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在畜牧业发展的作用
2022-11-26付佳
付 佳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畜牧兽医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100)
随着动物养殖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和应用,在提高饲养人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以期些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本文分析了动物疫病的表现特征和发生原因,提出了治疗措施,确保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的作用
1.1 确保动物健康生长 在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动物疫病安全防控机制,可以及时阻断致病传染源,同时降低动物感染疫病的概率,强化动物自身的免疫抵抗力,保证饲料和水源的安全卫生,防止病原体侵入动物的消化肠道,维护动物健康。
1.2 减少动物疫病发生,维护养殖收益 管理人员在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时,需要把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动物感染疫病后,会对养殖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虽然部分地区对动物疫病放空管工作提高了认识,但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疫病防控的宣传力度,对养殖场内的动物开展定期的疫病排查工作,饲养人员需要配合相关工作,利用科学的疫病防控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动物发生疫病的概率,保证饲养人员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畜牧业正朝向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1.3 推动畜牧业的持续性发展 通过强化饲养人员的管理水平,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统一的科学管理,及时发现动物的异常现象,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动物疫病的监管工作,对养殖场的疫病流行状况进行有效反馈,依照实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组织管理,确保动物的健康不会受到任何危害,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疫病方控制机制的作用。
2 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
2.1 饲养环境的影响 畜牧养殖的环境质量对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饲养模式下,动物很少出现疫病的原因在于其养殖规模较小,饲养密度较低、养殖环境相对较好。与此同时,在规模化的饲养环境下,畜禽的养殖数量巨大,单位面积内动物的粪便排泄物急剧增多,饲养人员不能及时将其进行清理,容易使其自主发酵,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病,对畜禽的健康造成影响,除此之外,需要清楚垫料和有机物等残渣,避免滋生致病菌原危害动物健康。
2.2 缺少规范的日常管理 现阶段,我国针对畜牧养殖管理颁发了相关的规范准则,但实际生产中依然存在不科学的管理现象。农户是畜牧养殖产业的主体,其中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场占对较低,部分饲养人员缺少专业的养殖经验,而且认为没有必要遵守相关的养殖规范,在日常的养殖管理过程中依旧采取粗放的养殖模式。例如,没有严格落实清洁和消毒工作,导致养殖场的病原量不断增多,没有依照相关的规范落实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增加了动物感染疫病的几率。
2.3 养殖选地址不合理 部分饲养人员在开展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对饲养场周边的环境没有深度调查分析,致使养殖场的环境质量比较差,空气中的致病菌数目较多,提高了畜禽患病的概率,同时也提高了畜牧养殖成本和风险。
2.4 药物使用不科学 因为大多数的饲养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缺少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难以及时发现疾病和及时采取治疗防控措施,导致动物难以恢复健康,同时增加了养殖成本。对疫病的处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盲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不能根据病情合理用药,甚至会对动物产生毒害,这是诱发动物疫病的重要原因。
3 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
3.1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 为了增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的应用效果,确保养殖场内的动物可以健康成长,需要提高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规范性。相关人员可以依据实际状况,健全基层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相关法律,且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确保各项工作可以贯彻落实同时,遵循有法可依,严格执法的原则。地方政府部门需要综合现阶段动物疫病的防控状况,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对原有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增强动物疫病的防控效果,积极吸取成功的管理经验,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相关法律优化创新,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3.2 提高饲养人员的疫病防控水平 为了顺利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加强饲养人员的疫病防控水平,引导饲养人员树立疫病防控意识,提高疫病的强化自身防控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的防控技术,确保其可以及时发现动物疫病,并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手段。政府部门需要把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纳入日常的考核管理中,并且将其和岗位绩效等直接挂钩,提高其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认知。基层养殖企业和规模化的畜牧企业需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促使饲养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疫病防控知识,提高饲养管理质量,同时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依据实际养殖状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提升养殖人员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的认识,相关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网络设备等,开设多渠道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动物疫病的防控技术,增加疫病防控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畜牧业的持续性发展。
3.3 构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 当地政府部门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动物疫病进行有效防控,引导畜牧养殖企业清晰认识市场发展前景。(1)需要保证饲料的健康,通过构建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提高饲料生产行业的安全指标,保证动物可以通过饲料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降低体内的激素残余量,保证了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2)需要注重建立服务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融合。(3)需要注重构建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提高动物养殖质量,饲养人员需要根据禽畜的生长阶段的不同,以及实际的生长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4)贯彻落实科学管理的政策,例如养殖密度、光照条件、温度湿度、冬季的保暖措施、夏季的通风降温、以及各种疫病的防控工作。这些都是养殖人员需要注意的管理细节。
3.4 免疫接种方面的应用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和管控传染疾病的主要途径,通过免疫接种可以刺激动物机体的活性,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性能,继而形成对传染病的免疫抵抗力,减少动物受到传染病原体的侵害,从而形成抗病能力。动物免疫接种可以在实施免疫接种时,首先需要保证疫苗的质量符合标准,饲养人员需要从正规的生产厂家购买动物疫病疫苗,疫苗必须有国家批准文号,并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实施免疫接种工作。我国目前畜禽强制免疫病种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口蹄疫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这些免疫病种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强制执行。在动物免疫过程中,饲养人员需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依照不同疫苗的最佳注射时间完成接种。接种过程不可以同时注射多种疫苗,避免免疫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畜禽出现不良反应概率。
3.5 生物安全方面的具体措施 生物安全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主要体现如下:(1)对饲养场进行科学的规划,饲养场需要选在地势较高的地点,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检查,确保饲养环境的干燥卫生,具有充足的水源,且排水较为便利。饲养场的建设需要避免靠近村庄,同时需要保证养殖场具有良好的通风,在整体布局与结构设计上应当遵循科学性设计,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作为基础。建设养殖场时需要保证草料来源方便,附近具有充足的草料资源。(2)需要对养殖场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安排,注意对饲料加工厂区、生产区域、生活区域等进行合理的规划。(3)饲养场生产区等重要的入口位置建设消毒池,消毒处理时使用适量配比的消毒液。生产区门口和生活区门口需要构建更衣室和消毒室,不同区间人员流动,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如需必要,应当穿好消毒隔离服,并做好消毒处理后,方进入其他区域。整个养殖场谢绝参观,外来人员若需进场应当严格遵守入场程序,经过消毒穿戴专用衣服方可进入。(4)禽畜出栏转移后,应当加强对禽舍的消毒处理,为下一批次的引种养殖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再次引种养殖时,需要保证引种产地不存在流行性疫情,引种后需要隔离养殖一段期间,在此间对种畜的健康水平严格观察,至少需要隔离养殖1个月没有问题后,才可以移至正式的养殖圈舍中,进行大规模的群体养殖。
3.6 药物管控方面的措施 药物在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药物管控不单是指疫病防控过程中的用药剂量,同时也是指在疫病防控过程中不可以过度用药。适量用药通常是指在疫病防控过程中给患病动物服用适量的药辅助治疗,或是给正常的动物服用相关药物进行疾病预防,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治疗为辅,防治为主的原则,治疗用药要通过兽医人员的正确指导下合理、规范使用,不可私自用药。同时需要了解兽药的有关内容,在使用药物时选择成本低、效果突出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根据兽药使用期限和剂量等严格使用。在预防和治疗疫病过程中注意药物的管控,过量用药将会造成饲养的禽畜体内、剩余水和饲料中出现药物残留,药物残留是畜牧业动物食物质量卫生安全检验的主要内容,假如药物残留含量较高,将会对动物源性食物的使用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对畜禽的粪便、血液等样品检测,观察药物残留情况。继而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药物残留过多的现象。
4 结束语
在畜牧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加饲养人员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通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活动,提高饲养人员的疫病防控水平,降低动物感染疫病的概率,提高畜牧养殖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