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研究*
2022-11-26王健勇
王健勇
(滨州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一、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互为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教育,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对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现阶段传播各种信息不仅速度快,还覆盖面广,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信息中极易迷失自我,各种负面信息会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处世态度。因此,教师通过思想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外,思想教育的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心理素质,为思想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互相促进
首先,教师顺利开展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具备生活使命感。学生在自身强大的内心使命感的引导下,能够对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有效提升,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思想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大量研究文献指出,在思想教育体系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通过心理引导策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能够为高校优化心理环境,促使思想教育课程顺利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关联的教育内容,还具有相同的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可以融合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在融合二者的过程中没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和策略,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简单的组合过程,而是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在制定监管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同类型)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学习接受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以往高校受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只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向大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不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存在诸多的缺点,如不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成熟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没有灵活变通能力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国高校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不能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以及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学习失去动力,甚至有些大学生会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因此,只有把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机地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2]。
2.在融合二者的过程中没有把监管制度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整体布局的分析,笔者发现我国高校还没有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将其真正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起来,二者融合途径还不够成熟和有效。城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管是医疗资源还是教育资源都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应的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自身具备为高校学生建立相应服务机制的能力;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程度不高,相应的高校并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重点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得不到疏解。分析高校教育局部局势后,笔者发现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按照原来的规划实施思想教育,但是二者并没有实现有效结合,根本原因是: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把监管制度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想把两个不同的教育板块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需要完善的各自监管制度,还需要整体的监管机制。可以说,不管是缺失监管机制还是缺失运营体系都会阻碍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
3.在融合二者的过程中没有把教育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目的,我国高校必须推动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对监管机制和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其次,要得到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重视,带动大众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市场环境中的力量推动相关工作的进行。最后,高校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落后、机制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衡、环境协调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在所难免的,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改善。总而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受到教育环境的直接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即使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3]。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性
1.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确保我国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我国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另外,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招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在教育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2.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高尚的社会理想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而这些要素也是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的体现。
3.在思想教育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分析思想教育课程的内容,笔者发现里面涉及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思想教育课程;其二,思想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主要是来自心理方面,因此,需要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高校需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1.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高校在制订培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教学环境,要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全面规划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并将其划入必修课中,规范课程的整体设置,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融合。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正确认知,使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各种变化,最终形成健康的、优秀的人格。最后,有效融合两者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要想有效融合,就要采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二者的优势都全面发挥出来。
2.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结合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
首先,准确定位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和互联网作用。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双刃剑”,关键是如何利用其优点。高校要想顺利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就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客观、理性地分析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高校要健全自身的网络平台。要在实际教学中把该平台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要扩展思想教育的空间平台,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全面融入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最后,全面利用互联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平台。高校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要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还要具备服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释放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3.对高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高校要想有效地融合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优化育人环境,只有具备和谐的育人环境,才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一种,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品格,还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高校不管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是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都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自身价值健康发展。
4.在课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一些高校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会出现不自信、自卑等不良心理,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大学生顺利地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促使大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5.在思想教育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学习各项学科知识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态。因此,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使各学科协同发展。在思想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从而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把正面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教育事业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构成部分,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因此,为了全面发展教育,高校首先就要深化教育内涵,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能够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7.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融合形式有效改革
第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德育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思想。不同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教育缺失环节都是不同的,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共鸣,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效果。第二,使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大学生、高校机构、教育部门,还要包括社会大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有高校教育工作的缺失,还有社会关系群体的漠视。因此,高校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中加大投入人力资源,要把二种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二种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这是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个体活动,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基础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来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中,这样才能把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才能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