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经营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2022-11-26梁哲宁
梁哲宁
(广西民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校园经营管理科,广西 南宁 530006)
高校国有资产是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教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经营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控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税务风险、管理公司财务、监管机制、管理法律、管理模式与运作等问题有较多的探讨,但关于高校经营性资产保值与增值的专题研究不多。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合理运营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有助于充实教学经费,促进高校发展。因此,应当对高校经营资产有正确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值与增值。这不仅能够改善教学条件,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一、高校经营资产的相关阐述
(一)定义
高校经营资产是指在充分保证高校正常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下,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那一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具体而言是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内的非营利性资产转变为盈利性资产。高校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比如将学校的教学、体育馆和图书馆等教学用房及资源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将校区附近的土地对外出租或从事商业活动,将学校内的房屋和土地进行出租等。
(二)特征
1.具有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经营性资产都是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变而来,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充分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将学校闲置的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资产的用途发生转变,但其国有资产的本质属性未变。
2.无形资产占比大
高校在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占比较大。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和学校声誉等。此类资产虽然没有实物状态,但是能有效提高高校的收益水平,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经费提供支持,被大量用于经营活动。
2.高校拥有受益权
高校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般情况下,科研成果可以转化成具有盈利性的产品,因此当此类成果开展产业化和商业化等经营活动时,能够创造出属于高校所有的经济效益。
(三)作用
1.充分保证保值与增值
将具有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投入市场中,能够让其变得具有盈利性,并创造出新的价值。高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些价值对学校的资产配置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此外,国有资产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由闲置的状态变为流动的状态,由封闭的状态变为开放的状态,从而使之保值与增值。
2.有效改善教学条件
高校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将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互动,能够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这对于改善高校的教学条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收益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这能促使教师更加全身心地为学校、为学生奉献自己,更能有效地稳定教师队伍,有效地促进高校打造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以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换,通过对外投资、创办校办企业的方式使科研成果在市场中参与经济建设竞争,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动力支撑[1]。
(四)确保高校经营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经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科研费用紧张,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等问题出现,不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通过推动高校经营资产市场化运营,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为高校筹集资金。由此可见,追求经营保值和增值是充分发挥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效益的重要前提,是提高高校国有资产存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校软硬件设施进步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经营资产得不到保值和增值的原因
(一)资产流失严重
1.缺乏规范的监督监管体系
高校的资产总量随着高校的运营项目日益增加,资产管理的难度也随之提高。由于缺乏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导致长年累积的各类资产难以登记造册、彻底清查[2]。与此同时,缺乏系统化的监管体系还导致高校存在措施不配套、产权关系不清晰的问题,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产生大量的睡眠资产,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来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造成国有资产损耗和流失。
2.私自使用保值资金
非经营资产在转化为经营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会取得经济收入,其中部分经济收入应当作为保值资金用来维护固定资产。但不免存在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员,擅自使用保值资金,私设小金库。此外,还有些高校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得到的资金挪作他用,谋取私利,导致经营资产的隐形流失,从而损害了学校的利益,也违背了高校最初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
3.擅自使用非经营性资产
高校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擅自使用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有偿活动,而管理的缺失令其有机可乘,私设小金库,将得到的收益纳入个人囊中。这种以公谋私、无偿占有资产的行为,不仅减少了非经营性资产的使用寿命,还使得高校经营资产得不到保值,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高校的利益,最终使得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资产建设,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二)对经营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1.资产利用率低下
很多高校都存在重视资金、轻视实物的倾向,对具有实物形态的经营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容易导致此类经营资产在长期内耗中贬值,利用率低下。除此之外,高校对资产的购置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没有对资产使用进行统筹规划。这导致许多院系在获得学校拨付的经费之后,缺乏使用指南,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展采购活动,而是为了追求便利随意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盲目购买、重复购买的弊端,导致经营资产所创造的收入产生浪费[3],降低了资产利用率。
2.资产效益低下
高校经营资产的管理部门及其成员思维模式僵化,尚未建立依靠经营性资产创造利润的思维模式,仍然根据管理非经营性资产的思维模式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使得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科学及合理的管理。资产经营与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不利于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会出现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行为,严重降低了经营资产的效益。
三、高校经营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措施
(一)加强对经营资产的稽核
1.对高校经营资产进行全面统计与评估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高校资产管理平台,以保障经济资产的有效监管和高效使用。利用各个职能部门内部的业务条线构成大数据平台,将使用经营资产的各个环节录入统一的管理平台中,以便工作人员全面梳理经营资产的数量和挖掘其潜在价值。这同时有助于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和加工经营资产的相关信息,开展产权登记工作,明确产权关系,为资产评估做好准备,从而防止经营资产的流失,确保经营资产顺利保值与增值。
2.加强对高校经营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
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管理高校经营资产,即其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费用应当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来解决。在此条件下,高校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成为考核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考核中需要充分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包括上级单位的无偿划入增加、高校接受捐赠、资产评估增加等在内的增值因素和包括上级单位无偿划出、资产评估减少等在内的减值因素;对于长时间没有进行管理的经营资产,应当进行及时的清理,进一步保证经营资产的完整性。此外,所有经营资产的管理工作都应当是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进行,并充分利用内审、外审和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充分做好经营资产的稽核工作,有效保证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构建完善的经营资产管理体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校所开展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领域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保证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离不开构建完善的经营资产管理体制。
一是设立完善的高校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即资产经营管理工作应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相关的经营资产管理机构协助校长工作。当学校有重大的生产经济活动时,应当由党委会决定,校长和经营资产管理机构按党委会决定慎重运营。设立资产管理处,全面履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责,经营性资产由科室资产经营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经营性资产的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后勤部门负责。
二是明确各个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做到责任细分,即当发生事件时,应当有具体的负责人对其进行负责。此外,为了能够让各个部门协调运作,并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应当构建与之匹配的运行机制,充分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和权限。这不仅能够自觉形成监督和约束力量,而且能够有效确保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三是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资产管理机构的财务监督作用,强化财务主管的监督职责,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完善财务监督体系的有效保障,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评价与服务等职能[4]。
(三)推进经营资产管理规范性建设
1.树立经营性资产管理理念
一方面,在面对经营性资产时,应当树立价值管理理念。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理念应当发生转变,即从实物形态转向价值形态。高校在开设校办企业时,应当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关资产的分配,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经营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基于价值形式对资产进行总量控制,实物形态应当有具体的企业进行管理,这不仅给予了企业充分的尊重,而且能让其掌握自主经营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也让企业更加富有活力。更重要的是,这能有效地保证了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另一方面,树立效益观念。一般来说,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能够有效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重视社会效益。比如投资环保行业的校办企业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于投资高新技术的校办企业应当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2.注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一方面,树立效率观念。即应当加强对非盈利性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使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非经营性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应当制定使用效果指标考核标准。此外,这也能够达到优化配置、提高非经营资产使用效率的目的。
另一方面,树立实物管理为主的观念。即无论是资产管理部门还是相关单位都应当做到实物和账面数相符。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在使用实物时,应当定期对实物进行维护和维修,使其一直都具有使用价值,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包括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3.加强管理队伍的素质提升
高校经营资产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且积极维护学校利益的管理队伍,结合科学的管理手段,对经营性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才能提高其经济及社会效益,助力高校科学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管理人员需要时刻了解市场的动向,掌握市场经济变化,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端正自身的思想,自觉抵御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5]。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秉公办事,不得徇私枉法,并且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现状,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歪风邪气。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保证经营资产的权益,从而有效保证国家的利益。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经营资产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还应当与时俱进,即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创新管理意识和观念。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系统培训,拓展管理人员视野,提升其综合能力。
(四)充分利用高校经营性房地产
由于很多高校都在建设新的校区,导致了旧校区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形成资源浪费[6]。基于此,高校应当在满足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闲置的房屋和土地进行经营活动,即将其转变成经营性资产。这不仅能有效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且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具体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1.合理开发校园周边的土地资源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将校园周边临街的、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在闲置的地方建设经营性店面房。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性店面房的所有权应当是属于学校的,且其所产生的收益应当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后勤部门拥有经营性店面房的使用权。为了能够给后勤部门建设房屋一定的补偿,在一定时间内,学校应当免去店面的租金。除此之外,经营性店面房不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经营性店面房的建设地址应当尽量选择距离教学区域较远的地方,例如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区域附近建造,这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能够使经营性店面房获取更多的收益。
2.将非经营性房地产转变为经营性房地产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房地产都是由国家拨款建造的,因此,其对于学校来说是固定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场所和学习场所[7]。基于此,高校可以在充分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资产的转移,即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变成经营性固定资产。高校可以将其地产出租给个体或企业,并从中收取一定的租金。这不仅能有效提高非经营性房地产的利用效率,而且能确保房地产的增值和保值。与此同时,学校应当针对经营性房地产制定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例如,在经营内容方面,应当选择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项目。
3.以土地为成本进行入股
由于很多高校的旧校区都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所以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校旧校区必会成为人人争抢的黄金地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土地价值也会逐渐增加。基于此,高校可以将土地作为成本进行入股,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从而有效缓解高校的经济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不能随意入股,应当在得到相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允许,并且在评估出可行性之后方能,携“价值”入股。高校作为股东,必须全程监督相关企业的经营行为,并且在年末时,按照股权进行分红。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财政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也日益增加,为高校提供了大量国有资产,这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便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经营资产作为国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值与增值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着力改革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人才队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开展,确保经营资产的保值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