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两国家庭教育方法比较借鉴

2022-11-26王云梦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子女德国家庭

王云梦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家庭教育方法一般是指家长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向子女传播知识文化、道德等观念的方式和途径。中德两国家庭教育方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相比之下,德国家长更加注重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孩子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并通过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成效落实。德国在家庭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发展体系完善,能够为我国家庭教育方法改进提供一定借鉴启示。

一、中德两国家庭教育形式及特点

中德两国由于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在家庭教育方法的表现形式以及特点上有明显区别。德国的家庭教育以宗教为纽带,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平等化和隐性化。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家庭教育强调家长权威,多为命令式灌输教育,擅长“软硬兼施”式教育方法。

(一)德国家庭教育形式及特点

1.德国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

德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纳入宪法中的国家[1]36。德国的家庭法也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及子女起到了规范、约束和指导的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与传承中,德国家庭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规范良好的教育形式。一是德国家庭教育注重与本国宗教信仰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的日常生活。例如德国家长会通过周末做礼拜使家庭成员聚集起来,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把家庭教育与个人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家庭教育影响力。二是重视劳动教育,德国家长鼓励子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鼓励子女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换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洗碗、收拾房间、帮助父母采购物品、修缮花园等。三是注重规则,严谨规范。德国人以严谨、守时、懂礼而闻名,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德国父母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德国家长来说,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传。例如在制定一项规则前,他们会在共同商议下,为孩子制定出他们每天要遵守的作息时间、娱乐时间等,之后孩子必须严格执行,通过这种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守时的观念和按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2.德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方式多样化。适时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引导子女收获一定经验或知识能力,这是德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德国家长会同子女一起参与或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参与中有所收获并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除了活动实践教育之外,德国家长还会通过劳动教育、宗教教育、平等协商交谈、言传身教等多种教育方式来丰富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教育双方平等化。德国人崇尚民主平等,德国家庭教育原则是顾及孩子的自我意愿,将孩子看成一个自由平等的个体[2]87。在沟通中,双方也多像朋友一样,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严苛的上下级关系进行类似说教式的教育。即使是孩子做错了,德国家长也非常注重交谈的艺术,他们不会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换位思考进行沟通,这样孩子既不会因此产生被羞辱的感觉而出现抗拒,在心理上也更愿意承认他们的错误并接受惩罚。在德国家长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三是教育内容隐性化。德国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进行理论的灌输,而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实践中去发掘真相。即德国家长注重隐性教育,关注孩子的自我实践以及实践感受的内化,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鼓励孩子自己感受爱与关怀。例如德国的大多数家庭都会有家庭日,他们会在这一天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陪着孩子散步、玩耍,一起去野外等等,但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仅仅是陪孩子玩耍,教孩子规则,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都是陪伴的一部分,使孩子们能够在陪伴玩耍的过程中增强自理能力,获得成长。

(二)中国家庭教育形式及特点

1.中国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

我国家庭教育方法受传统家长制观念影响较深,强调家长权威是我国家庭教育中一大特点。影响我国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口头说教和榜样示范。口头说教主要指家长站在长辈的角度上,对晚辈进行说教告诫或是训斥。榜样作用在我国运用非常普遍。如我国提倡的学雷锋日以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家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能让孩子产生深刻印象,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可使儿童受益终身[3]295。

2.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是强调家长权威。中国家庭教育延续至今的一个特点是,以辈分为基础,以情理为法则来处理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以说教为主,但在说教无效的时候,父母长辈一般会以长辈权威来压迫后辈听从其命令,否则就被视为不尊重父母。这种家长权威在当下我国很多家庭的教育中依然存在,表面上看家长权威简单有效,但实际上长期实行的话会压迫子女个性,造成子女心理上的叛逆,久而久之不利于家长权威的真正树立,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恶化,不利于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以及孩子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中国家长不能过于依赖这种不平等的家长权威对子女说教压迫,应该以理服人,注重倾听,换位思考从子女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二是常见“软硬兼施”。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软硬兼施,中国家长教育子女以说教为主,大部分时间对孩子较为关爱,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在某些时候,当孩子犯错时,容易对孩子进行批评、谩骂,甚至殴打,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导致子女有时候也不能理解被否定的原因,在往后的成长中形成心理阴影,造成孩子胆小怕事或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性格。因此,中国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奉行“软的不行来硬的”这一套,要改变教育思维,丰富教育方式,注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同家长的观点并自觉遵守。

三是过度溺爱,原则为辅。中国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听从,养成了孩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家长明白给孩子空间、让孩子独立成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总想替孩子打点好一切,让孩子少犯错,少走弯路,尽力为子女铺好以后的人生道路。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易养成孩子依赖心理,长大之后也容易因融入社会困难而继续“啃老”。中国家长应该从小就注重对子女的挫折教育,培养子女自立自强的品性,以便长大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中德两国家庭教育方法差异性对比

中德两国的家庭教育方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家庭更强调家长权威,倾向于孩子智力培养,对孩子较为溺爱,而德国家长则更关注与孩子的平等互动,注重孩子的创造力以及规则意识培养。

(一)中国家庭强调家长权威,德国家庭倾向平等互动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家庭教育中“大家长制”观念明显。家长会反复向孩子灌输尊敬长辈的观念,如“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等,注重对孩子道德伦理观念的培养,并通过清明祭祖、春节团聚等传统习俗,维系家庭成员的长幼尊卑关系。而德国人则重视孩子个性培养,充分保护子女自我选择的权利,不强制子女听从自己的意愿,而是给他们留有空间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孩子做错了或者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父母会给予指引,但不会决定子女做法。中国家长可能由于耐心较少或压力较大,更容易采取辱骂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德国家长基本不采取体罚,而是强调父母和子女要平等沟通不同意见,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子女的言行加以规劝和引导[4]87,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德国父母尊重孩子平等独立的人格,双方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沟通关系,而不是命令与听从、指挥与执行的关系。

(二)中国家庭倾向智力培养,德国家庭侧重创造力培养

中国家庭培养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倾向于对子女的智力开发。中德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都包含有言传、身教及社会实践教育等,但由于教育观念以及侧重点不同,中国家庭更加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也大多是以提升子女的应试能力为目的,忽视了孩子思想品格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及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德国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学习是否刻苦努力没有中国家长那么看重,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孩子在学习中是否开心,在学校是否交到了朋友。德国家长也希望孩子能用功读书,但前提是孩子喜欢读书,如果孩子的志向不在学习,德国父母并不会过多逼迫孩子,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5]208。相比学习成绩,德国家庭更关注子女感受,注重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三)中国家长态度较随性,德国家长态度更严谨

中国的家庭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家庭都有不同教育风格,但中国家长在生活方面对孩子要求更加随性,普遍比较宽松甚至是溺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无法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高大和正面的形象,没有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正确引导,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而是一味地顺从和纵容,影响了孩子日后生活交往能力。德国人以“严谨”闻名,他们认为理性和严谨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要表现,这一做法优点是能够让子女早日脱离父母的庇护,实现自我独立,缺点是可能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够亲近,注重外界形式多于内心情绪[6]58。总而言之,不论最终成效如何,至少落实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德国家庭更注重教育的规则意识,强调随性有度,规范有力,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落到实处。

三、德国家庭教育方法对我国借鉴启示

德国家庭的教育方法对于我国来说,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随着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需要加强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力度,推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减少对子女的说教,破除以大家长权威压迫子女服从的教育方式,树立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亲子观;提倡关爱有度的教育方式,反对无条件溺爱子女,给子女留有充足的成长空间,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推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不断完善。

(一)强化实践,推动教育方式多元化

中国家庭教育更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劳动、实践教育,导致和国外孩子相比,中国“高分低能”孩子的比例偏高。因此,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以父母的说教为主,传授的知识也以书本或常识为主,很少有意识地去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少鼓励孩子参加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不会主动要求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德国家长不仅非常重视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教育,还把家务劳动写入法律之中,通过法律规定孩子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必须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而不是把父母对子女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应当。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应当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习德国家庭教育方式,积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走进社会。

(二)减少说教,树立平等尊重亲子观

中国家庭教育与德国相比,强调家长权威和子女无条件服从,忽视子女的个人意见,易造成子女出现逆反心理或形成胆小孤僻的性格。中国家长认为子女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否则就是忤逆父母,习惯站在长辈的高度上教训子女,用成人的思维去塑造儿童。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子女越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压在心底,阻碍问题的解决。德国家长则相反,他们在沟通交流中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独立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决定,沟通交流的目的也是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协助解决孩子疑惑。德国父母和孩子们的相处方式更像是朋友,他们会充分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想法,交流也是比较平等愉快的。中国家长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亲子观,与子女建立平等协商,相互尊重的对话关系。

(三)关爱有度,培养健全独立人格

中国家长与德国家长相比,对孩子更加宠溺,这种做法极易滋生孩子懒惰依赖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孩子的生长发展空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父母可以在一旁进行规范指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中国家长习惯帮孩子包揽一切事务,过度溺爱孩子,养成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德国家长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给他们留有足够的生活空间,他们的学习和交友以及参加哪些社会团体活动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德国家长也会通过创建“工作间”来言传身教感染孩子。鼓励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凡是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家长都不会过多干涉,而是让孩子自己思考,独立完成,使孩子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家长也应关注这一点,注重孩子自主性和独立精神的培养,给孩子留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猜你喜欢

子女德国家庭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家庭“煮”夫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恋练有词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