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艺术类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性研究

2022-11-26王孝琦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院校

王孝琦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艺术相关的就业岗位也逐渐趋于饱和,很多一线大城市很难提供充足的业机会,使得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1]。很多用人企业认为现阶段的大学生存在对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艺术类院校学生对于薪资待遇、行业要求、假期要求、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对职位、地理位置等条件也有较高的期望值。这也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就业市场狭窄,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多,导致艺术类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特别是美术类、音乐类等传统艺术专业的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不高,因此给这些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虽然很多偏远地区与基层企事业单位也能够为艺术类院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环境偏僻,各方面条件水平不高,使艺术类院校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存在排斥心理,进一步导致了艺术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此外,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市场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苛刻,大多数企业都会优先选择具有常年工作经验的艺术类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往往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艺术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都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极大的困难,从而使得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存在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1.招生规模扩大,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就业难问题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也在逐渐增多,但是艺术类专业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张。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存在饱和的情况,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导致艺术专业的用人市场比较狭窄。很多艺术类院校盲目的将应届毕业生推向市场,使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在某些一线大城市当中,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人才需求仅占所有岗位的5%,并且大多数针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岗位为设计类专业。对于传统类的艺术学生来说,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很多艺术类院校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其在培养质量、监管教学设计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很难使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提升。很多艺术类院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思想,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学生的大多数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实用化、功利化的情况,没有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所以,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品质有待提高、缺乏文化底蕴等情况。,些问题都会限制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导致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无法满足市场上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

2.学生专业水平不强,导致就业难问题

艺术类院校的学科有着比较强的专业性,与市场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造意识以及相应的专业理论素养,要求员工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阶段很多艺术类院校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技能,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才是用人企业所看重的,学历文凭则处于次要地位。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技能。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缺乏艺术天赋,被动的选择了艺术类专业。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存在中途改行的情况,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专业训练,缺乏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就参与市场岗位,很难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其二,有些艺术类院校缺乏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没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设置艺术类课程。师资配置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化的办学。其三,很多艺术类院校的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没有充分考量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落后于市场。因此,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很难满足岗位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另外,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相较于其余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自我意识过重的情况,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团队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探究,对于就业岗位存在预期过高的情况。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他们对于薪资待遇、职位以及工作区域有着较高的要求。民营企业、小型私企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很难满足此类学生的就业要求,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没有认清自身的能力水平,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与择业目标,缺乏就业行动力,过分挑剔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对艺术类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择业心态进行充分的调整。

3.国内艺术市场欠发达,导致就业难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艺术市场存在欠发达的情况,很难有效满足艺术的院校人才的就业需求。我国现阶段人均GDP水平较低,艺术专业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艺术类毕业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此外,我国大多数的艺术院校毕业人才都聚集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此类人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并且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独特性所带来的制约,导致其就业面过于狭窄。毕业生能够正式进行签约的用人单位大多数为艺术设计单位、文化单位,主要包括装潢公司、影视动漫公司、广告公司等。这些用人企业在社会面上数量十分稀少,因此给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学生的就业空间过于狭小,从而出现就业困难问题。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升艺术类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路径

1.课程方面

(1)跟踪管理人才市场需求,优化艺术课程设置

艺术类院校应收集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现阶段的人才市场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大多数毕业生存在待就业的情况,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2]。想要有效解决艺术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当深入调查艺术类人才市场,结合市场的需求来规划科学的招生方案,有效解决市场供需矛盾问题,这样才能促进艺术类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艺术类院校应当深入了解艺术市场的需求,把握市场运作规律与用人特征,并且对专业课程布局进行调节,创新专业教学设置,优化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结构,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艺术类院校应当删减那些就业前景较差、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多增加一些市场急需、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并且发展强势专业,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专业规模。艺术类院校应当注重资源的开发,拓宽人才就业市场,把握市场动向,注重企业信息反馈,帮助艺术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并且搭建企业与毕业生的良好沟通平台。例如,针对环艺、动漫、首饰、界面、游戏等设计类艺术专业,以及编导、播音主持、三维建模等专业,有效的优化这些专业的布局,使其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注重校企合作,加强实践课程教育,提供就业机会

学校管理层应当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科学的调整各专业的招生名额,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名额的调节,并且以此为基础,实现校企合作,构建相应的实训平台,有效改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人才质量水平。艺术类院校应当大力拓宽就业市场,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应当采取一定的宣传与推广措施,邀请用人企业参与毕业作品的展览活动,优化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与企业在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密切关联,促进教育改革,实现人才信息管理跟踪,加强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通过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教师方面

(1)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指导团队的专业性

艺术类学生在开展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优化师资力量,注重提升教师指导团队的专业性。学校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打造优秀的师资团队,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现阶段,很多艺术类院校都开展校内校外双指导结合的服务。校内教师负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校外教师负责学生岗位实践技能的指导。学校应当构建完善的师资力量考核评定机制,充分的提升师资团队的专业性,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水平。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目标定位,找到适合自身专业水平的岗位,从而实现人才最大化的利用。

(2)教师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

艺术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眼高手低、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认知不清晰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利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教师应当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自我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纠正其在就业方面出现的观念误区,使学生能够深度把握自身的潜在能力与个性特征,有效改善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力。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阅历,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寻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教师应当优化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身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等。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就业需求,减少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很多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没有准确把握自身内在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这方面工作。其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用人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评价,拉近用人企业与学生内心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应当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理念。

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教育改革工作,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征开着自我评价,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前景。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创新创造能力,转变以往纯理论教学,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与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在学生的入学阶段就应当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技能训练。学校可以开展艺术竞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实践水平。

3.学生方面

(1)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是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各类因素都会导致艺术类院校学生出现就业问题,不仅有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影响,还有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艺术类院校学生自身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新的事物,而且善于独立探索,但是存在沟通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心理特征缺乏稳定性等负面特征。因此,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基于此,艺术类院校应当开设技能性、实操性、应用性的专业课程,构建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提高办学质量,有效改善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

(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艺术学生的综合能力

艺术类院校应当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将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引入到艺术类学生的教学中,提升学生在生态、文学、哲学、政治、外语、历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哲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以及各项专业技能。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转变以往功利性的教学评价模式,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以此为基础,艺术类院校还应当引导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挖掘鲜明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理念、创业理念、择业理念,有效调节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心理,从而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猜你喜欢

艺术类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