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思考

2022-11-26邓庆庭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邓庆庭

(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三明 366000)

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结合学生需求、年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所创设的多样化情境,通过该方式可让小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所涉及的内容多是一些实际生活现象,对其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让小学生能够观察到现象内根本,并由此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讲,此时其年龄小,生活经验极少,所以若想要在该阶段正确培养其是非观念,让其能够准确判断行为对错,教师可利用真实情境构建的方式让其更加直观地对某一事件或行为进行判断,以此提高其领悟深度。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情境教学实施重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简单来讲是由教师围绕道德与法治内容结合学生实情针对性设计教学情境,从而使各项知识内容能够以直观、真实的情况表现出来,而学生也能在相应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小学生群体好动心理加强,而以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通常教师会采取灌输式讲解法,该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其与学生发育特点及个性化需求极不相符,因此长时间应用后容易使小学生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兴趣。但情境教学应用能够将此问题妥善解决,并且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进行调研,充分挖掘其学习兴趣点,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的针对性创设,反观学生通过该教学方式可对自身了解得更为清晰,而这对其提高综合素养也有极大帮助[1]。

从当前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大部分小学对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已充分了解,并且也在不断尝试对其展开应用,但目前教学效果一直未达到预期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即教学情境意义和真实性不足,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十分盲目,因目标极不清晰,所以尽管小学生能够身处教学情境,但其也无法精准领悟到情境教学实施内涵,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知识自然也无法发挥促进作用,甚至极易引起反效果。基于此,后续的情境教学应用,教师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确保该教学方法作用能够全面发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情境教学实施特点

(一)生活化特点

情境教学的深入运用是为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内容加以呈现,从而完成素质教育目标。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通常生活化特点及属性较为明显,因此设置教学情境时应着重突出生活化特征,要做到结合小学生生活构建真实情境,并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行为规范解决生活问题[2]。

(二)自主化特点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选择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施教主要是为学生学习而服务,简单分析则是为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教学工作,所以从此方面讲情境教学应用也具有较强自主化特点。日常教师应依据小学生学习习惯、个体特征、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有计划性的创设教学情境,该过程中既要保证所设情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同时也应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促使教学效果能够最大限度发挥[3]。

(三)形象化特点

形象化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利用情境构建的方式可将道德与法治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小学生主体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此时面对抽象类知识学习与掌握难度偏高,而这也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难点之一。但在情境教学作用下可将此弊端充分解决,不仅如此,利用该方式可将学生学习自主性彻底激发,让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树立良好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鉴于此,构建教学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时刻突出其形象化特点,优化教学成效。

三、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现阶段部分小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准确,素质教育对小学教学目标有更高要求,除要求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文化知识外,同时也对其道德素质强化加以重视,要确保其成长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但目前,道德与法治作为强化小学生主体道德观念、综合品质的重要途径,其并非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设置教学目标设置极不清晰,从而严重限制学生群体全面发展。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来讲,其思维发展较弱、接受能力有限,所以面对过多的理想知识,容易使其处于懵懂状态,特别是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其素质提升造成极大阻碍。其次,教学内容离生活较远,目前部分小学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通常是依托于教材内容,但为促进社会发展与小学生群体能够充分融合,教师适当添加时事热点,如此既能保证让小学生对社会发展了解得更为全面,同时也可让其眼界有所开阔。可当前部分教师对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落实并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内容时事融合较少,从而导致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有较大局限性,而这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来讲,大部分学生认为其学习过程十分枯燥,尤其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多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如此不仅会降低其学习欲望,甚至对其思维发展会造成严重阻滞。核心素养下,单一的教学渠道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的素质提升皆有明显束缚情况。而为改善此问题,教师需强调生本教育理念的同时时刻立足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手段。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直观情境

小学生自身生活经验较少,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群体来讲,因受身心发展规律所影响,其抽象知识理解能力十分薄弱,所以面对直观性教学内容时,通常学生会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欲望。而从学科性质上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与品质,对其后续发展影响深远。为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与情境,促使其三观正确形成。基于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完整直观情境的构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其已经成为各学科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辅助工具,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尝试通过多媒体设备中图像、视频、声音播放等功能为学生创设直观化的情境内容,以便于其能够对教师所讲内容更好理解和掌握,如此既能实现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也可调动其思考主动性[4]。立足于小学生发展规律能够了解到其学习过程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所以针对抽象性特征明显的知识教师应将其转化得更为形象、直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国家认同感培养为例,道德与法治中有诸多内容是为强化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怀,但面对该类内容教师若仅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表达,难以激发其情感共鸣,但若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呈现国家发展动态,如疫情抗击实情、阅兵仪式等内容则可让其对国家发展了解得更加全面,从而也能促使其产生强烈自豪感。通过直观教学情境的设置小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深刻掌握,并且在视频、图片及音频的组合作用下,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一定会更为浓烈,如此道德与法治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二)结合学生生活营造生活情境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也是较为有效的一个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则是为服务生活,尤其是小学课程教材中所选用的知识多是与实际生活相连,但在教学环节常有教师会将生活与教学割裂,而这则导致小学生对学习重要性无法充分了解,甚至部分学生会因错误思想影响其学习主动性。但通过生活情境构建,一方面可让小学生对学习意义重新认识,使其明白知识的学习是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该类教学情境设置要求教师能够将生活问题与知识紧密结合,所以通过该方式也可引导学生主动结合生活理解学科知识,同时对其掌握学习内容也有极大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大多与生活相关,因此教师更应将生活化特点突出,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促使其能够对正确行为准则有所掌握。生活情境构建应特别注意以下内容:首先是联系学生生活,要知道小学生本身联系和拓展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若教师所选择的生活情境学生不够熟悉,其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减弱,此时想要达到换位思考目标难度极大;反之若教师选用的生活情境与之关联较强,学生则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其在认可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做到自觉规范行为标准,这样教学质量也能得到充足保障。以“环境保护意识”培育为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诸多涉及环境维护的知识内容,鉴于此教师可拓展第二课堂,将学生带入校园中,引导其发现生活中对与环保理念相悖的个体生活行为,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促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环保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该方式,小学生不仅对此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对其后续成长也有一定促进。

(三)立足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思考是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讲,若课堂学习时期并未深入思考,仅是依靠于机械背诵,其遗忘速度过快,并且难以对该知识灵活运用。新课中指出各小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一定要着重突出动手动脑能力的双向培养,要激发其创造性,因其善学习、会学习,要让其通过发挥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而教师则应注意选择科学的思考探究方式,提高其探究分析能力,可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促使其长远发展[5]。首先,备课环节教师应做到结合实际授课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教师应对问题情境设置目标全面了解,如此才能确保该情境设置准确性,所以为保证教学效果,一定要围绕学科内容展开分析,有针对性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需依据小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及年龄情况设计难度合适的情境问题,对于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来讲,其认知水平与需求皆有明显差异,所以若针对低年级学生提出难度过高的问题不仅难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探究动力。因此,问题情境设置一定要特别考虑学生年龄和问题难度。最后,对于问题数量也要加以掌控,小学生无法长时间维持精神高度集中状态,而这与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其自身发展有一定关联。虽然当前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重点,但也要谨记过犹不及道理,所以问题情境设置一定要严格控制数量,强调问题要精简,若该环节教师所设问题过多将会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疲惫感,从而使其丧失学习动力。以“绿色小卫士”为例,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提问“如果你是小水滴希望通过自身帮助他人完成什么事”“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用到水”“如何没有水影响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该类问题设计小学生能够对水的作用与价值有充分了解,并且其也能对水资源浪费影响有正确认知,此时教师可紧抓时机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自然界缺水的真实现象以及目前水资源分布情况,由此进一步强化其水资源防护意识。

(四)开展教育活动强调实践情境

小学生对于各种能够亲自参与的实践类学习活动兴趣极高,因此教师可挖掘道德与法治中的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创设实践情境的方式提高该学科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可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切入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活化现象较多,所以教师可结合诸多日常生活有计划性的课外实践类活动,但该类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能力要求过高,并且不确定因素偏多,所以更适合高年级小学生群体。具体实践环节可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以保证该类活动能够有序实施,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应派出代表对最终实践成功进行展示,介绍实践中的成员分工和问题,而教师在学生介绍下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实践情况,从而使其在进行实践活动评价时也能有充足依据[6]。其次,表演情境实践,该方式主要是为让小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讲好奇心理较重,面对各类新鲜事物时好奇情绪十分突显,而表演情境的创设可进一步激发其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如何花钱时,教师则可带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本次教学,教师可提前将班级设置为购物场所,而学生则分别扮演售货员或顾客,通过亲自体验小学生可对“买与卖”充分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是为协助小学生形成正确做人、做事准则,培养其良好思维品质。而为保证该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师应分析情境教学作用,并通过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直观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实践情境,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成长方向。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