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媒体”的黄河音乐文化活态化发展研究*

2022-11-26邱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9期
关键词:黄河音乐文化

邱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云媒体”时代的到来,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应从之前的被动保护和外部输血朝着活态化传承和发展转变。对此要充分发挥云媒体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推动产业发展等,实现这一古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出当代人对此做出的独特贡献。

一、黄河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黄河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则是其一个分支,泛指各种音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含民歌、民乐、曲艺、说唱等多种类型。其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先后有十余种音乐形式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比,其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根源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闻名的发源地,所以,黄河音乐文化也自然具有了根源性特点。距今已有八千年历史的骨笛、中国最早最丰富的琴学专著《琴操》等都是鲜明的例证。其次是原创性。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了包含民歌、器乐、舞蹈等多种新的音乐形式,并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和风格。再次是包容性。黄河流域文化发达,所以历来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区,黄河母亲以博大的胸怀将各种音乐文化熔为一炉,经过变化和发展后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最后是辐射性。历史上,很多地区都先后受到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如岭南音乐文化、潮汕音乐文化等,无论是音乐素材还是乐器类型等,都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中原音乐文化既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又有广泛的代表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其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不同程度和类型困难,急需借助这个全新的云媒体时代,打破之前的瓶颈,并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云媒体”时代下黄河音乐文化活态化发展现状

黄河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近年来,特别是多种门类纷纷入选市、省、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其发展和传承境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使然,其传承方式普遍以口传心授为主,规模和效果都相对有限。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则为其传承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空间。

新世纪伊始,中国互联网发展开辟了新纪元。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渠道的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接收途径。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相比,其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也更加丰富。包含黄河音乐文化在内的各类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了在网络上的传播历程,加之此时的新媒体都以官方机构为主,所以,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权威性。

201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这一政策的出台,正是以云媒体飞速发展为背景的。从博客到微博,再到朋友圈和公众号,云媒体成为一个新的传播趋势,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传播链条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谓是泾渭分明。两者分别位于传播链条的顶端和末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播效果的错位。而在云媒体语境下,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其彻底改变了之前单线传播的方式,开辟了横向的维度,传播效果也自然更加丰富。其次是信息接收便捷化。当下,触控智能手机已经是人手一部,人们随时随地接受各类信息已经不再是难事。这种便捷化,一方面使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得到了有效运用:一方面也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频率。再次是传播内容丰富化。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的呈现方面,多以文字、图片或视频中的某一种为主。但是云媒体却实现了彻底的革新。专题网站、APP、公众号、直播等,都可以任意选择呈现形式,并可以综合利用,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最后是传播受众普及化。十年前,云媒体传播受众还是以对新技术、新设备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用户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用户群体已经涵盖了老中青所有年龄段,实现了用户群体本质上的扩展,为信息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云媒体”时代下黄河音乐文化活态化发展路径

(一)构建网络平台

黄河音乐文化之所以遇到传承和发展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代人虽然有兴趣,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去了解它们,由此也凸显了网络展示平台的重要性。云媒体时代的到来,一项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类网络技术和资源,构建多元化的网络展示和推广平台,形成一个科学化、立体化的平台体系。所以,构建黄河音乐文化专项网络展示平台已刻不容缓,平台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黄河音乐文化的集中展示。要依托以往黄河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如分类、级别、历史、地域等,对其进行梳理,然后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让观众可以便捷、直观的了解某一种音乐文化的过往和当下,成为一个网络博物馆。其次是黄河音乐文化的最新资讯。可以由非遗保护部门委托地方文化部门、研究部门、专项研究者等,以约稿的形式定期编辑和发布某一种黄河音乐文化的相关咨询,让观众感到这门文化并不是仅存在于博物馆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再次是黄河音乐文化专题栏目。可以就某一项热点问题进行集中展示和探讨,鼓励观众发表意见和看法。如老艺人日渐衰微后继无人,传统音乐内容的现代化创新等,让关注黄河音乐文化的观众有建言献策的机会。最后是黄河音乐文化传承机构、传承人联系方式。应详细说明机构或个人的联系方式,便于与观众之间取得及时联系,积极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个网络展示平台的构建,可以起到基地和桥梁的作用。观众对于黄河音乐文化任何的关注和诉求,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找到相应的渠道和方式,为其在云媒体时代下的推广和传承,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传播内容

云媒体时代下,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由此也引发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什么样的传播内容,才能够与当下的传播环境相配合。特别是在黄河音乐文化本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度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传播技术的革新而实现活态化传承?这是急需得到破解的瓶颈。否则,便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状况,不利于黄河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内容创新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面向当代生活。一提到中原地区的民歌、曲艺、民乐等,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古老、土味的感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代人对其创新和推广的不力。所以,要将面向当代生活作为一个关键词,在保留其特点和形式上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因子,通过科学有效的传播使其为当代人喜闻乐见。以广西民歌为例,从新世纪前后,广西文化部门就开始了当代广西民歌的创新和推广工作。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主题歌《大地飞歌》为开端,邀请省内外创作者推出了《春到仡佬冲》《三月三九月九》等新的广西民歌佳作。这些作品因为真正做到了面向现代生活,反映时代心声,所以也受到了当代人的充分认可。其次是探索IP 模式。“IP”直译为“知识产权”。是指将黄河音乐文化以授权的形式,允许不同的平台、渠道和媒介进行开发,并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文化市场和现代传播技术的新型商业模式。具有跨设计性、多次元创造性、多渠道体验性的特点。先有立体化的开发,然后,再借助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推广,可以让黄河音乐文化全面融入当代社会中来。为了保证IP 开发效果,地方文化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尽快对黄河音乐文化电子档案予以完善,保证其在互联网上的畅通,同时,注重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字产业,通过参与主体和发展方式的突破实现内容变现。

(三)探索多元方式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黄河音乐文化不被广为人知,喜闻乐见,是其传承和发展遇到困境的重要原因。而云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推广方式,并有着良好的效果。对此应得到充分重视和灵活运用。

比如,在资讯推广方面。从前几年的博客和微博,到最近两年的公众号。云媒体的发展速度和形式变化都是快速多样的。而且不同于某一个固定的信息发布方,云媒体的特点在于人人都是信息发布源,门槛低、更新快,用户面广是其最大特点。对此可以建立黄河音乐文化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并在日常推送的基础上与一些节庆活动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以时间为节点的信息推动体系,以此增加观看者的黏度。又如图文推广。在细分化市场环境下,也有很多媒体专门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推广。如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天涯、猫扑等著名平台。其特点在于用户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通过评论和转发后实现二次传播,培养了更多潜在的关注者。又再如在视频推广方面。视频集文字、图片和音效于一身,是最佳展示形式之一。一方面,可以与业界一些知名的视频网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上传黄河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如排演过程、传承人访谈等;另一方面,则可以采用当下最流行的直播方式。直播具有即时性和参与性特点,既便于观众随时随地观看,而且可以与主播进行互动,营造出良好的参与氛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推广方式各有特点,很多时候需要灵活选择和立体化运用。比如,在一些大型活动前夕,就可以先以图文形式对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推送。活动过程中,则可以通过公众号或直播平台予以视频报道,最终再将最终成果在专题网站上进行展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各类云媒体传播条件和方式都已经十分成熟,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够灵活运用,全方位的展示出黄河音乐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四)融合其他媒体

营销学中有著名的“长尾理论”,是指将看似冷门和分散的产品进行融合后,反而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和效益。云媒体时代下,媒体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则要注重与其他非黄河音乐文化媒体的融合。如果各种类型的媒体都包含黄河音乐文化的内容,那么,这个效应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不亚于专门媒体。具体而言。首先是与一些知名的媒体合作。国内的规模较大的网站,如搜狐、网易、腾讯等都早已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今日头条、抖音等后起之秀。这些媒体普遍具有综合性特点,内容涵盖广泛,所以,用户群体数量十分庞大。这对于黄河音乐文化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展示和推广平台。对此应与对方取得积极地联系,或开辟专栏,或定期发布资讯等。以今日头条为例,目前,多地的非遗机构都已经在今日头条上开设了公众号,内容涵盖资讯、视频、文章等多种类型。其意义在于观众可以通过关注与其建立长期的互动,既可以接受最新资讯,也可以私信、评论和转发。此外,还可以与淘宝、京东等网商联手,举办黄河音乐文化的众筹演出等活动,都可以达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良好效果。

(五)推动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黄河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以外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为主。但是任何一种外部支持的时间和力度都是有限的,若想实现活态化传承,还需要自身造血机制的生成。对此则需要借助于云媒体,积极推动其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改善其传承境遇;另一方面则可以拉近当代人与黄河音乐文化之间的距离,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创造,使其得到丰富和创新。对此云媒体时代则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空间。早在2016 年,文化部便与淘宝网合作,联合多家媒体在淘宝上发起了非遗众筹项目,邀请多类非遗传承人和广大网友参与,仅仅几天时间便筹集资金五十万元,特别是基于当代人审美的按需定制,更是受到了热捧。以此为起点,很多民间音乐艺人也纷纷通过众筹直播的形式参与到产业活动中来。如湖北襄阳的“老河口架子鼓”和“老河口丝弦”,是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传承人余家冰和彭泉翰便连续开展了直播活动,在线观看人数一度超过六万人。以上成功案例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目前,也有一些中原地区的琴书、四平调等民间艺人以直播的形式演出,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但是,整体上还在系统性与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下一步中,则应该由地方文化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关于自媒体与黄河音乐文化相关的专项发展规划,通过资源整合与强强联合,打造黄河音乐文化品牌,并从音乐演出业扩展出更多的产业链条,获得集群发展效应。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在文化、教育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河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这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若想使摆脱对外界帮扶的依赖,形成自己身上的造血机制,实现活态化传承,还应在理念和方式上进行全面的革新。云媒体时代到来,正是一个前所未有新机遇、新平台。如果能够予以有效的运用,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创新黄河音乐文化原本的传播和接受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基于活态化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云媒体技术、方式进行了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让这门古老的文化在当代喜闻乐见,永葆活力。这也是当代人的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

猜你喜欢

黄河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谁远谁近?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