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2-11-26李婧
李 婧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等大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发展迅速,发展前景蓬勃向上,随之而来的财务机器人替代一般财务会计岗位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数智时代下,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持续向传统经济赋能的同时,也驱动着“以管理经济活动为基本任务”的财务管理由“传统财务”向“战略财务”演变。在我国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财务信息处理和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也更加趋向于掌握复合型知识的创新型人才[1]。
一、数智化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
在数智化背景下,企业的财务工作应该是依托数字运营能力、财务共享与管理会计深度融合,深挖数据价值,打造价值创造型财务。以中国铁塔为例,基于数字运营能力,中国铁塔持续推进原始凭证数字化、业财一体化、单据稽核智能化、会计核算自动化、共享中心集约化建设,构建以价值导向驱动,业财融合承载,精益管理赋能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型财务体系。数智化使得企业简化传统财务会计工作,强化管理分析工作,提升事前事后监管工作[2]。
1.业财融合,财务工作前置化
当前全球第五次工业革命加速突破,带动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的强势崛起,财务工作如果依然只依赖报表数据,那就失去了数智化时代的先机。业务部门如果不懂财务,将会缺少风险意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只有业务发展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才能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对业务部门来说,业务开展的全过程都需要有风险意识和利润观念,能清楚地认识到开展业务需要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规避财务风险。从财务部门角度讲,只有深入经营活动,特别是将财务管理前移到业务前端,对数据的预测和分析才会更加科学;同时,把握了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和潜在风险点,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才能降低运营风险。
2.巧用机器人简化财务会计工作
中国移动在财务的各个领域推出机器人,如发票助手、智慧差旅、税务机器人、报表机器人等,简化财务人员及业务部门报账人员的工作量。仅需轻轻一拍照,发票信息即可上传至报账系统作为报账的依据,并进行发票信息的录入及查验。而关联了差旅费工单及发票后,智慧差旅平台即可生成一份带有出差人相关身份、行程的报账单,只需核对无误并上传相关附件后,一份完整的差旅费报账单就可以提交了。将差旅费报账单的提交时长缩短为原来的30%。税务机器人、报表机器人等,只需前期设置好参数,即可在规定时间生成相应的报表或报账单。财务机器人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简化了财务会计工作,使得财务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3]。
二、数智时代下改革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数智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互联网+智能会计”“业财融合”“财务数据共享”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使得商业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实践的新特点,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模式的转型正在促进财务职能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增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也应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进行改革[4]。
三、数智时代下传统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国内各大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开设的相关课程存在很多不同,这表明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知。数智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仍然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知识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其能力提出的要求。因此,模糊的定位导致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方向性的引导,易使人才培养流于形式[5]。
2.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由于“智能财务时代”“管理型人才”等关键词刚刚出现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暂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数智时代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程序编写、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而目前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仍然基于传统的财务知识,与数智时代下的实际情况匹配度较低,也很少涉及大数据的应用。其中基础类课程中缺乏对于大数据、机器学习、Excel应用等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主要是会计类的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关于智能财务决策、大数据与财务分析等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少之又少。此外,开设的实践课程中也缺少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对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缺乏了解。即使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但也仅仅达到了扩展知识面的效果,并没有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智能化新技术类课程实现深度融合进行授课[6]。
3.师资队伍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虽然教师精通财务管理、金融和经济等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务共享等前沿技术缺乏了解,难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跨专业性的、实践性的指导,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且高校中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掌握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比较缺乏,单纯从事智能化研究的教师又不能有效地将数据分析技术与财务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导致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智能财务时代的教学需求。
4.教学内容与实务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实现教学数据与实际业务的充分对接,校企合作未能深入,导致学校很难利用企业提供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教学改革。即使所有高校都开展过校内模拟实践,但多以仿真软件、电脑和手工模账为主,不能真正满足业财融合的需求,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走进社会企业的真实性,无法真正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企业出于对自身信息保密的角度很少愿意与高校进行产学 合作,导致高校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实务相脱节[7]。
四、数智时代财务管理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1.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当重新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并升级课程结构,实现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融合。一方面是课程层次,可以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财务管理与大数据知识融合类课程四个层次。通过多个学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实现知识整合,方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科学地解决复杂的财务问题。另一方面是丰富课程内容,应当在保留原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创新技术类课程,例如SPSS 数据分析处理、大数据基础、Python 语言、财务共享、商业智能等,以此来提升学生挖掘数据、处理并分析数据的能力。在专业核心类课程中增加关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方面的课程。在完善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融合类课程,例如大数据与会计分析、大数据与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这样分层次且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可以确保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财务信息的要领,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同时,在构建上述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学时分配和重难点调整的问题,应当针对学校自身的师资建设、专业特色、学生生源等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8]。
2.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掀起了颠覆性的改革,高校应当积极利用数智时代的产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扩大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校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网络慕课平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例如智慧树、雨课堂、腾讯会议、云班课等,对于一些难以消化的知识点,线上的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的机会,师生之间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弹幕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线下教学则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手段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财务管理人才社会供需矛盾较为明显,因此,高校应当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供给的需求,将社会上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当中,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应通过真实的实务案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而了解社会发展真正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怎样的能力。学校选取的教学案例也应当充分结合数智时代的背景,要紧密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财务等新技术,将紧跟时代的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财务管理运营环境,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体化,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复合型师资力量
高校应当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建立能够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将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育成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跨学科型教师。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习,或者派教师到信息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中积累关于财务智能化的实践经验,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当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进行关于大数据技术的交流;也可以邀请信息技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来到校内对专业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智能财务软件的能力。在培养原有师资的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引进精通财务管理知识并具有计算机技术教育背景的教师,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财务专家来校内兼任教师,以此来建设多元化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4.校企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和企业在培育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从人才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积极发挥市场需求导向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在增强学生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高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在教育资本投入方面加强与校外企业、其他高校的合作,特别是研发创新能力较强、技术资本较为雄厚的企业,以此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事业单位中真正感受财务管理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过程,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进学校,进行财务智能化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财务的结合应用[9]。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为企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