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的路径选择
2022-11-26孙景珊鞠佳霖
孙景珊,鞠佳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各阶层中最有激情、最富于创造力的一个群体,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教学效果怎样,对大学生人生成长作用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育人”的课程。它对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和现实认知
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系统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创立的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既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又是引导人类实现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信仰,是理论知识与理想信仰的统一[2],是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和我们党正在面对的和即将面对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具备一定的政治认知能力。
(二)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定的信仰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轴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没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人,是无所谓信仰的。”[3]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信仰的重要生成期。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重点对象。大学生能否树立起科学的信仰,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幸福,更影响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维度,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成为信仰的根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旺盛生命力的价值根源。“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4]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明确马克思主义长期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以及深远意义,从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认同
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的崛起和迅速扩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本土文化以及年轻一代的“三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政治认知模糊、文化自信弱化、实践行为无序等问题日益突显。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注重分析和把握网络传播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在价值认同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切实调整、提升大学生精神状态,增强其文化自信,挖掘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诉求,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认同。
(四)帮助大学生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理论学习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能力培养的课程,它的终极教学目标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6]。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7]。因此,培育与弘扬现代工匠精神,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国家发展的长期规划与现阶段的具体要求传达给学生,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境遇审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碎片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短效化的情况,这“五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化”现象的出现,既有教学关系的内在因素,即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因,也有着教学关系的外在因素,即现有的社会大环境和体制的原因。
(一)学科地位、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一些高校为了抢占生源、增强办学实力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着力打造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生源好,自己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一些综合性大学为了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学校声誉,往往把目标定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还有一些高校,着眼于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外学生交流项目上,注重提高本校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和程度。这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客观地说,有些学校摆不好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种高校类型中普遍处于一个相对弱化、边缘化的地位。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只要教师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量就可以了,至于思政课教师的进一步业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校并没有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关注和重视,这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归属感不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时代性与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结合得明显不够。
(二)高校思政课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8]。由于现有的思政课职称评定体制,普遍的是向科研倾斜。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没有前途,即使教得再好,若不能符合职称晋升的科研条件,还是无法晋升职称,科研成果成了刚性要求,教学质量则成了非刚性要求,只有做好科研,才能帮助自己晋升职称,才能在高校安身立命。因此,部分教师会弱化教学,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完成教学工作量,而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术科研方面。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一份稳定的职业,学位教育和职称评定也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现有的知识和水平对教学足够了,不需要也没必要再花费太多的力气来研究教学,对新形势、新理论、新政策既不想关注,也不愿研究,止步不前,对如何改进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漠不关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带来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三)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明显,欠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优化其知识文化结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实现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只是片面地认为这门课对以后就业、出国等没有直接的帮助,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于是,对思政课只是简单应付,不求高分,但求不挂科就可以了。平时上课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敷衍一下平时的考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只是被动参与了教学过程。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一开始就有着抗拒心理。认为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在思政课的学习上意义不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抬头率和听课率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要求,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的路径选择
基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平台和载体,正视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和教师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该课程的生命力。”[10]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关键。
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从心理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教学”的本真不在“教”,而在“学”,学习是教学的本源性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学就不成其为教学[11]。学生的学应该是教师的教的起点和落脚点。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00后”,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较之以前的时代有着明显不同,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教学中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进行讲授,尤其是对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是一种反映教师职业特征的人的品位或格调[12]。具体而言包括教师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就是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坚定的职业信念的统一;良好的媒介素养与理性的批判能力的融合;广博的学识与深厚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契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的共生。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理论,学习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一点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梗概”[14],“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1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树立起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和威信,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作用
大学生要对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当今世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外部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传播媒介转载到个体,而个体发散信息也更多地依赖传播媒介。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然成为媒介传播的信息。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着国家发展,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而对社会重大的信息和热点消息特别敏感。但因其社会经历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充斥着整个社会的媒介信息的真伪和性质缺乏明辨是非的眼光和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媒介信息其实是建构出来的“真实”,所潜藏的价值观往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有所背离。因此,大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政治识别力。
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应该居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且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生活的必需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储备。在现实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么将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都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引下,才能将理论与自身的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社会价值,发挥社会效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三)学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范围广,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时代性强,老师要持续不断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进行理论学习,要根据新的理论创新和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动态进行课程设计和讲授内容的更新、完善、提高。教师的工作量是繁重的,同时政治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办学实际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思政课教师管理实施细则和方案。
高校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情况,加强网络化建设,培育优秀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活跃校园文化,为教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网是政治知识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果本国民众对民族本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就会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削弱对民族本土文化的认同,使得文化自信弱化[16]。近年来,网络已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播其政治思维、政治意识的主阵地,他们试图大肆推行其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通过逐步西化实现最终分化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7]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新的特点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该课程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为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体地位,高校应从制度、体制、队伍保障、校园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