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中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2022-11-26马鹏洲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马鹏洲(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为国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显著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山水画家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尤为重要。本文以国画一书中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为切入点,简单分析了山水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以及不同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并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手段进行了相关探索,仅供参考。
国画艺术中的山水画是主要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意境之美赋予了山水画艺术以灵魂,不管是在传统山水画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现代山水画艺术创作中都注重意境的表现和营造,创作者从自身的思想情感出发,经过精心的构思、立意、恰当的选材与构图,然后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和熟练的笔墨技法来进行意境的表现,达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境界,赋予山水画艺术作品以浓郁的意境美。现如今,山水画艺术作品中的意境表现已然成为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意境美成为现代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
一、国画艺术中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灵魂,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山水画艺术在发展初期以“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哲学,在创作中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让观者在充满情感意蕴的不尽之境中感受自然景色的无限美感,进而对“景外意”“境外妙”有更深层次的领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在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中,诗逐渐成为意境表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画家将诗、书、画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艺术的美学内涵。诗与画的艺术创作都以“意境”作为重要评判标准,二者的结合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既可以更好地抒发和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可以提升山水画艺术的意境美,使绘画作品呈现出如诗一般的意境,“诗情画意”的审美特色更是让观者回味无穷。
(二)节奏美
山水画虽然描绘的是山水在内的自然景色在瞬间的定格,但是在画面呈现上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创作者运用水墨相融、活跃的笔墨表现技法和留白技法创作出了充满笔墨韵味且虚实相衬的作品画面,使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节奏韵律美感。中国山水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的艺术形式,画家结合不同的表现对象和情感要求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技法创作出不同的节奏美,笔法、墨法、描法、皴法等的融合运用不仅可以刻画出不同长短、粗细、曲直的线条,也可以勾勒出不同轻重、疾徐、浓淡、干湿的线条,这些线条通过笔意的表达都具有一种节奏的美感。
“墨”是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灵魂,笔墨线条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核心要素,“墨”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小桥流水、花鸟虫鱼等一切事物尽在丰富的“墨”色变化之中。“墨”色的节奏变化形赋予了山水画艺术鲜明的节奏美感,创作者借助色简意繁的“墨”达到了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
(三)构图美
构图是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创作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出发,用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来组织画面,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无限的景与情,打破了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景物更加丰富,画面气势也更加恢宏。山水画往往山重水复、层峦叠嶂,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以积墨反复递加,努力达到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构图是山水画形式美的集中体现,笔墨、色彩等形式要素都要在构图中展现,构图在形式要素中发挥着统帅作用。“高远、深远、平远”是山水画的构图处理规则,元四家之一倪瓒所创作的《渔庄秋霁图》在构图上就遵循了“三远”的处理规则,由近及远的描绘出了不同的自然景色。
二、山水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形神兼备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无论画面风景多么具有视觉美感,对观者的吸引力也有限,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主要以意为主,通过对意境的构思、运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对自然景物的主体形象进行描绘,营造出自然含蓄、幽深清净的意境。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审美思想,对绘画艺术创作具有深远影响。“形”之所在,是墨线造型、色彩造型的结果,表现在笔墨技法的运用方面。“神”之所在,是思想情感和自然景物的融合,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形神兼备是山水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也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综合素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结合客观物象的形体特征进行用笔用墨,使客观物象近似真实地呈现于画面之上,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二)情景交融
山水画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情感的抒发以及理想世界的追求,作品是思想情感和自然景色融合的产物,情景交融是山水画意境美的又一具体表现。王维的诗画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诗意美,同时也是王维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在反应与展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三)虚实相生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虚和实紧密联系,二者是艺术上的一对辩证范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空间表现手段,也是山水画意境美的具体表现。在山水画中,没有笔墨处的留白或者用墨清浅之地与笔墨浓重之处形成了视觉对比,给人一种含蓄空灵的心理感受,虚实相互对比、相互衬托,呈现出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三、不同时期的山水画意境之美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组成部分,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古代画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山水画艺术创作逐渐注重意境表现,山水画艺术作品中也逐渐呈现出了意境之美。“意境”自产生和出现之后,便成为山水画的灵魂,也成为历代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的《笔法记》是水墨山水画的奠基之作,其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图真”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在“图真”论中的观点,也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画家只有深入观察和体会才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真”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体现。荆浩在《匡庐图》作品的创作中,勾、皴、染三法并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画面意蕴深厚,给人以无限遐想。宋代市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为绘画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山水画艺术在宋代实现了繁荣发展,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时期,涌现出了诸如李成、范宽、郭熙、李唐、马远等山水画家,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山水画艺术作品,山水画理论也趋于完善。山水画家郭熙在作品《早春图》的创作中遵循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处理规则,突出了构图之美,将万物复苏的早春意境描绘的深入人心。
元代以后,文人画成为山水画的主流,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元四家”虽然在绘画艺术风格上有所差异,但是在作品的意境表现倾向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有目的性的以意造境是主观意象表达的流露和展现,作品意境深远、引人入胜。吴镇所创作的《渔父图》笔墨纵横挥洒、构想别致,寥寥数笔勾勒出了或垂钓、或酣睡、或闲坐的生动自然的人物形态,画面意境深远空寂,山水画艺术的意境美在作品中得到完美展现。
到了明清时期,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了衰落的趋势,但是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仇英、董其昌”为代表的“吴门四家”,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为代表的“四王”等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从整体上而言仍趋于主观。随着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以禅喻画”成为山水画艺术在意象表达上的重要观点,为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意境表现指引了方向,从而山水画艺术具有了一种包含着禅意的意境美。清代石涛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摆脱“南北宗论”的影响,笔墨的表达无拘无束,意境表现也更加多元化,将美学结构融于“意境”之中,作品的意境之美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近代以来,山水画艺术随着国画艺术的复兴而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文化艺术的良好发展,当代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海派、京派、岭南派、长安派等流派纷呈,当代山水画意境表现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刻画,更多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是画家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有机融合。
四、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手段
作为国画艺术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种,山水画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有景有情、情趣盎然,创作者将大自然的美景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融合,并借助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风景”转化为“作品”,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提升了作品意境美的内涵。
(一)用笔
创作者的笔法直接影响着创作的效果和质量,从笔法上可以看出山水画的优劣,用笔是山水画意境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山水画意境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纵观我国优秀的山水画艺术作品,其用笔都非常考究,山水画家借助自身高超的用笔技巧将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深度融合,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也更加精准的表现意境之美,赋予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画家谢赫在“六法论”中对用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出了其对于纯熟笔墨运用技巧的重视程度,他的“骨法用笔”的理论更是影响深远。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有“提、按、顿、搓,中锋行笔”等多种用笔技巧,对行笔和执笔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历代画家对于笔法的运用都非常考究,不同的画家运用不同的笔法进行艺术创作,不仅能够突显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还能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美感和情感体验。清代山水画家石涛的作品《淮扬洁秋图》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其娴熟得当的笔法,其借助“拖泥带水皴”的绘画技法以及多种用笔技巧将淮扬秋景豪情奔放的壮美展现在画面上,作品充满质感和层次感,意蕴深厚。茫茫一片的“秋水”与丛生遍地的芦苇运用了粗细不同的笔进行描绘,使着两种意象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疏密对比,再加上旁边屋舍的烘托,“秋之萧瑟”的主题与意境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画面中几点红色的枫叶更是使秋天的气息更加浓郁,其与水墨色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了作品鲜明的色彩美感,成为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江面上的一叶孤舟以及坐在上面悠闲的渔翁使得作品意境进一步升华。
(二)着墨
国画艺术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所以,国画艺术蕴含着深厚的笔墨文化内涵。一幅好的山水画艺术作品,不仅用笔技巧考究,着墨技艺也非常高超。着墨技巧如同笔法一样都是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必备技能,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着墨技巧才能和笔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五代时期,画家荆浩提出了意境表现的观点,并通过墨的应用来营造山水画的意境,此后历代画家在用墨方面不断探索,用墨技巧越来越多样化,意境表现手段也更加丰富,山水画艺术作品中也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泼墨、蘸墨、积墨”等都是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应用较多的用墨技艺,不管哪一种用墨技艺的应用都要注意下笔时墨的“润”度,以更好地发挥“墨”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情感传递以及意境表现的作用。宋代画家吴镇创作的《芦花寒燕图》这一作品中墨气酣畅、淋漓醇厚,吴镇通过对着墨的完美把握来营造幽深意境。作品画面中绵延缠绵的小溪、茂密杂乱的芦苇、缓缓而行的扁舟、振翅飞翔的寒雁等物象在湿润水墨的描绘下充满了艺术美感,整幅画极富写实意境。
(三)构图
作为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在意境表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山水画讲究画面构图的多样与统一。追求构图的多样性主要为了是尽可能地避免千篇一律构图现象的出现,以多样、出奇的构图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山水画通常用奇特的构图形式来展现自然万象,许多山水画艺术作品构图之奇,令人惊叹。
比如南宋马远是富有独创性的画家,山水画创作独树一帜,作画布局简妙,意境深邃清远,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其改变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一角半边”的奇特构图使作品画面更具空间感。
五、结语
巧妙的构图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笔墨技法将近景、远景的虚实完美地呈现出来,进而更好地塑造和展现作品的意境之美。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通常运用墨的浓淡来表现近景、远景,墨浓淡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视角景色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意境,用墨与用笔的完美结合使构图更加巧妙,巧妙的构图更是使意境之美更加突出。例如明朝著名画家戴进的《春山积翠图》这一充满意境之美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就应用了巧妙的构图,画家在构图上遵循了“三远”的处理规则,中、远、近三处景色错落有致、完美呼应,不管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都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美感,近、中、远景紧紧相连、浑然一体,通过巧妙的空间构图将作品的意境之美完美地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