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2022-11-26周红梅
李 研,周红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飞速增长、数字化技术稳步提升,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已全面普及,先进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消费、沟通等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慕课(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为普通地方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淘宝、京东等网络消费软件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消费渠道;微信、钉钉等网络软件让人们“足不出户”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与交流成为现实。可以说,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国普通地方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先进信息化工具的引入,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机制等均实现了创新发展,图书馆作为普通地方院校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场所[1],其数字化转型发展可以有效提升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互联网时代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面对网络信息碎片化趋势的应对举措,是维护知识核心权威、满足师生教学科研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融入,充分借助先进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与管理优势,实现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建设与发展。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价值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书等学术资源的发展对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产生了巨大冲击,普通地方院校师生获取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以纸质书刊借阅为主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以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普通地方院校师生的视野。
1.1 数字化转型是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对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工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日趋成熟,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质图书的知识存储功能逐渐被数字化工具的存储功能所取代。与此同时,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馆藏提供的人工检索、查找功能也逐渐被数字化“一键搜索”功能所替代,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呼吁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2]。首先,数字化系统平台可以大大提升图书馆藏书的使用效率。传统纸质版图书印刷、收藏维护的成本较高,一般同一本藏书的印刷本只有3~5本,无法满足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数字化系统可以将有限数量的藏书注入电子书系统,师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系统界面进行申请借阅,从而提高藏书的使用效率;其次,数字化系统平台打破了师生图书借阅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传统图书借阅需要师生携带“一卡通”去校图书馆进行图书借阅[3],借阅时间需考虑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时间,程序繁琐。而数字化系统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师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申请借阅,为师生节约挑选、借阅书籍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师生可以在任意场所借助网络工具进行阅读,实现碎片化阅读;最后,数字化系统平台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传播成本。数字化阅读通过网络页面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播,相比传统纸质阅读,省略了图书印刷、管理、保存等多个环节,信息传播成本随之降低。
1.2 数字化转型是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藏书更新速度缓慢、使用效率较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互联网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大众阅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载体与方式,数字化阅读成为普通地方院校师生扩充专业知识容量、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4]。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首先,数字化转型顺应当代大学生学习载体变化趋势,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对信息技术具有超强的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为电子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助推剂,学习阅读依托的载体从书本转变为电子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其次,数字化转型顺应当代大学生阅读形式的变革,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阅读形式是以文字阅读为主,大学生只能通过浏览藏书文字内容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这种阅读形式的信息获取速度较慢,师生在信息查阅上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过多。互联网背景下,阅读形式从文字阅读转变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交融的阅读方式,且通过数字化系统平台,普通地方院校师生可以以关键词的方式直接在搜索框输入查询内容,可以快速锁定电子书资源并进行阅读,大大提升使用效率[5]。作为普通地方院校教学与科研的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运用网络工具多角度、全方位优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有效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促进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1.3 数字化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以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国各个普通地方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驱动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突破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科研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管理形式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普通地方院校各个维度数字化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6]。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其转型是普通地方院校信息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下获取知识信息的图书馆网络平台,可扩大师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交流的范围,为普通地方院校内部及不同普通地方院校之间的学科交流提供平台。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建立图书馆网络信息库,可以超大容量存储藏书。并且,不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系统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了学科资源共享化,可有效促进专业群建设与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实现个性化学习是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符合师生阅读模式的变化规律和个性化学习习惯。依托图书馆数字化系统,师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专业知识学习。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功能,帮助师生了解当前学术领域的重要言论和科研热点,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信息化改革过程中促进普通地方院校学术发展。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基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价值,各个普通地方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图书馆生态系统,实现其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图书馆借阅网络平台、增加图书馆电子书储藏并引入多媒体设备用于检索查询借阅书籍所在藏馆等。但同时也显露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1 数字化资源配置水平不高,影响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工具的不断革新直接引起知识信息传播途径与介质的变化,借助智能化设备进行数字阅读已逐渐成为普通地方院校师生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然而,现阶段,数字化图书资源配置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不足,从知识储备的层面制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首先,从数字化图书资源的规模来看,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仍旧以实体书本为主,电子图书资源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大多数普通地方院校师生的图书学习需求,很多图书借阅必须本人持图书证去图书馆借阅实体图书,借阅形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图书馆的藏书使用效率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其次,从数字化图书的使用权限来看,目前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资源,一般是某学科领域专业程度较高的图书资源,购买成本较高,使用权限有的高校仅限于硕博士研究生或教师,本科生没有借阅权限。数字化图书使用权限的设置直接造成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共享性较低;最后,从数字化图书资源的结构组成来看,即使部分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信息化改革程度较高,数字化图书资源丰富,但其中大部分数字化图书资源依旧以文字形式呈现,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图书资源数量较少甚至缺失[7],师生的阅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全国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来看,数字化资源仍需进一步挖掘与丰富,数字化阅读资源与实体图书资源间协调发展是未来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根本前提。
2.2 数字化平台建设程度较低,制约图书获取的便捷性
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已进入具有一定建设经验、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移动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社区等数字化平台初步形成,如,普通地方院校师生可以通过该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查看相关学术动态,完成线上图书借阅、续租等,图书馆线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但从整体来看,受办学类型、层次、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全国普通地方院校数字化平台建设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虚拟图书馆建设并未全范围普及。现阶段“双一流”院校的虚拟图书馆建设水平较高,如,重庆大学2002年创办民主湖论坛[8],用于在线解答广大师生读者的阅读问题,是国内外深有影响力的网络虚拟社区。然而,普通本科院校虚拟图书馆建设滞后现象比较严重,如,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受办学经费限制,实体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借阅服务等功能得不到保障,电子图书馆建设更是停滞不前;二是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功能有待健全。目前,图书馆数字化平台主要为普通地方院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借阅服务,并及时提醒师生借阅时间,以免出现借读超期等失信行为。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并不仅仅包含图书借阅服务功能,还应完善其学术热点推送、线上阅读问题交流、保护读者信息安全等功能;三是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亟待强化。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平台主要是运用简单的互联网技术建设微信平台、图书馆官网平台提供相关服务,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引入与运用较少,无法对读者阅读行为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不利于图书馆及时了解师生的阅读爱好,进而影响图书馆藏书的引进与更新。
2.3 数字化管理模式传统,制约数字化转型进程
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直接影响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数字化管理包括图书馆馆员对电子书资源的更新与补充、对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对电子书资源的安全管理等。目前,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传统且创新不足,严重制约其数字化转型进程。首先,图书馆电子书资源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师生阅读需求。缺乏对师生阅读爱好与阅读需求动态化的调研与分析,电子书资源的配置是根据各个学院专业教师的建议设置[9],且数字化图书流通速度较慢,甚至停滞不前;其次,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相关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现阶段有些普通地方院校数字化图书馆配套的服务体系与模式尚未建立,依旧采用传统实体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造成数字化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指导性的建设标准与管理文件,导致无法对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成效进行有效评价和提出改善建议,制约图书馆转型发展进程;最后,图书馆电子信息的安全管理无法得到保障。电子信息分为数字化图书信息和在线注册师生个人信息2种。一方面,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提高,普通地方院校学术科研动态信息面临着泄露的风险,有可能对教学科研创新知识产权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受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的质量因素及互联网科技的影响,普通地方院校师生在线上注册的个人隐私相关信息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有的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发生校园网络诈骗现象。因此,健全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2.4 馆员的数字化综合素养较低,影响信息服务的高效性
图书馆馆员是数字化管理的主体,其数字化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效率,进而影响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现阶段,部分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数字化整合素养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馆员服务功能的发挥,阻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首先,图书馆馆员提升信息化素养的意识薄弱,对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促进学术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内容简单繁琐,馆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对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多数图书馆馆员处于中老年阶段,对电子产品的接受能力相比年轻人要低,对数字化阅读存在抵触心理,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阅读行为与方式的变化与趋势;其次,部分图书馆传统管理工作简单易操作,对馆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专业人才引进受限,馆员队伍专业水平较低。受部分院校人才引进制度影响,图书馆管理员岗位一般为人才引进的附加条件,导致馆员队伍建设薄弱;最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对馆员的数字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而多数图书馆馆员专业为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相关专业,仅了解文献著录规则等专业知识,对多媒体、智能软件等网络工具的运用能力不足,动手操作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进而影响信息服务的高效性。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速助力,数字化技术为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图书馆顺应当代大学生阅读行为习惯变化的具体体现。为此,普通地方院校应围绕现阶段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努力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强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从而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
3.1 整合数字化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的图书馆知识生态
数字化资源是普通地方院校建立虚拟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因素[11],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根本来源。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当代大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更多学科知识信息的需求随之扩大。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不断整合数字化资源,构建丰富多元的图书馆网络知识生态,建设具有现代化科技服务能力的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其一,普通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充实性。一方面,应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师生的阅读爱好、行为倾向进行充分调研,更新补充数字化资源,提升数字化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及SPSS等数据处理工具整合电子资源与实体图书资源,在实现电子资源与实体资源协调发展的同时,保障图书馆藏书的使用效率,提升图书馆资源的服务质量。另外,图书馆应不断丰富数字化资源的形式,以文字形式为主,适当比例增加音频、视频、图片等数字化资源,不断优化数字化资源结构;其二,普通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直接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媒介与方式。借助智能化工具进行线上阅读已成为师生阅读的常态化形式。图书馆资源共享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师生阅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造一体化虚拟图书馆,将图书馆藏书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于虚拟图书馆中,将图书馆数字化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这样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入虚拟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阅读电子读书,真正提升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性,帮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满足阅读需要。
3.2 引进信息化系统,打造一体化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
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依托于高质量的信息化系统,图书馆管理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都是以数字化平台为主要载体,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积极引进高质量信息化软件系统,打造一体化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其一,应加大资金投入,购买或者自主研发图书馆数字化平台网络体系。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运用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数字化资源的获取和分享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普通地方院校应提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网络性能,扩大载体网络的容量,提高其兼容性,同时应保证网络速度,确保数字化传播的高效性与稳定性[12];其二,应高度重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建设问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获取需要师生进行个人信息注册,为保证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应着重加强图书馆网络防火墙建设,为师生在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沟通交流提供安全保障;其三,在加强信息化软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强化相关硬件建设。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应有数量充足的计算机设备,为师生提供查询、服务功能。同时,图书馆应提高馆内网络性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智能化设备使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全方位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质量。
3.3 重视网格化管理,创建多功能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
网格化管理是互联网时代行政管理改革的新模式,最先应用于城市社区管理,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业等各个领域,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网格化管理同样适用于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管理,可以有效推动多功能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更新图书馆馆员的管理理念,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理念的核心是提高数据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图书馆开展数字化管理,应将“以人为本”管理原则贯穿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数字化资源的储存、传播与充实都应围绕普通地方院校师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需求;其次,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13]。普通地方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不同,设置不同单元网格,对不同服务功能单元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监督,有效落实管理职能,同时,不同服务单元网格兼容于一体化网络系统,可以对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实施监督与评价,提升数字化图书馆服务能力;最后,制定规范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制度,保证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正常运行。比如,数字图书馆注册用户需提供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等有效信息,师生进入数字图书馆,不得利用计算机设备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管理人员应负责维护数字图书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等,针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全校师生等不同参与对象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构建全员、多维度数字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
3.4 融入数字化素养,建设高水平图书馆馆员队伍
馆员是多功能数字图书馆管理的责任主体,参与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高水平馆员队伍是数字图书馆得以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障。互联网背景下,普通地方院校应重视馆员信息化、数字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助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14]。首先,普通地方院校应建立规范的馆员引入制度,从入口处提升馆员的专业水平。普通地方院校应规范馆员人才引进方案,完善图书馆馆员知识结构,要求馆员具备文献采集、收录、编目等图书馆专业知识,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其次,普通地方院校应加强图书馆馆员队伍数字化素养培训。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为载体,图书馆管理也要求馆员可以熟练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分析。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定期组织馆员外出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升馆员队伍的数字化素养;最后,普通地方院校在对馆员进行数字化培养的同时,应重视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图书馆是普通地方院校师生教学、科研成果的核心基地,数字化转型阶段,馆员需要保护师生教学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因此,普通地方院校应加强对馆员的普法知识培训,激发馆员维护校内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校内资料被盗及侵权事件的发生,进而维护普通地方院校的知识产权,从馆员意识层面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