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价值意蕴与现实启示
——基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视域
2022-11-26王晨
王 晨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他在历时20年完成的巨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这一重要论述以“自然教育”为基本点,认为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天性,顺其自然,不施加人为的束缚,“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1],通过适应自然本性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不受世俗条件规约、具有自由本性价值、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公民”。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提出对道德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核,对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和宝贵的启示作用。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卢梭提出的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思想教育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当时法国的教育一直被宗教神学所垄断,受教育者被过于严苛的纪律和规矩所制约,人们的精神世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学校成为心灵的屠宰场”,严重地压迫了学生的天性,束缚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卢梭希望可以通过个体道德教育的改善,进而影响群体乃至社会,改善整体的道德状况。
(一)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一般来说,开展教育率先面对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这更是进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道德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引导人成为“人”的教育,它的目标就是为了引领人、培养人、塑造人。卢梭所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主义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培育“自然人” 和“道德公民”的教育目标,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开展恰当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能够担负起一定社会责任的人。“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除了他自己的理智外,不为其他任何权威控制”。[1]“自然人”并不受任何传统、任何世俗的制约,同时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具备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须的职责和能力,成为一名“道德公民”。这一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束缚个人自由、压迫个人天性的封建教育,甚至对于道德教育整体的发展历程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划分
卢梭认为开展道德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他对道德教育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即自然教育阶段和公民教育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自然教育阶段,卢梭提倡顺应自然天性,使人们的身心归于自由发展,认为“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即是生命和自由”[2],反对将社会权威凌驾于人的自由之上。卢梭认为人的道德教育首要的是加强道德的修养,注重培养人的品格形成,他根据人的身心特征以及成长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分期思想,将教育过程分为了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2岁的婴儿期,这个时期的婴儿比较柔弱,主要是进行身体的锻炼,增强婴儿的体质,同时展开相关的感官训练。卢梭认为将这一时期的婴儿包裹在襁褓之中的做法是违反自然天性的,应当将婴儿从襁褓中解放出来,并且要注重婴儿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二个时期是3~12岁的儿童期,卢梭也将其称为“理性睡眠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体育能力和语言能力逐渐开始发展,但主要还是进行一些感觉教育,此时训练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为时尚早,反对传授与社会规则相关的内容。第三个时期是13~15岁的少年期,儿童进入这一时期身体和大脑得到快速发育,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主题,以此提升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第四个时期是16~20岁的青年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开始走向成熟,学习控制自身的情感、训练理性思维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主旋律。
在公民教育阶段,则开始注重“道德公民”的培育,加强人们对社会整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卢梭曾说过:“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又这样形成其意见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性向和愿望而成其为爱国者。”[3]首先,关于社会道德培养方面,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在个人道德中,爱弥儿已经懂得所有那些关系到他自己的道德了,为了具备社会道德,他只需进一步认识到哪些关系在要求人们遵循这种道德就行了,他在这方面所欠缺的知识,不久就可以获得的[1]285。其次,在政治观念的培养方面,卢梭建议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状况来理解国家、主权、公民等不同的基本政治概念,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相关的政治法律观念。最后,在社交能力的培养方面,卢梭提出青年人要对社会的共同习惯进行涉猎,在社会交往中要尊重社会共同习惯,同时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克服虚荣的心理,保持风度和礼貌,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要撇清利害关系。
(三)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独特方法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针对道德教育目标的完成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比如对于传统封建教育压迫、束缚个人自由的现象,卢梭批判性地提出了顺应人们“自然天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对于传统教育中空洞且乏味的理论说教和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知识灌输,他认为应当加强教育的实践性,将实践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首先,尊重自然天性,主张自由发展。传统封建教育对于学生的束缚和压迫较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卢梭开始批判传统的强迫式教育方法,认为应当遵循自然发展轨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卢梭提出:不应当硬塞给我们一些令人厌烦的法律、义务和命令,强迫我们去做那些并非源自大自然的要求,而仅仅是来自人的愿望的事[4]。所以卢梭的道德教育方法完全抛弃了命令式教学和惩罚式手段,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完全地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顺应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教育分期理论的提出恰恰彰显了这一点。其次,将实践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卢梭认为,道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现实的、实践的,如果道德脱离了现实的根基,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开展道德教育,如果仅仅依靠理论说教和概念灌输,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基于此,卢梭强调道德教育需要进行社会实践,以实践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受其特定历史背景和所处社会立场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尊重人们自然天性、重视道德实践教育等思想,对当时社会道德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当代,吸收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闪光点,对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学校道德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缺陷。如果当下的道德教育仅能充当个人谋取功名的工具,仅作为培养此种“人才”的流水线的话,那么道德教育便会失去其本质性的功用并逐渐弱化乃至于消失,我们的社会将会面临重大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5]。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贯彻,也使得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充分地发挥其在道德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提出开展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现实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其中,很好地诠释了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教育人、引领人,更需要尊重人、爱护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有助于关注每个人的个体诉求,根据不同个体的特性和需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个性化教育,提升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有利于将育人育才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引导人的思想向更高层次进行蜕变,减少道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冲破形式主义的桎梏。
(二)有利于维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本性
自然是人类的创始者,也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监督者,人类只有在自然的引导下按照自然规律发挥自然本性,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6]。卢梭将自然人性作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在人的儿童时期进行道德教育就应当以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为原则,他指出“恰恰是对于人的天性,我们所有的学者都是一无所知的”[7]。卢梭认为那些道德规约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束缚。“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1]84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部分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情况,不顾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接收能力,传授给学生一些深奥的、抽象的概念,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8]。比如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反而常常以政治为主要内容,该年龄段的学生显然不具备理解深奥政治概念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道德教育工作往往事倍功半,对学生自然天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学校道德教育不应以 “立竿见影” 式的初级效果为目的, 而是应该追求更为长远的次级效果(有道德的个人)和终极效果 (有道德的社会)[9]。卢梭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由于过多规矩和教条的束缚而丧失率真的性格和独特的创造力,维护人的自然本性,使学生善良的内心情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消弭听话教育、超前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陷入过多的道德条约扭曲学生心灵的悖境。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匡正
道德曾在传统社会被用来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在道德个体的实践领域,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首先尊重个体对于道德是非的判断标准,继而引导个体的道德思维和行动取向;而在道德群体的生活领域,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将那种社会层面的集体意识和无形力量结晶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即借助相应的制度习俗来规约个体的意识和行动[10]。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道德的观念趋于多元化,导致社会公认的道德评判标准也逐渐发生转化。人们对于道德的评判标准开始带有个人评判色彩,这对于整体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十分不利的。比如我国一直坚持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道德观念逐渐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所取代,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卢梭在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倡导的爱国教育和公意观念对于扭转这种道德悖境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有助于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解蔽多元道德观的迷障,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领域的权威性,使学生群体在思想认识层面完成社会主义一元道德价值观的复归。
三、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被誉为教育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解决了当时封建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为道德教育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全新的课题和更加艰巨的挑战,面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卢梭道德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主张自然人性,其中一个重要基本点就是“人”,处处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1]97。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人本主义的缺失,导致道德教育逐渐偏离了原初的目的。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也略显刻板单一。鉴于此,需要将人本主义思想贯彻到道德教育工作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一方面,开展道德教育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在教育理念层面,要把学生放到与教师同等的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11]。开展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切实解决好学生在道德思想方面的困惑。鼓励学生在接收道德教育的同时主动思考,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立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具体分析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及自身条件[12]。开展道德教育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结合具体实际,开展层次明显、内容丰富的个体化教学,增加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从而使教学的开展更具针对性,提升道德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推动实践教育,将实践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糅合
学校进行道德教育若仅仅采用理论引导和概念灌输的方式,无法促使人们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道德教育过程疲于应对、流于形式。卢梭认为实践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德也无法离开现实生活的基础,他曾说:“从一个小时工作中学到的东西,比听你讲一整天学到的东西还多。”[1]247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大多采用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趋于僵化。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忽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考试”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书本的教条式经验知识,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综合运用。[13]很多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时显得没有真情实感,课堂整体氛围略显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实践不仅包含教育者的示范引导、身体力行,也包含受教育者的活动参与、亲身体验。[14]我们只有将道德理论教育、道德实践教育以及道德情感教育相互结合,在传授道德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并采用道德实践的方式将理论和情感在实践锻炼中得到吸收和巩固,彼此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首先,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学习同道德理论学习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参与从而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参与道德实践的能力和整体道德素养。其次,道德实践的开展要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道德实践教育需要在开始设定一定的教育目标,若缺少教育目标的指引,则会导致实践盲目进行。因此开展道德实践需要厘清道德理论与实践活动间的辩证关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理论知识的具体内容,明确理论学习存在哪些不足、哪些需要通过实践教育进行巩固,采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而达成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道德实践的开展要符合现实情况的需求。开展实践式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也容易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开展道德实践。比如涉及到负面心理的认知、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等,这个时候就不再适合通过道德实践来进行学习和体验。因此,开展道德实践教育需要结合现实需求,适度开展实践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互配合,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状态。
(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成长健康
卢梭的分期教育理论是依据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提出的,符合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告诉了我们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思想对于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注重以情育人、以理服人, 把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15]。一方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内容丰富的道德教育。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应当避免这些情况的再次出现,规避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对学生的“填鸭式”教学。第一,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采用引导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增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第二,要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大量引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组织课堂小组讨论、班级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特征,开展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过程。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忽略了教育循序渐进的重要性,比如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的超前教育现象、中学教育阶段存在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等,这些现象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因此,要依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征,从总体眼光着手,谋篇布局,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开展道德教育。第一,在小学阶段开展较为基本的道德内容教育,比如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等,让学生开始初步地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自觉地转化为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第三,在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自我辨识的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好榜样教化作用
卢梭对于教师有着高标准的要求,他所构想的教师角色重视情感、活动在德育中的意义,一改此前德育模式的单一性和被动性[16]。他在为爱弥儿选择教师时就曾表示教师所需要的第一个道德品质,“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1]22强调了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一旦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把这个职业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就偏离了教书育人的路线。儒家传统文化也曾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矣”,阐明了身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教人成为“人”,教师应当以德为主,德艺并重。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榜样教育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进行学习[17]。因此开展道德教育的教师,本身必须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职业素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时刻发挥自身的榜样教化作用,以身作则,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发挥良好的榜样教育作用,就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其次,教师要磨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展开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讲究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教学设计的开拓创新。最后,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与学生平等、融洽地相处,富有责任心,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