是,这些人就说说而已连脚都不停,一股劲地往前走。瓜老二自言自语地说:“这八路军就是怪呀!咋不抢瓜吃呢?”于是瓜老二从瓜棚下钻出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咔嚓”切开说:“吃西瓜啦,大军弟兄们!”瓜老二见没人来吃就又吆喝道:“兵爷,走路渴啦,快来吃块瓜吧!”但士兵们的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下瓜老二可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西瓜切开了怎么不吃呀?”这时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司号员问他:“老乡!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片瓜往小司号员面前送,小司号员连连摆手:“部队有纪律,俺不吃,俺不吃!”边说边脚不停地朝前走。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的在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前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三
1947年10月21日,刘邓率部来到湖北浠县三角山的半山腰。部队休息时,警卫员康理找了个向阳背风的旮旯儿,铺上干草扶刘伯承坐下时,刘伯承突然听见自己衣襟里发出“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仔细一摸,竟有两块银元被缝在他前襟补丁里。刘伯承撕开补丁后,惊呼:“我刘伯承真是老眼昏花喽,这一定是房东大娘给补进去的,糟糕真糟糕!”
警卫员康理也想起来了,刘邓此前住在山脚下张家榜的一户老乡家里。早上刘伯承正伏案研究地图,房东老大爷泡壶茶端上来,谁知水装得太满不小心洒在了地图上。房东见闯了祸,慌忙用袖子擦地图,结果又把紫砂茶壶碰到地上摔碎了。“不要紧,不要紧,这叫岁(碎)岁平安嘛。”刘伯承边弯腰收拾茶壶碎片,边说着当地的吉利话,又掏出两块银元:“你是为照顾我们摔碎了自家东西,应该由我们赔偿。”房东说什么也不肯收,刘伯承就把钱塞进房东衣袋里:“损坏东西要赔偿,这是我们的纪律”。房东没了主意,赶忙回屋去找老伴。康理在院子里听见房东大娘骂老头:“你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东西是你自己摔坏的,能让人家赔吗?再说还收人家两块银元,你那个破壶能值那么多钱吗?”过了一会儿,房东大娘又端上两碗茶水,递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她发现刘伯承的衣襟上破了个大口子,叹道:“你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人呐,就像薛平贵,衣裳破了都没人缝补。快脱下来,我帮你补补。”刘伯承难却大娘好意,就把军装交给了大娘,没想却让她移花接木了……
刘伯承掂着两块亮闪闪的光洋说:“这倒成了难题啰,钱是一定要还的,看来只好麻烦哪位辛苦一趟了。”警卫员们都争着要去,于是刘伯承选了个身强体壮的警卫,把银元放在他手中:“那就请你代劳了,记住,务必送到!”后来,送银元的警卫回来报告说已经送到老大娘手中,刘伯承才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