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败的诊断和防治
2022-11-26董延伟
张 杰 ,董延伟
(1.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276400; 2.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76400)
在牛养殖过程中,牛巴氏杆菌病通常被称为牛出败,由疫病名称可知该病是由于巴氏杆菌所引起,其主要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牛只在患病后临床表现强烈,患病牛主要会在头、颈部、咽喉以及胸部为部位出现病变,因此在基层牛只养殖过程中也会将牛出败称为牛肿脖子等。牛出败多散发传播,多杀性巴氏杆菌能够存在于患病牛只所排出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当中,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当健康牛只处于带菌环境下后即可患病。当前牛养殖呈现出规模化趋势,但是不科学的养殖方式同样会提升患病几率,牛只养殖密度过大、牛舍内阴冷潮湿以及缺乏采光、突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以及饲料中营养成分含量低等均会提升该病的发病几率,今年来随着我国动物养殖行业卫生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牛出败疫病的发病几率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受到养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病仍然在某些地方所流行,基于此,为了确保养殖收益,养殖人员针对该病必须树立极强的防控意识,将牛出败对养殖产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1 流行病学
首先,从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传播条件来看,多杀性巴氏杆菌并不会在不同的牲畜之间传播,但是在某些特性环境下生猪携带的巴氏杆菌能够使水牛患病,牦牛的患病风险较低,在牦牛养殖过程中染病牛以及隐性带菌牛是出血性败血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多样,带病牛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中均携带大量的病原体,且这些病原体能够对养殖过程中的水槽、食槽、栅栏、饲料以及饮用水等造成污染,当健康牛处于被污染的环境下即会染病,同时昆虫也是巴氏杆菌的重要传播途径,夏季蚊虫数量较多,健康牛只受到蚊虫叮咬后也存在患病风险。
其次,从易感动物来看,除了牛类外,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也会感染出血性败血病,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会使得水牛、牦牛以及黄牛发病,且其染病时并不区分性别以及年龄等等,任何性别以及生长周期的牛均可能出现病症,在这其中以犊牛的发病几率最高,且犊牛患病还具有感染快、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以及发病严重等特征,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尤其做好犊牛的防护工作。
最后,牛出血性败血病多表现为散发以及地方流行特征,没有季节性特征,在一年四季均存在发病可能,其中以春季末期和夏季初期患病风险最高,这是由于该季节气候多变以及湿度因素等所导致,此外,牛出血性败血病还与日常养殖环境存在密切联系,若牛舍内采光条件较差、通风不良以及温度偏高或者偏低等均会使得牛染病,此外受到饲养密度影响,牛长期处于拥挤的环境下也会导致该病,牛出血性败血病还与牛的自身免疫能力存在密切联系,若牛饲料中营养不足、突然更换饲料或者长途运输后均会产生应激反应,从而提升患病风险。蚊虫叮咬一方面能够传播病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牛产生应激刺激,所以在夏季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一方面要做好清理蚊虫工作,另一方面还要使得牛舍处于恒定的温度当中[1]。
2 临床表现
受到牛年龄、自身免疫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牛在染病后的临床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某些病牛可能会由于隐性患病而不出现临床表现,而某些病牛的临床表现则相对强烈,通常情况下牛出血性败血病具有5d以下的潜伏期,在临床中多表现为结膜充血、脉搏跳动强烈、难以呼吸、难以活动等现象,且患病牛的精神状态也会出现异常,如垂头站立等,病牛染病初期还会出现发烧现象,通常情况下为41℃左右,后期随着病情的恶化体温可能会出现降低,病牛的毛发比较杂乱,死亡的病牛天然孔会有血液流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兽医以及养殖人员鉴别病症以及病情的重要参考因素,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肺炎型、败血型、水肿型以及慢性型四种。
肺炎型的患病牛典型临床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多表现为呼吸异常,且表现出与感冒类似的症状,如鼻腔内出现泡沫状的鼻涕,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流出的鼻涕会转变为脓性,叩诊患病牛胸部能够听到浊音,且病牛还会由于疼痛感而排斥养殖人员触摸,听诊患病牛的支气管时能够听到摩擦声音。病牛所患为肺炎型会表现出典型的肺炎症状,除此之外还会出现腹泻,其粪便通常带有刺激性气味,且为稀粪,肺炎型病情持续时间较长,最长能够达到7d。
败血型也是常见临床表现形式之一,败血型病牛表现为突然发病,且患病期间病牛的采食量急剧下降,鼻镜比较干燥,这是与肺炎型的区别之一,除此之外全身的肌肉抽搐、颤抖,严重患病牛也会出现腹泻情况,其粪便气味刺激性较大,若病牛流涕,则鼻涕内通常会带有血丝,败血型病牛具有一定的死亡率,死亡前12h之内病牛的体温会下降。
水肿型病牛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头、脖颈以及全身结缔组织中,多表现为炎症型的水肿,养殖人员触摸水肿部位时病牛会产生疼痛感,发病初期水中部位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但是水肿部位能够自行恢复,且灼烧感以及痛感也会降低。此外,某些患病牛的舌头会表现为肿胀且外伸现象,这会对正常的进食、饮水以及呼吸造成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病牛由于窒息而死亡,水肿型的发病时间较短,持续时间约为24~48h[2]。
慢性型不多见,常为急性患病转为慢性,患病牛会表现出持续性的咳嗽以及慢性腹泻等现象,虽然慢性型病牛的死亡率较低,但是其对于牛的生长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养殖人员的收益,且耕牛患慢性型出血性败血病时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使得其失去劳役能力。
3 病例分析
某牧场距乡政府20km,以放养牦牛为主,该牧场佐某放养的37头牦牛在放牧过程中2头牦牛被狼咬伤感染疫病并死亡,但是由于该养殖人员疫病防控意识淡薄,被咬伤牛在死亡后并未进行妥善处理,而是在圈舍周围进行剥皮后喂食自家饲养的狗,导致圈舍附近大面积污染,同群牛中机体抵抗力较差的也相继出现高烧、废食、腹泻等症状。动物检疫部门在收到汇报后第一时间安排专业人员达到现场,并按照动物疫病防控相关规范对现场展开处理,检疫部门通过流行病学检测以及病牛临床表现分析等,初步判定该养殖场内牛所患疫病为牛出败,而后对病牛进行有效隔离,并做好紧急接种免疫工作,最后对周边场所进行了紧急消毒,最终未能造成疫病的大规模流行。
3.1 牛出败临床表现
据养殖户佐某陈述及对病牛观察,病牛呈现如下特征:病牛初期出现体温升高现象,测量后最高温度达到42℃ ,且与正常牛相比,患病牛的精神状态下降,且活动量下降,而后病牛出现肌肉颤抖以及鼻镜干燥现象,此外患病牛出现咳嗽等呼吸道问题,其头颈、胸部等部位存在较为明显的炎症水肿,牦牛舌头伸出口腔外同时有白色泡沫状从口角流出。食欲不振,反刍停止。胸部叩诊出现疼痛,病牛便秘,粪便稀薄带血,腥臭或恶臭。
3.2 病理变化
经过对死亡病畜的剖检。主要症状是其肺部有着明显的出血现象,且呼吸系统中出现泡沫状液体。
3.3 鉴别诊断
牛出血性败血病发病后会出现发烧、红肿的特点,与肺炎的症状比较相似且死亡率较高,由于其临床表现与炭疽、恶性水肿等疾病极其相似,因此在临床中往往出现误诊,基于此,在疫病防控与治疗过程中要做好仔细甄别。
首先,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患炭疽病死亡的动物濒死时会表现为天然孔出血,剖检时血液多为暗紫色且凝固效果较差,因此死亡后尸僵效果较差,但是其死亡后腐烂的速度较快,且脾脏等部位出现肿胀现象。
其次,恶性水肿多发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会出现炎症性的水中,切开患病部位会流出黄褐色的液体,且气味比较刺鼻,严重患病牛会出现高烧不退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眼结膜等部位会变为蓝紫色,死亡率较高,
最后,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感染引发的反刍动物急性败血性传染病。4岁以下的牛发病率高,病牛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肿胀病灶,患病部位的皮肤组织会变硬,且表现出暗红色等,严重时会形成坏疽,切开患病部位会流出暗红色的组织,气味比较难闻[3]。
3.4 防控措施
3.4.1 免疫接种
在畜群没有进行免疫接种的情况下如发现疑似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畜与健康畜进行隔离治疗,对健康畜进行仔细观察、测温,而且还要对养殖区域内的其他牛进行紧急免疫。通常情况下养殖人员可以在春季或者秋季对牛进行首次免疫,而后每年开展补免注射。疫苗注射时必须做到“五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并确保疫苗接种质量,通过科学的接种免疫能够有效地降低牛出败的发病几率。为了控制疫病的传播,相关人员针对发病区域中数百只牦牛全部进行紧急接种,疫苗接种剂量为:体重100kg以下的每头4.0mL;体重l00kg以上的每头6.0mL进行注射,并要求养殖人员将患病牛与健康牛分开饲养,防止造成感染。
3.4.2 卫生消毒工作
通过做好卫生消毒管理同样能够抑制病原体扩散,针对牛出败主要使用氯制剂以及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如饲养地点、相关运输车辆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环境等,只要是病牛活动的地区均有可能存在病原体,消杀工作每天两次,并持续一周以上。养殖工作进行时,也应结合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消毒清洁制度,及时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牛出败病的发病高峰期,可适当增加消毒频率,以获得较好的杀菌效果。除了对牛的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外,还应对牛的饮食器具等做好消毒工作,保证消毒工作彻底进行[4]。
3.4.3 无害化处理
病死畜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为有效防止该病再次造成传染,对疫情中死亡的病牛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采用深埋法,深埋坑底洒一层厚度为2~5cm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将病畜尸体投入坑内,且掩埋坑的深度要在1.5m以上,将病死动物掩埋后覆盖消毒产品,如生石灰等。待病死动物掩埋后应该设置相关标志,而后定期巡查,发现土壤塌陷后应当增加新土以及消毒剂,且在掩埋三周内仍然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3.4.4 做好监测
对该地区采用24h值班制,对过往人员、车辆进行消毒、检测登记,严禁进入疫区,也禁止疫区人员、车辆和牲畜走出,降低疫情的扩散。日常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牛的生长情况,一旦其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等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关注,隔离饲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4.5 治疗方法
牛出血性败血病应当使用高敏抗生素进行治疗,且多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第一,对该养殖户的发病牲畜,多使用磺胺嘧啶钠进行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连续用药5d左右,每天早晚各用药一次,针对患病牛可以配合肌肉注射青霉素钾进行治疗。第二,也可以使用四环素配合葡萄糖进行治疗,四环素使用剂量通常为50mg/kg,将药剂溶解于5%的葡萄糖氯化钠中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每天早晚各用药一次。第三,使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用量为40mg/kg,此剂量为首次使用加倍剂量,待隔天后药剂用量缩减至一半,每天用药2次,连续使用3d病牛病情会出现好转。第四,牛在染病后还会出现消化系统问题,因此养殖人员还应当调整患病牛的胃肠道机能,保证体液的平衡,常用药物有维生素K、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以及维生素C等等,通过静脉注射或者饮水的方式保证牛体液平衡。第五,患病牛出现好转后可以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养殖人员可以准备鱼腥草45g、金银花45g、连翘30g、薄荷35g、桔梗35g、黄连,黄柏、石菖蒲各30g、青黛25g以及甘草15g组成中药药方进行治疗,将上述中药洗净后加水煎服,温凉后滤掉残渣,并加入蜂蜜200g,每只患病牛每天用药一次,连续使用3d后患病牛基本康复,通常情况下通过中西结合治疗4~6d左右病牛就会完全康复[5]。
在对发病区展开紧急治疗后,病牛病情有所好转并陆续治愈,该次发病的25头病畜经过治疗共治愈23头,治愈率达到92%。经过有效治疗以及后期调查后,该养殖场牛出败并未扩散。
4 治疗体会
第一,多杀性巴氏杆菌为致病因素,该病原体主要侵袭患病牛的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当牛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寒气、疲劳、长途运输以及营养不良等就会使得牛的抵抗能力下降,病原体会侵入牛体内并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患病,一般呈散发性,在新疫区可引起暴发。
第二,牛出败传播渠道比较广泛,只要是被患病牛排泄物以及分泌物污染的地区均会残留病原体,且病原体能够通过呼吸道、直接接触甚至伤口等形式对健康牛造成感染。
第三,牛出败多发生于气候起伏变化较大的季节交替时,在某些基层地区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应当引起广大养殖人员以及基层防疫部门、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四,牛出败具有潜伏期短、发病时间较快、临床表现明显以及死亡率高的特征,一旦防控治疗措施不当可能会对养殖收益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当养殖场内出现疑似症状时要在第一时间确定病因,而后展开治疗。
第五,在疫区要做好疫病上报登记工作,从事动物疫病检疫、动物加工屠宰以及养殖人员在发现病例时应当立刻上报并做好环境消毒工作,而后对患病动物进行紧急隔离[6]。
第六,加强饲养管理。牛出血性败血病与日常的养殖方式存在很大联系,基于此,养殖人员应当深入分析引起该病症的原因,而后依据病因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工作,通过养殖环境、饲养方式等方面提升牛自身免疫能力。
第七,相关部门要做好防疫宣传工作,且为了避免疫病的扩散,养殖人员要通过科学手段处理病死牛。
5 结语
牛出败是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会对养殖工作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对动物防疫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农牧民的防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