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杭州古海塘文物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2022-11-26潘静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石塘钱塘江本体

潘静波

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2017年省级文保单位公布后,杭州明清海塘和萧绍海塘杭州段升级为省级文物遗址,2018年在《杭州市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用地保护规划》(2018年)基础上由省政府批准划定了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现由杭州市文物主管部门主导编制明清海塘和萧绍海塘(杭州段)保护规划。由于杭州境内总长度约一百多公里,穿越大量城市建成区和郊区,产生了沿线土地资源利用协调的问题,笔者因参与其中城镇重点开发区域有关规划建设,对地下线性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对古代文物与现代文明的真正实现共生共融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钱塘江海塘系统历史沿革简述

我国沿海和河口段修筑的海堤江,因受海潮冲击较为激烈,历史上统称为“海塘”。历史悠久的海塘工程以太湖流域的“江浙海塘”最为重要。太湖流域北濒长江尾间,东临东海,南接钱塘江口,西以茅山为界,全流域面积约三万六千五百平方公里,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一个碟形盆地,而这个地区边界的大部分为海岸与河口段,其海岸带的海拔高程高于盆地中心区。中心区的杭、嘉、湖和苏、松、太广大平原,地势低洼,有些地方的海拔高程接近吴淞零点,一旦发生潮灾,咸水内灌,大部分太湖平原泛滥成灾,加以潮流冲击海岸,又往往造成海岸内蚀,关系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修筑海岸和河口段的海塘工程是保障这一地区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它和围垦滩涂、围海造地也是密切相关的。

太湖流域的海塘工程,经过历代大规模的修筑扩展,成为完整的海塘工程体系。北起江苏省常熟、东经上海市、南抵浙江省杭州,长约四百余公里。从常熟到金山的一段约二百五十公里,称为“江南海塘”,或称“苏沪海塘”。钱塘江北岸从平湖到杭州的一段约一百五十公里,称为“浙西海塘”,分为杭海段 (杭州、海宁)和盐平段(海盐、平湖);钱塘江南岸也建有绵长的萧、绍和百沥等海塘,称为“浙东海塘”;浙西和浙东海塘统称为“浙江海塘”[1]。浙江海塘以有世界闻名的钱塘江涌潮, 其险要最为突出。江浙海塘不仅在古代对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发挥重大效益,它是我国历史上伟大水利工程之一。

江南地区的海塘肇始于唐代之前,这一阶段钱塘江河口处于较为平静的时期,钱塘江河口段江道并未发生大的变迁,主槽基本稳定于南大门。这一阶段,钱塘江河口摆动和涌潮也还未构成“威胁”或是“灾害”。海塘的建设在这一时期刚刚起步,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只能推断以遏制潮水的筑塘在当时仍属分散、零星的地方工程,应是以土筑塘,塘工技术简单。

唐代至元代是海塘的发展变革期,这一阶段由于钱塘江江道主槽趋于南大门,河口呈顺直的喇叭口形态,潮势直冲杭州,且潮势颇具规模。南宋之后江道主槽向北摆动的趋势初露端倪。元至大元年,潮水不再冲击杭州,杭州地区开始逐渐沙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迁,“南盛北衰”的格局和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基本奠定。从国家角度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农业发展的推动使得居住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与之相伴的对于钱塘江河口的治理、潮水的防治也成为保障区域稳定以及经济命脉的关键,海塘兴建和修补逐渐进入发展时期,唐至南宋,海塘修筑工程基本围绕受灾严重的杭州和钱塘江南岸展开,杭州和钱塘江南岸成为海塘技术变革的主要所在地。从五代至南宋,杭州段海塘技术经历了竹笼石塘、石囤木桩塘、石塘等海塘塘型的衍进。

元代以后,钱塘江河道由顺直变为弯曲,江道主槽由南大门改走北大门,北岸受灾尤为严重,因明代江南地区对于全国经济重要性和海塘修筑技术突破等原因,海塘线趋于稳定。北岸由于澉浦诸山的砥柱作用,岸线北退的幅度由东向西减小,海潮要冲海宁,故这一阶段海塘的防御重点由杭州转向海宁。加之东南财赋自宋代以后占全国财赋比重日渐加大,而其中太湖流域更是人烟稠密、农业高产,海塘的作用就日渐重要,而加之海潮对北岸海宁海盐的冲击,国家为保海盐海岸和太湖流域农业及税收,不得不在海盐大筑石塘。海塘建筑技术在这一时期逐步完善,明嘉靖时期发明的鱼鳞大石塘是海塘修筑史上的重要变革。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水利佥事黄光昇总结前人筑塘的经验教训,认为海塘易圮的原因是“塘根浮浅”、“外疏中空”。他精心研究塘基处理和条石纵横叠砌方法,在海盐首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取得成效。所谓鱼鳞石塘,简单讲是取极厚极大之石纵横鳞叠,方方向合,面面相重,上面盖以两纵一横大石,称其谓双盖五纵五横鱼鳞塘,内复以土塘。五纵五横鱼鳞桩基石塘直抵潮之正冲岿然不动。从此,海盐塘线才得以固守不再后退。此后直至清代,在沿海险要地段所砌石塘,大多采用黄光昇筑塘法。人们把鱼鳞石塘修筑得更臻完善,加大塘身断面,筑双盖鱼鳞塘,以增强抵御潮水冲刷的能力。至此,鱼鳞石塘屹立在海盐的海岸线上,并向西钱塘江北岸延伸上百公里,号称“海上长城”,这是钱塘江海塘工程建筑技术上的一项突破。此外,黄光昇还将海盐海塘按《千字文》字序进行编号、分段,这一措施在清代被扩大用于杭州湾南、北两岸海塘的建筑[2]。

由于钱塘江河口江道变迁,特别是近现代钱塘江围垦大规模开展以来,古海塘大多数已退居二线甚至三四线,但也有部分明清古海塘仍然在发挥防洪御潮的功能。目前完整的钱塘江临江一线古海塘总长约40公里,主要分布在北岸的嘉兴市的海宁、海盐和南岸杭州市萧山区境内。

2 杭州区域省级文物明清海塘整体情况及构成(现实研判)

海塘的建设发展与杭州湾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形成“塘进、江退、城夹”的历史演变趋势。历史上钱塘江河口岸线的涨坍变迁与海塘相互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杭州海塘肇始于唐之前,发展变革期主要在唐至元,元代潮水不再直接冲击杭州,杭州地区开始逐渐沙涨,元代以后海塘由顺变弯趋于稳定,与现今钱塘江走向相似,主槽改道后,因北岸地势平坦,海宁一带受灾严重,明清时期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部分段落海塘建设由官府组织修筑。因此历代海塘交织在现城市建设区中,其中又以明清时期部分段落海塘主体形制相对考究。

海塘考古及文物认定情况:主要在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对各段进行了普查,后续随着杭州市区范围扩大,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2011-2020年间杭州市考古所对杭州海塘和萧绍海塘(杭州段)的局部进行考古勘探,土、柴、石塘等均有发现。2017 年1 月,北岸杭州海塘、南岸萧绍海塘(杭州段)分别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古建筑类文物,年代为明、清。现杭州境内全长约129.8公里,钱塘江北岸由主塘和备塘两部分构成,分别约长39.1公里和23.7公里,南岸由西江塘和北海塘两部分构成。

根据史料并结合零星考古,北岸主塘段南起西湖区转塘镇,向北沿着上城区复兴路、秋涛路走向,在上城区九堡镇向北进入临平区,然后向东与海宁市交界,长约39.1 公里。

根据2018年批复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用地保护规划》,本体中心线线位结合海塘修筑相关文献和历次建设发现及若干考古推测确定,以此为基础,划定保护范围为城区段本体中心线两侧各10米,郊野段本体中心线两侧各15米,建控范围为本体中心线两侧各20米,郊野段本体中心线两侧各30米。因土、柴塘发掘后保存困难,目前考古以点位勘探为主,以北岸海塘四季青碑亭等为例,根据目前考古勘探和发掘报告,主塘一般横截面为梯形,塘身若为土塘,塘顶宽度一般在12米,推测塘底宽度约13米,迎水面一般有宽约4米柴条,石塘则一般顶宽1.4-1.6米,推测底宽5米左右,石塘背水面一般覆土宽约10-14米,塘身高推测高度约8米。因修筑年代、经济实力等原因,主塘形制各有不同且某些点位因潮水垮塌复修,亦有形制交错。

教师全景:摄像机镜头自动跟踪录制,当教师在讲台上移动讲课时,录制画面为授课教师全景。教师全景画面时间也较短,几秒钟之后切换到其他画面。

根据史料及考古勘探资料,北宋以前土塘、竹笼石塘,北宋时期柴塘、直立式叠石塘,元贷后改进竹笼石塘,明代出现了重型直立式石塘即鱼鳞塘形制,但各时期因修筑主体、财力不同,以及潮涌塘坍重新修筑等原因,土、柴、石塘均有出现。

杭州海塘体系由主塘、护塘系统、备塘系统、文化标志系统构成,相互关系详见下图;护塘系统在主塘迎水面,作用是挑滞江潮、淤沙护基、稳定塘体,备塘系统由备塘、护塘池、备塘河道、横塘、月堤等若干种组成。因此,可见在七批省级文保单位用地保护规划中划定的保护范围应为主塘本体及其外扩一定安全距离,其中郊区段安全距离略有扩大。

3 杭州海塘遗址价值判断与保护原则辨析

从民族精神角度讲,钱塘江古海塘的修筑史,也是两岸人民与大自然抗争并最终赢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反映了两岸人民坚韧不拔、勇于抗争、长于创新的地域精神。

从文化自信角度讲,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古海塘从国家层面具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其文物价值毋庸置疑,例如古海塘及其附属水利建筑如闸桥、码头等,例如沿线历史上众多的州县城、所城等与海防、海塘修筑有密切关系的节点和庙宇遗迹等。从杭州城市层面,海塘是杭州江退城进历史格局演变的见证,护卫城市,并由此产生并发展了特有的商贸文化、乡土文化,具有彰显城市历史记忆、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意义。

从建筑工程科技角度讲,尽管钱塘江古海塘大部分已退居二线,失去原有防洪御潮功能,但其建设过程就是中国海塘技术史的形成过程,从人民对钱塘江地形地貌地质、天文潮汐灾害的认识,到治江方略、海塘结构工艺和材料选用、管理都形成了完整的科技体系。

从展示价值及内容讲,古海塘以线性分布,地下埋藏为主,塘型除石塘外,土、柴塘形制因风化等原因确实不利于裸露展示。沿线古海塘附属设施、海防遗址、庙宇神殿、感怀碑刻及衍生的民俗民风以及海塘修筑技术、历代海塘修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精神。

4 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从政策规划依据角度看,2018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用地保护规划明确了海塘用地保护有以下几个关键点:文物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真实性,是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环境的真实性,通过本体、虚拟展示等措施达到海塘特征工程完整展示的目的,尽量避免大量的再造假古董、假环境;完整性,点上看是保存本体特征的完整性,线上尽量保存人们对海塘线性空间认知的完整性,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空间营造,前提是要基于考古确定真实存在基础上,科学界定本体的范畴,即以体系定本体还是以主塘定本体;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则是基于真实存在的本体科学界定两线(保护范围、建控范围)建设控制要求,基于地下构筑物遗存,提出切实科学风貌管控要求,适应城市发展,焕发遗产持续生命力。海塘文物遗址地下线性埋藏为主的特性、土柴塘型不利于展示且连续展示价值有限的现实,以及保护利用三大关键点的辨析,笔者认为,百公里以上的巨型地下线性文物遗址保护利用的核心在于历史文化感知的连续性,而不是历史景观观赏的连续性,必须把握好4个主导思想:

坚持系统思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定位,积极践行新时代、新格局、新理念,既要把文物保护好,又要把城市建设好;坚持实事求是思维,在明确界定本体和考古的基础上对现存文物保护提出切实的保护措施,对划入保护范围经考古无文物的,应有相应措施;坚持人本思维,特别是城市区域,应丰富活化保护范围、建控范围地上区域使用性质,避免形成一百多公里缺乏活力的宽阔廊道;坚持创新思维,丰富文物本体保护形式、展示形式,点、线、面相结合,融入当代功能。

因此,城市开发区内保护利用的着力点为:1)弥合历史,在考古实证的基础上保护本体不受破坏,以本体展示、虚拟展示、复原展示多种方式达到本段海塘历史信息完整展现;2)叠合体验,构建海塘相关连续体验路径,通过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营造沉浸式体验;3)整合城市,面对保护与利用的双重要求,在保护基础上分段融入不同城市功能,实现文物与城市开发有机结合。

为把握好这个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海塘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最终应在明确界定本体范畴基础上,基于考古事实依据予以确定,从而避免划定范围过小无法有效保护本体或范围过大影响正常城市建设。

2)区别于地上建、构筑物文物的一般保护要求,基于本体不扰动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线性构筑物的针对性保护要求,避免笼统的地上风貌管控要求和建筑高度控制要求。

3)根据既有已批保护规划,立足于130公里长、至少20米宽的带状区域的控制条件,在穿插城市开发区既有空间功能和形态时,建控带的刚性控制要求应谨慎设置。

4)聚焦重点区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在刚性控制条件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方案及措施。

5)必须立足城市中人的需求,做足人的文章,避免形成无差别的、缺乏活力和特色的“绿化带”。

6)注意可持续的活化利用,应鼓励多种方式、多种主体参与到海塘保护工作中,由此方能长久,并避免持续的公共财政维护、管理费用。

猜你喜欢

石塘钱塘江本体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眼睛是“本体”
作品赏析(1)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专题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鱼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