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研究
2022-11-26肖欣
肖 欣
今日之中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舆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今日之国际传播工作,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艰巨和紧迫:如何加强国际传播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已成为一项事关中国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的战略要求。
一、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绩单”不断刷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治”与国际上一些国家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国际舆论对中国稳健持续发展和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鼓掌、点赞的声音增多了,抹黑、歪曲的杂音也不少,中国发展“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新冠疫情期间的病毒溯源“甩锅论”,即是其中代表。
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的不同样貌,折射出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逻辑。“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塑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种是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自塑犹如自我独白,他塑则像一面镜子折射他者认知。”[1]
须得承认,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仍占据话语权的强势地位,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的,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面对褒贬,无需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这恰恰折射出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面对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呈现出的复杂心态和变化着的中国观。同时,也凸显出现有西方范式已无法准确和深刻的解释中国正在发生的故事及其背后逻辑,国际舆论场上亟需“另一种视角”来观察中国。
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回应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呈现真实的中国,扭转被误解的局面,通过“自塑”重新构建起既开放自信、谦逊谦和,又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已成为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时代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
二、深耕细作历史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
事实上,讲好中国故事,从历史和现实看,都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出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日新月异的故事源泉。
历史上,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感召力”是中国开放自信的“底气”,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互学互鉴的“交汇点”,更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同圆共享中国梦之“圆心”。
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看,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作为“活着的古老文明”,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至近4000年前,自西周起,中国就有了系统的编年史。不同于“沉睡在博物馆”中的一些其他古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其独立性、独特性、延续性和完整性。从汉字汉语到诗词歌赋,从孔孟之道到四大发明,从中医中药到中餐味道……上至如何认识世界、理解自身、构建社会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体系,下到民俗风物和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无一不在持续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来自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文明交流互鉴角度看,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互鉴从未间断。在中国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地区,众多国家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在语言文字、节日习俗、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至今仍保留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例如每逢中国农历新年,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都有庆祝春节、阖家团聚的习俗,也会舞龙舞狮、穿红衣服、发压岁钱。
在遥远的西方,也能找到诸多“中国文化印记”。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丝绸故事,开辟于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作为西方世界和中国交往的桥梁,把亚欧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销往阿拉伯半岛、东非、欧洲,阿拉伯香料和珍珠、欧洲的宝石、玻璃制品等也登船经印度洋前往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欧洲,有关天文、地理、水利、数学等方面的西方科学知识被译成中文。我们的祖先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互通有无、相知相交。
从国际传播的实践角度看,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证明,中华文化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所彰显的中国气派、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感召力,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2021-2022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评选中,北京冬奥会因其充满创意与诗意地融入“节气”“书法”“道法自然、世界大同”等理念登上榜首;上榜的文化热点事件“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在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达到2000余万的总播放量,引得外国网友踊跃观赏、外媒争相报道;作为中国风服饰的代表,“汉服”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上话题相关内容浏览量已接近5 0亿次,Tiktok上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次。2019年,《时尚芭莎》电子刊拍摄汉服封面大片。2022年,某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的最新设计更因“涉嫌抄袭”汉服“马面裙”引爆海内外舆论场。
三、讲好中国发展奋斗故事,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舆论场
走进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苦难中觉醒和奋起,不屈不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百年来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没有照搬西方的模式,评价中国自然也不能用西方的“尺子”。
随着西方国家民主式微、经济发展迟滞、社会矛盾激化、新冠疫情应对乏力等,国际舆论场也正走向“西方中心主义”退场的十字路口,国际传播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与其说是尚未被西方理解和接纳,不如说是尚未形成可以代替西方话语体系的新的话语体系。这要求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时跳出西方话语陷阱、解构其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架构,主动构建中国正面叙事体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事实上,中国在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过程中,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可共享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创造了中国机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尊重,恰是因其展示出一种自身成功可以与西方模式无关的可能性和自信,比起诋毁抹黑者,更多人渴望了解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对外传播中自信大方地讲清楚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区别、优势,既是跳出西方话语体系的突破口,又可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真需求。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3]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塑”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获得国际上更多的理解、支持。要在讲清楚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要让更多人理解和相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四、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自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创新实践
在此背景下,中国新闻社、中国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外宣媒体近年来纷纷在“深耕细作挖掘历史资源,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的方向上主动作为,做出有益创新实践。
以中国新闻社自2021年元旦推出的融媒体栏目《东西问》为例,其选取话题涉及很多鲜为人知又生动鲜活的东西文明互鉴细节: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孔庙”,并取笔名“孔庙大主持”[4],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中国思想文化曾对欧洲产生深刻影响;建成于1935年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楼门楣上象征着执法、仁慈、解决争端的立法先贤塑像是摩西、梭伦和孔子,以此探寻中国哲学思想曾经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为如今的中美关系所带来的启发[5];《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开篇即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中国代表张彭春主张将仁爱、忠恕、包容等儒家传统思想融入《宣言》,后经反复讨论,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最接近于“仁”的英文单词conscience(良心)与r e a s o n(理性)并列,写入《宣言》。[6]通过回顾其起草历程,展现这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国际性权利法案如何成为凝结东西方文明智慧的经典。
中国网在2021年上线多语种文化外宣平台“文化中国”,以“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办栏宗旨,其报道题材广泛涉及美食、音乐、文物古迹、地方风俗等贴近生活且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通过小角度柔性传播的方式,多语种传播的优势,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世界感知鲜活的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这些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证明,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益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首先,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开展不同文明对话,深入挖掘古老文明智慧,有助于解决当下及未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二,聚焦东西方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注重“陈情”与“说理”相结合,积极探索人类文明融合发展的最新形态,可以为东西方文明对话架起一座桥梁,构筑起东西方文明与交流互鉴新平台,找到东西方比较的新钥匙,探索文明互鉴新方法,凝聚东西方文明新力量。
第三,通过中外专家访谈、深度时评,多维度阐释东西方文明互鉴的过程、结果和预期,以多语种、多平台的传播形式,触达海外主流社会、知识界和普通民众,也拓展了华裔新生代读者群体,受到广泛欢迎。
第四,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中“多一些共同话语,少一些体制差异”,“以情感沟通获得共鸣”。特别是通过各行各业普通民众的经历与讲述,来提升核心叙事温度和能见度。
第四,充分承认和挖掘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感召力,从理性对话、文明互鉴、情感共通的角度,提出真问题,求解真答案,在国际传播中获得真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中扭转“他塑”的中国刻板印象,实现“自塑”谦和自信的中国国家形象。
注释:
[1]欧阳辉.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N],学习时报,2019年4月15日(A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 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2021年6月1日.
[3]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 0 1 8年版)[M],2018.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P103.
[4]安英昭.东西问|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OL].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 1/06-17/9501417.shtml,2021年6月17日.
[5]陈孟统.东西问|汉学家万百安: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为何有孔子像?[OL].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9-24/9573049.shtml,2021年9月24日.
[6]安英昭.东西问|短评:谁把"良心"写入《世界人权宣言》?[OL].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4-22/9736602.shtml,2022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