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困境和策略探讨
2022-11-26袁海花黎学路
袁海花,黎学路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60023)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突发新型传染病,存在来源不明、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我国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现阶段按最高类别——甲类传染病管理[1]。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统中的重要阵地,高校在教育部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疫情。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摸索,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基本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初步胜利。虽然目前已经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国内仍有散发病例和区域性爆发,高校作为人员高度聚集、社会广泛联系、集体活动较多的场所,疫情一旦在学校蔓延,将会严重影响师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2]。2022年3月7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核酸初筛呈阳性。此后四天,在其密接者中,陆续检测出68例新冠感染者,包括48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0例确诊患者,随即吉林市出现了疫情暴发高峰,每日新增病例持续超过1000余例[3]。这个事件给广大高校敲响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仍然存在,且容易外溢,导致所在区域、县、市短期内感染者数量激增的严重后果。如何规范常态化防控工作,筑牢校园健康安全防线,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高校蔓延及外溢,依然是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广西高校疫情防控特点,就常态化管理下存在的防控困境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化解策略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广西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多来,广西高校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广西高校未出现过一例阳性病例。在2022年2月百色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右江民族医学院疫情防控集中隔离点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实现了隔离人员零交叉,观察点内零感染。为学校乃至百色市的疫情防控工作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广西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然面临着“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的压力,完全“封闭式”管理难以实现,高校校园管控难度不断增加,学校医疗力量相对薄弱,防“疫”意识松懈,日常防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成为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短板和危机。
(一)“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压力仍然持续存在
目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有些国家还依然有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过万的井喷式爆发,我国也时有散在病例和区域疫情发生,所以“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压力仍然持续存在[4]。截至2022年3月29日24时,广西现有本土确诊病例4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74例。当前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35例[5]。疫情涉及的8市19县均出现不同规模的本土暴发疫情,广西进入新一轮新冠肺炎防控阶段,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对于处在毗邻边境区域的广西高校,其“外防输入”的压力尤为明显。广西有3市8县(市、区)与越南接壤,且地形复杂,无天然隔离屏障[6]。2022年上半年,越南疫情高发状态一直持续,非法入境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控难度非常大。周边国家印尼、菲律宾疫情也未有明显缓和,疫情经航空、船舶和陆路输入广西的风险持续存在。广西高校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户籍为边境地区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放假返回户籍地或返校复学、实习途中的传染风险增大。再者,校园内人群密集、空间密闭、接触密切,非常容易快速形成传染链条,造成内部扩散,所以“内防扩散”历来也是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难点。因此疫情防控中境外、校外输入危机,校内扩散、外溢风险同时存在,必须把“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完全“封闭式”管理难以实现,校园管控难度不断增加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防控措施,高校一直坚持实行“封闭式管理”。但由于高校输入风险因素繁杂,渠道多样,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环境之下,高校完全“封闭式”管理基本上无法实现。一是广西很多高校校园(尤其是旧校区)基础建设陈旧,区域规划不规范,教学区和生活区没有明显界限;校园内车流、物流、人流混杂;大部分高校多校区运转,人员流动大,很难实现完全封闭管理。二是由于校园人员复杂,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教职工家属、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各不相同,难以统一。在校园封闭管理的情况下,除了满足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娱乐需求,还要满足少数特殊人群的特别诉求,给校园封闭式管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困境。现实工作中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好校园管控,把握管控的适度,成为校园防控措施的工作难点。
(三)学校医疗力量相对薄弱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以及上级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开展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广西高校薄弱的医疗力量制约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学校医疗机构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落后。一些高校对校内医疗场所基础建设投入较少,学校医务室或校医院普遍存在业务用房面积小、功能用房短缺等问题。很多高校医务室没有独立的诊察室、治疗室,更无法设置独立的传染病隔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高校设置的临时隔离区也存在着地点不合适、隔离空间不足以及隔离安置所需设施、设备和防疫物品紧缺等问题。
二是专职医护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编制短缺、待遇不优、职称无靠等多种因素,学校的校医配备不理想。尽管国务院早在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就明确规定:学生与医生比例应达到600∶1的配置要求[7],但校医数量能满足这个比例配置的高校寥寥无几。
三是一直以来,专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不明确,接受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不规范,应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完成医学基础教育之后,再接受新知识的一种终身性教育制度。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日益转变的今天,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只有通过不断地系统规范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效应对突发的状况。
(四)防“疫”意识松懈,日常防控措施不到位
虽然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之后,部分高校师生在疫情防控意识上出现了松懈,工作落实上出现了漏洞,日常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如师生每日健康(体温)无监测及报告不及时;师生因病缺课、缺勤不追踪、不严查;发热学生或有疑似症状的学生不按流程送往指定发热门诊就诊,自行在医务室或校医院处置;公共场所消毒不规范;人群聚集场所不佩戴口罩,等等。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疏漏,都有可能造成错过早期阳性病例的发现,从而影响“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的实现,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切断传播链,造成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后果不堪设想。例如江苏常州一家长接孩子未戴口罩,致30多人感染,近1.9万人被赋黄码[8]。又如北京“烤鸭店传播链”因为不按规定扫码登记和体温检测,导致11人感染[9]。
二、高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策略
针对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依照国家和教育部的疫情防控要求和指南,认真查找问题,不断研判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加强疫情防控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现结合广西某高校的防控经验,提出6点策略和方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防控意识,始终保持防“疫”底线思想不放松
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社会疫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与社会联系紧密,在网络时代,高校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结果就不只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且会衍生为危机事件,极有可能波及周边社区甚至社会的安定,给社会甚至是国家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上下必须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风险和变数,随时保持战时状态,强化底线思维,筑牢风险意识,决不能产生松懈和麻痹心理。
(二)端口前移,严格做好开学前各项准备工作
高校要审慎研判开学条件,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严格坚持“三个不开学”,即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
1.开学前,严格评估开学条件,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高校必须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的通知》[10]要求,认真拟定并完善本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疫情突发应急预案,必须组织师生员工开展实际演练,以评估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疫情突发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常态化管控下的相关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如发热学生处置流程,师生因病缺勤、缺课追踪制度、校园公共场所消毒规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校一策”系列开学工作方案,确保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无“疫”启程、安全返校、健康入学。
2.加强物资储备,优化防“疫”设施设备
高校要保证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供应充足,确保随时补充和持续保障。在原有常规消毒灭杀物资设施基础上,不断优化配备标准,如增设洗手池的感应水龙头、红外线体温监测仪、紫外线移动消毒车等,增强环境消杀效果和卫生监测的准确度,提高校园环境卫生安全,为疫情防控夯实基础。
3.做好师生返校前的健康监测和筛查及返校途中的健康提示工作,实行“零风险”返校
师生返校前14天,开始进行每日动态健康和行程监测。返校当天,师生必须提供健康监测数据和绿色行程卡,并确保体温正常且无疑似症状。此外,做好家校沟通,发放“告家长书”,做好健康提示,提醒返校师生在返程中注意安全,如全程佩戴口罩、不要前往人群聚集地方、自行携带饮水工具等。对居住在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提出暂缓返校要求,同时做好该类学生的远程教学、关心关爱以及心理抚慰工作。
(三)强化校园区域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基本防疫措施
开学后,高校要狠抓防控措施的具体落实,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筑牢校园健康安全防线。
1.严把疫情防控校门关
灵活落实校园封闭管理制度,实行人员分类管理,把好校门关。一是严管“自己人”。强调学生“非必要”不出校园,教职工实行“学校—家庭”单线流动。师生员工每次进校都要严格核验身份、检测体温、查看健康码和行程卡。二是严控“外来人”,未经同意,任何外来人员不得进入校园。符合要求的外来到访或检查人员入校除了身份检查、监测体温、查看健康码和行程卡外,还必须严格执行来访单位负责人对接规定和出入登记。此外,为高校提供各类服务的人员,如物流人员、建筑人员或垃圾清运人员等,必须报备,在进入校门时,严格进行车辆、物品消毒,对人员进行检查。三是谢绝“无关人”,不许访问、参观或无理由到访人员等进入校园。
2.加强日常健康监测
对校园重点场所的工作人员加强健康管理,落实学生晨午检制度,师生员工因病缺勤、缺课跟踪登记制度,师生员工健康报告制度,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健康状况,落实“四早”要求。体温监测作为校园“早发现”的重要关口,必须全面覆盖所有人员,提高测量精度,确保测量频次。通过钉钉或其他线上工具,及时收集并监测全体师生员工的健康和出行状况,对出现发热或疑似症状人员,及时报告并隔离,必要时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全力配合属地社区政府和公安部门进行人员出行排查,对“红码”人员、“黄码”人员、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时空伴随人员及时筛查、隔离并报告。
3.快速有效处置“发热人员”
通过日常健康监测或医务室(校医院)的预检分诊制度,如发现发热人员,便严格执行学校《发热人员处置流程》,让发热人员快速隔离,并派专车专人安全有序地将发热人员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就诊。严禁医务室(校医院)违规处置发热人员,以免贻误病例的早期发现。
4.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
参照国家出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南(第八版)》[11],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消毒规范,严格执行校园公共场所及重点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公共卫生间等校内重点场所疫情防控要求,做好环境消杀、通风换气、卫生清洁、垃圾分类清运等工作,保持良好清洁的校园环境,阻断病毒繁殖传播。加强对清洁人员的培训,促使其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开展定期监督,确保清洁人员规范开展工作。
5.加强学校家属区管理
将学校家属区纳入社区常态化防控管理,对家属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每栋楼设立楼栋栋长,负责本楼栋的人员健康情况。加强家属区通勤车辆管理。加强楼栋长与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沟通交流,密切注意家属区全部人员日常身体情况。
6.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切实落实“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开展新冠肺炎及其他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师生员工学习《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让师生掌握新冠肺炎防控的知识要点,增强生命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如通过学校的网站、公众号、宣传栏等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讲授防控疫情的知识,借助微信、QQ等平台宣传教育。为了保证教育培训质量,可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考核纳入学生学分考核体系,通过适当的线下考试、线上答题或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巩固教育成果。
(四)加速增强校园医护力量
高校必须尽快补齐校园防疫医疗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为师生员工健康保驾护航。一是弥补“校医配备”的缺口,通过正式聘用医护人员的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学生与医生配比率。或通过对外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获得专业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增强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二是高校要积极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对接,寻求必要的医疗技术支持。规范建设校园临时隔离点,确保医疗设施设备完善、防疫物资充足。三是加强对校园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能力。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联合卫健、疾控和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技术指南,促成以上部门与学校对接和协同工作,以确保高校对发热人员或疑似症状人员的快速有效安全处置。
(五)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人员数量质量达标、物资充足、制度健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提升疫情防控的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处置预案必须科学合理,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照搬现挪,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定期开展(尤其是开学前)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应急预案能够随时启动。为了更好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学校要积极与卫健、疾控和医疗机构对接,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协同开展多场景、贴合实际的突发疫情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学校的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自查自纠,确保防控措施执行和落实
成立巡视督察小组或由高校纪律检查办公室定期对高校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尤其是关键环节的执行情况,如校门管控、健康监测报告、公共场所消毒记录、发热人员处置等等。通过送达“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清单”,公示“问责清单”的“三位一体”工作方式,形成长效的监督监察机制。定期召开学校疫情防控研判会议,研究国内及属地疫情防控最新动态,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加密核酸检测频次,提高师生核酸检测抽检比例,也可以考虑推广抗原检测。要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最新的政策要求,针对学校突出问题,进行制度完善和工作调整,以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避免疫情防控“浮于表面,流于纸上”。
三、结语
为了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必须在认清危机和摸清困难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超前规划,继续强化管理,补足短板,通过自查自纠,促进“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项措施和防控制度的落实,坚定“毫不放松、严防死守”的工作决心,继续发扬“真抓实干,巩固成效”的工作作风,实现“守护健康”的疫情防控目标,切实维护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