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2022-11-26刘晓婷王晓辉
刘晓婷,王晓辉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作为工作目标,并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工作要求,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等方面予以明确说明。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在现代书院“心艺”课程的基础上,拓宽课程内容,创新课后服务种类,构建以“心艺”课程为主的多学科、多参与率的“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现代文明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素养,打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一、“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意义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的《关于“一校一案”落实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校将做好课后服务作为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目标的重要举措。学校构建完善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确保课后服务全面、高质量开展。
我校在原有“十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学生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在“思、乐、文、书、数、健、科、全、劳、信”十个方面,丰富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采用自主“走班制”原则,引导学生自主作业、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写字;安排教师在答疑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与提升学生素质相关的拓展服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申报一至两门特色课程。我校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体系框架中,涵盖了“七彩美育”课程、“益智思维”课程、“阳光体育”课程、“小小演奏家”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等。“七彩美育”课程下设中国画、丙烯画、超轻黏土、创意手工、衍纸艺术、创意插画、卡通动物画、乐理等;“益智思维”课程下设创意编程、趣味小实验、玩转魔方等;“阳光体育”课程下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游泳等;“小小演奏家”课程下设小提琴、单簧管、铜管、长笛、萨克斯等;传统文化课程下设书法、京剧、围棋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益智类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书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运动素养和文化素养,更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学校“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课程建设意义
1.为学校校本课程提供有益补充
《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对于开展课后服务活动、补充课后学习资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学生多学科思维、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我校“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课程实际需求设置内容,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不足,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为课程开设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和资源支撑。同时,我校积极引进第三方教育资源,吸纳更为专业的师资力量,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施资源互通共享,形成良性互补。
3.促进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小学阶段学生放学时间普遍为下午三点半左右,这一时间与很多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导致很多父母无法接孩子。以往在托管班或社会办学机构中,一些学生因缺乏自律意识,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家长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后服务的开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意见》里明确提出:“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做好课后服务,既能为家长分忧解难,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又能强化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丰富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开拓学生多学科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召开专题会议,制订具体方案
我校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课后服务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研究、细化、部署工作方案及实施办法。从宏观管理到细化课程再到时间安排,提高了教育服务能力,健全了课后服务机制,完善了课后服务体系,确保课后服务全面、高质量地开展。
我校召开“课后看护部署会”,解读学校的“5+2”看护方案,完成学生动员、教师课程申报、课程表编排、监督检查岗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为了让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我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课后服务的政策和内容进行宣传,并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同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力求切实解决家长接送和监管“空档期”的难题。学校以提升学生多学科素养为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方向,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真正提供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的“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
(二)教师与家长积极参与,构建多元服务主体
1.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结合教学特色,引导教师开发特色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学校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及心理变化,适时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突出教师在“双减”工作中的担当与作为。
2.拓宽师资队伍渠道,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
我校充分挖掘学生家长的专业特长,激励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为课后服务增添新鲜血液,充实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外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活动,邀请家长和外聘教师共同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管理,充实课后服务项目,实现家校资源优势互补。学校聘请有声乐专长的家长组建百人合唱团,邀请擅长玩转魔方的家长开设魔方益智课程,聘请曾是专业运动员的家长开展体育专项训练等。对现有家长资源的挖掘,为拓宽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种类、实现家校携手共育,提供了保障。
(三)丰富课程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1.开展基本看护活动
我校每天的课后服务中均设有基本看护活动,包括学生自主作业、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师答疑、个别辅导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解疑,帮助学生释疑,真正做到“作业不回家”“知识盲点不累积”,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足、学好。
2.开设“走班制”课后服务特色课程
为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我校开设了绘画、乐器演奏、创意美术、京剧、书法、科学小实验、电脑编程、体育运动等近30门特色课程。学校采取学生自主申报与年级统调相结合的方式,跟踪特色课程报名全过程。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或兴趣爱好,选择两门特色课程,按喜欢程度分别填写“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通过“问卷星”平台自主申报,学校汇总志愿,统筹课程,安排人员。这种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为学生量身定做,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学有所长。
(1)“七彩美育”特色课程
为培养学生美育核心素养和审美情趣,我校开设创意美术、卡通动物画、国画、刮画等绘画课程。引导学生从绘画中得到乐趣,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创意手工和3D手工课堂上,经过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孩子们的小手仿佛有了魔力,能变幻出许多富有创意的立体作品,由此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生活。
(2)“益智思维”课程
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编程意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我校开设了创意编程、魔方等课程。教师指导学生使用Scratch软件,以动画故事创作和游戏作品编写为载体,促进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创意编程课程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享受了自主思考带来的乐趣,还满足了学生动手创作的热情。魔方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不仅锻炼了学生手、眼、脑的熟练配合程度,更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阳光体育”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提升学生运动素养,我校开设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健美操、游泳等体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更是自我能力超越的彰显。学生通过一系列运动项目,强化体魄,磨练意志,挥洒汗水,追逐梦想。
(4)“小小演奏家”课程
为了促进学生在音乐世界里陶冶情操,我校开设了“小小演奏家”课程,包括小提琴、单簧管、铜管、长笛、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在授课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通过演奏音乐作品激发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小演奏家”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5)传统文化课程
作为一所以“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学校,传统文化课程一直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在“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中,书法、京剧、围棋等课程是主流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和积极参与。在这些课程里,水墨丹青的雅致神韵、生旦净末丑的醇厚韵味、黑白棋子的精彩对弈等都能浸润童心。我校引导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我校“走班制”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开展,真正做到了促进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让孩子们拥有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看似一个个小小的举措,破解的却是“五项管理”的现实难题,优化的是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三、“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
我校坚持以“减负、增效、赋能”作为评价导向,创新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过程,从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强评价的权威性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我校注重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实施三位一体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
我校课程教学中心与学生发展中心联动,将教学进度制订、教案书写、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课间纪律等方面作为每日、每周课后服务的主要考察内容,由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实时检查,实施常态化档案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反馈指导;定期召开“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专题会议,以问题为抓手,以学习“双减”政策为途径,以分享经验为形式,促进校本课程质量升级。
2.展示性评价
学期末,我校对各类特色课程进行教学总结与成果展演。“七彩美育”课程和“益智思维”课程展示学生作品,“阳光体育”课程通过项目式竞技比赛展示成果,“小小演奏家”和“传统文化”课程则以视频录制为主要展示形式。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作为展示平台,记录课后服务开展的阶段性成果,接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全方位监督,以保障特色课程真正让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
3.多元性评价
(1)学生及家长评价
每学期,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学校利用“问卷星”平台实施满意度调查。为确保问卷的真实有效,采取线上不记名的调查方式,以年级为单位统计调查结果。调查结束后由课程教学中心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个性问题与课程负责人沟通,进行跟踪考察;共性问题则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优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从而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2)学校评价
我校每天安排值班领导巡视,对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值班日志反馈,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构建了学校评价、学生选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
(二)评价结果实践化,彰显评价的导向性
我校依据多元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评判和检验了课后服务的实效性。根据评价反馈,学校对照开展课后服务的方式方法,寻找不足,谋求策略,解决问题。学校完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优化开展课后服务的方式方法,达到以评价促改革的目的,真正实现每一位教师在课后服务中都能尽职尽责、都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走班制”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模式,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落实“五育并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动“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