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
2022-11-26周云超
周云超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中学 西藏芒康 854500)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数学学习能够使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生质变。因此,教师要直面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帮助学生精准定位,从改变习惯做起,不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自身数学水平和素养的切实提升。
一、实际学情分析
1.语言
笔者所教学生多为藏族学生,其母语是藏语,虽然从小也开始接触和学习汉语,但毕竟作为第二语言在交流使用上也并不是特别理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语言优势缺失所导致的。加上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教学,也难免会有语速过快的情况发生,多方原因造成了学生听课以及对数学问题思考吃力和不到位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在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上也会表现出理解缓慢,思维节奏迟滞,敏捷性不佳等不足,加之数学学习本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一步走不好,步步难走,不懂的地方便会越堆越多。
2.文化
受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殊的文化渊源影响着学生们的性格、行为以及思想观念,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都会有所体现。
3.基础
基于上述一些原因,可知学生的数学基础并不是十分理想,具体表现为对新知的学习理解力较为一般,所掌握的知识不成结构,比较零散,在解决问题时会受到语言和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对所学知识不能实现完全灵活地运用,最终导致数学学习长期处在被动的状况之下,对于教师和学习参考书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和自主探究的自信心与决策力[1]。
4.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受基础状况不佳以及其他原因所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随着水平的不理想而变得低下。研究表明,学习兴趣高涨的学生要比兴趣低下的学生更用功,也会主动地将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和挖掘更多元认知策略上,对知识的获取有着更大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数学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兴趣作为动力的支撑,会在面对数学时感到枯燥和乏味,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教学活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逐渐地从主动建构转向被动式学习。
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性引导
转变学生不理想的学习现状需要从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开始,首先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包括对于自身的认识,对于世界的认识。加之初中生尚未具备成熟的价值观和思辨能力,所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予以其正确的引导。
1.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时的他们也极易受到环境对自己观念、行为和判断等方面的影响,相应方面的专项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只会根据自己不成熟的判断力来做出决定,缺乏科学的辨别力。因此,教师在传道解惑的同时,更要去引导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课上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到对学生眼界的开拓,注重对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与家庭教育联合,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且轻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真善美的生活和教学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呵护学生的幼小心灵。
2.正确引导
初中生并不具备足够的毅力和对于是非的完全辨别能力,所以需要监护人为其提供及时且正确的引导。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几个公式或定理,而是通过学习数学来逐渐获得思维逻辑和推理判断等能力的提升,这种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完善对于学生帮扶举措,确保其能够在轻松快乐学习数学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愿意主动地去不断地通过学习数学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2]。
3.降低语言障碍
以朋友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学生是教师的本分,让学生感到亲切的同时受到鼓舞,以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来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状况的不理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会自动地拉开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也会变得敏感。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主动地走近他们,定期地与其进行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交流。耐心的引导、启发、点拨和鼓励是教育的良药。此外,教师还要在学生有明显进步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比如,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太理想,困难较多,那么教师在每节课上就可以多花些功夫在汉语转换上,哪怕造成教学计划的延滞,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汉语环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结果。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同时实现优势互补的教学目的,让汉语理解能力和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带动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让学生慢慢喜欢上数学。
4.增强学习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从其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重拾对于数学的学习自信,首先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比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将目标设定为每次的随堂练习或在近期的考试中要比上次有所进步,以此类推,上次成绩较为普通的要争取向优秀进发,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设定合理的小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正确归因,比如常有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是天生的,或是不够聪明等等,其实只要明白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让消极的心理消失。例如,已知(x-1)2=121,求x的值。这是一道易错题,有的学生认为做错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较差所导致的。其实解错这道题的原因在于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把握不深刻,致使无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的数学思维有关,比如有的学生常常会觉得数都是正数,对于数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是根本原因。教师要从实际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转变其错误思维观念,使数学学习步入正轨[3]。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完善
1.因材施教,合理选择
系统化的班级授课制为课程教育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被忽视,使得特殊性较为明显的部分学生很难在教学中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满足,长此以往,造成了学习兴趣的低下和进度的落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原则,为学生们精心挑选和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一改“填鸭式教学”旧象。从实际学情角度出发,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接触到了过难或是与自己认知水平经验不相符的内容,望而生畏的同时也在逐渐消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兼顾数学知识体系,具体分析班级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严格以实际学情为依据来选定教学内容,并配合灵活动态的评价标准来为学生予以点拨、鼓励和启发。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活动:观察图片,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图形?你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图形?将一张纸对折后剪下两张叠着的三角形,重合它们相等的一组对边,然后看看得到了什么?观察讨论,这个四边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拼出来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里分析所得四边形中是否存在相等的角或线段,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了兴趣,随着一道道例题的解决,教学不断深入,使不同的问题组合起来呈现出了明显的层次性特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也使得课堂参与度达到了最高[4]。
2.完善教学,分层开展
在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如果仍继续统一式教学,难免会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班级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对课堂教学采取分层模式,尽可能地去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师可以让处于基础层次的学生以牢牢把握基础知识为主,对定义、定理等知识熟记于心,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运算,解决一些常见类型的问题,课上教师也要多向其提问一些基础性问题,学生给出答案后也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获得效能感,推动后续积极主动学习的深入开展。在课后的作业设计上也要遵循分层模式的原则,要求基础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少而精的作业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获得成就感,达到巩固和强化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本目标,教师也要在评价中多予以激励,争取下次完成得更好。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中,已知两边及夹角,两边分别为2.5和3.5cm,夹角呈40°,请试着画一画这个三角形。你画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的一定能全等吗?假如以2.5和3.5cm为三角形的两条边,使2.5cm的边所对之角为40°,会有什么变化?再动手画一画,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三个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来。再如,在完全平方式中,教师可以设计几道题,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 念,如(2x-3)2;(4x+5y)2;(mn-a)2;(n+1)2-n2;(4x+0.5)2;(2x2-3y2)2;(-1-2x)2;(-2x+1)2。前六道题属于基础层级,主要是为了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巩固强化;7和8道题为变式题,由学习能力较为理想的学生完成,基础层级的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自己的题目后进行尝试和挑战。
3.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正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样工具。教师应当从实际学情出发,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点滴学习中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实践和合作探究中确定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比如,从坚持课前自主预习这一习惯开始,逐渐过渡到课后的自主复习同时进行,这是由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他们感受到坚持一件事所带来的改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愿意付出耐心和恒心来坚持每天指导和监督学生定期进行这两项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合理的要求,长此以往,必定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绝对值”教学时,预习任务为自主浏览教材,同时完成教材中练一练部分的内容,教师课上检查。如果丨x丨=5,x=()。一个整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0的绝对值是()。如果a>0,那么丨a丨=();如果a=0,那么丨a丨=();如果a<0,那么丨a丨=()。通过分层安排,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进入状态,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会摸索到自主预习的方向和门道,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习和复习思路。
除此之外,学会听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受语言障碍所致,在课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问题累积,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受语言障碍所致,持久性较差,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时状态,对表现好的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有出现走神的也要善意提醒。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习惯,但很多学生存在不知道给如何做笔记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练习做笔记,主要是对于教师在讲解问题解决方法时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进行归纳[5]。例如,在“因式分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要抓住两个点,即两个公式和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如此便可以基本掌握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思路。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大胆讲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开始提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众所周知,逻辑性和思维性是数学课程的显著特征,其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所以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养成一个正确且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去通过汲取新知和方法来磨练自己的思维,不耻下问,突破瓶颈。综上所述,语言障碍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后的教育教学也应当从解决语言障碍开始,从双语教育逐渐过渡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探索和完善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以语言环境的转变为切入点,丰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多采用生活视角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真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切身体会到自己在习得数学知识后所发生的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帮助其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转变来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意志的形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