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语文课课程思政融入的策略分析*
2022-11-26刘俊慧
刘俊慧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2020年版)》,其中明确了继承和传承中华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目标,对如何落实职业学校语文课课程思政,强化语文育人功能,给了更明确的指示和引导。然而,要在课堂上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职业教育阶段,进行语文课课程思政,仍然是值得深入探索的[1]。
一、职业院校语文课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其成因
作为一名语文课教师,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课程思政还刚刚起步,完全没有形成体系。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思政元素,即使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加了一些思政元素,也或多或少显得有些牵强、生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总结其中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观念上认识不够
虽然学校反复强调专业课、基础课都要增加思政的内容,要强化课程思政属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基础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内容,是思政老师的事,与我们这些老师无关。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传给学生技能,只要同学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即使有的老师懂得了课程思政的道理,认为专业课、基础课应该加入一些思政的内容,但从重视程度上仍然存在侥幸的心理,有敷衍的倾向。
2.教育上方法不够
职业院校语文课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为语文老师,似乎我们的课程重点还是更多地放在语文教学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及得不多。实际上,我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多融入进一些思政的内容,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我走访了一些老师,包括其他院校的语文老师,发现,大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的问题是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有的生硬,有的粗暴,有的简单,有的肤浅,就是在教育方法上显得畏手畏脚不够灵活。
3.语文日趋边缘化
目前,在我们职业教育的学校里一股不正之风悄然生起,那就是不重视语文,使语文教育边缘化。这些人认为,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们已经学习了九年的语文,现在到了职业院校,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把语文课的时间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上会更有意义。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语文课课时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有归零的倾向,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值得广大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进行深思。
二、语文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肉和血,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职业院校语文课里收集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大师之作。我们在讲解这些课文的时候,绝不能只讲其中的语法、句子、修辞之类的,更应该讲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进而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苏轼在评价韩愈时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充分说明了他做到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细加工的人物故事、文艺作品、文化传承、道德演艺,具有实足的趣味性、故事性,具有鲜明的代入感。学生可以在听、读、演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和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心灵、提高觉悟、升华思想。
三、语文课课程思政的途径
1.深研课文,激发笃学善思的学风,把握思政教育新方法
任何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的、适合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具有深远教育意义,并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好文章。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不能脱离文章的当时环境,而单独讲解文章的表面意义。“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于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背景对于文章的意义就更为重要和不容忽视,我们在讲课时绝对不能离开历史背景。例如,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国歌的歌词就会发现,只有这样的歌词才能让我们不忘历史,只有这样的歌词才能让我们永远缅怀先烈的遗志,只有这样的歌词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更有激情和活力。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总能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骄傲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现如今的孩子,当他们第一次读《狂人日记》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可笑。那个狂人以为世上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整天都在说胡话。当我们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细细描述给孩子听的时候,他们就会深深体会到人吃人的社会到底有多可怕,他们也就会真正懂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多么现实、多少有意义。
2.活跃课堂,营造乐观向上的气氛,引领思政教育新气象
以往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当今社会,最好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学生具有发展的眼光,具有创造的能力。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必须要在活跃的课堂上来完成。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老师必须要把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我们在讲解诗歌的时候,会把诗歌逐字逐句地加以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韵律和注解,然后就是让学生把诗歌背下来。这样的授课方式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作诗。我们在职业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必须要多练勤做,要加强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对于诗词教学,教师不应只讲解诗词,而是要让学生作诗、写诗,甚至进行诗词大赛。只有这样搞活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有真正意义的进步。
3.总结反思,发扬文化自信的激情,掀起思政教育新高潮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所有的学科里,除了思想政治课专门进行思想教育之外,就属语文课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大力宣扬中国文化,让学生不断增加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先进人物、民族英雄的光荣事迹教育学生勇于提当青史留名[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功力,感受到中华诗词的伟大。而进一步分析,当一座高山的轮廓逐渐在同学们眼前放大时,我们又怎能不升起对泰山的敬仰和敬畏。当我们学习《壶口瀑布》的时候,当我们感觉到雄伟壮观波澜壮阔之时,我们怎么不为黄河文化而深感震惊,深感自豪,一股强大的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
四、语文课课程思政元素探索
课程思政理念之下,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也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点,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活跃语文课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3]。
“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并发挥各门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语文是真善美的载体。人化、文化、教化、审美化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个根本,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研习思政理念和广泛学习思政课程,挖掘并激活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要素,通过教学活动来串联和渗透,起到熏陶和强化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善于揣摩和把握,都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教师要拥有积极融入的态度,就能够找到源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点。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语文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激活思政元素,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高职的语文课是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起重要作用。当前,在课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能够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同向并行,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从内容出发,以文载道
(1)激活思政元素,搞好演讲、吟诵教学
吟诵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积极向上的吟诵内容,抑扬顿挫的朗读,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演讲能够让学生非常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二者在内容选取上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如爱国、乡愁、孝悌、诚信、友情等进行选择,也可是根据校园活动或时事热点举办吟诵会或演讲比赛等。这样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能感受文化的熏陶,氤氲美好的情感。
(2)实地参观、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祖国就是爱家乡,亲近家乡的山水及风土人情,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及手工艺制作,带领学生走近城市纪念馆,聆听城市的发展史,抚今追昔,感受城市不断前进的脉搏。感受东北抗联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在校园之外感受到得非常生动的思政教育。
(3)亲近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
在语文课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元素,感受名人风采,或实地探访名胜古迹,把实地探访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诵读《论语》,感受夫子温和亲切的教导;参观三孔,感受尊孔祭孔的庄严;登临太白楼,感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漫游古南池,感受诗圣杜甫的民生情怀。书声琅琅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位文化巨人飘然而来,千年之下,仍能感受到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文化光芒。相信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可亲可感,兴味持久。
(4)开展丰富多彩的素养提升活动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更加全方位关注学生。课内外、校内外要做好教育衔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或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是非常好的方式。同时,对培养团队意识、团队精神都有很好的帮助。由此观之,思政教育无处不在[4]。
2.挖掘细节,融入思政点
(1)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仪表仪态、语言语态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教师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教师上课准备充分,讲课生动活泼,耐心细致,学生会看到一种工作的状态;仪表得体大方,仪态自然和谐,学生会觉得舒适;语言流畅、有亲和力,学生自然能入耳入心;板书字体美观,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批改作业,评语恰如其分,适时鼓励,学生能到肯定和认同,信心倍增。所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学生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不可小觑。
(2)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关注学生、关心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付出就没有成效。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源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及时融入“育人育德”理念,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想状况、生活交友等方面全方位把握。通过细致观察,耐心沟通,因势利导,来塑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3)融入学校全方位育人大环境:育德于教、寓教于乐
课程思政告诉我们: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阵地。作为教育者,应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中国系列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程为拓展、专业课为辐射的育人同心圆。语文教学也要融入这个思政大熔炉,在“育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生动活泼的风采[5]。
结语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领导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学生的家国情怀、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等价值观念需要有良好的大环境。从学校领导层面、部门层面、教师层面需要形成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作为主力军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理念下语文的教学特点。这要求教师要沉下心来,精心设计,做好引导和总结调适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不要只求热闹而忽略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要始终围绕课程思政的初衷,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语文是职业院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教学生如何写、如何说,更是肩负着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重大责任。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融入思政元素显得非常重要和尤为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担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和思政课程一道完成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完善教育教学做出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