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时代使命努力探索创新发展举措
——关于我省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思考
2022-11-26董立彬韩海平毕德东
□董立彬 申 力 韩海平 毕德东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以国家考试为主导,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采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步完成学业。38年来,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门槛,自学考试迎来转型发展的必然阶段,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一、我省自学考试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省自学考试事业从初创时期(1984—1993年,年报考2.3万人次至55万人次),经蓬勃发展(1994—2004年,年报考均超70万人次,2004年达到最高峰106万人次),后逐年大幅下滑(2005—2018年,2018年到最低点6.3万人次),至现阶段年报考11.5万人次的规模(2018年后逐年上升),历经兴衰,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考生人数蓬勃发展时期的原因分析
1994—2004年,是我省自学考试报考规模蓬勃发展时期,截至2003年底,全省共有600多万人参加过自学考试的学习,拥有123个专业、107万在籍考生,有53.1万人取得了自考本、专科毕业证书,1.3万人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报考人次和科次均居全国首位,在当时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3.6%中贡献了4%。
1.学历补偿的迫切需要。自学考试承担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历史使命,聚焦学历补充是当时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我省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学历成为人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社会上积压了一大批失去机会升入大学的高中生、中专生需要接受本科教育或第二学历的高职高专在校生以及各行各业学历不达标的在职人员。这些生源成为这一时期自学考试报考的主力军。
2.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严谨规范的国家考试组织体系和社会助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特别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明确规定自学考试制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为自学考试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3.高等教育立交桥的成功构建。为鼓励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学有余力的在校生参加自考学历课程学习,缓解我省本专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帮助高职高专和中职在校生适应社会多岗位需求,增强就业能力,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自学考试与多种教育形式(普通、成人、电大、网络教育等)合作,其中面向电大免试生的“两沟通”考试,截止到2003年底,共开考10个专业,累计报名人数30余万人,毕业9万余人。为在校生提供学历提高和双学历考试机会,其中面向高职高专的在校生考试,首批开考本科专业31个、专科专业18个,2004年全年报考的在校生人数达19万余人。
4.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需要什么、就开考什么,与企业、行业的在职学习结合起来,为行业部门培养对口专业人才,接受我省约34个行业部门的委托,先后开考了公安司法、教育、税务、医药、农业类等行业部门急需的专业,最高峰时开考了105个专业,占当时总开考数的85%左右,其中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三沟通”考试,到2003年底,共开考专业12个,毕业生10万余人。及时设置适应产业需求的具有我省经济特色的专业,如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机场管理等。同时,将自学考试功能不断拓展,满足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做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
5.社会助学的广泛开展。2004年以前,我省的自学考试处于边规范边发展的特殊时期,为增加报考规模,通过采取调整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减少理论课程考试、增加实践课程考核、扩大学生课程学习的选择权等一系列社会助学措施,适当降低考试难度,提高考试通过率,使自学考试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二)考生人数逐渐减少时期的原因分析
2005—2018年间,我省自学考试报考规模和其他省份一样呈持续下降趋势。
1.学历补偿任务基本完成。如电大“两沟通”教育形式转轨、教师“三沟通”学历达标、县乡村三级书记“素质工程”学历教育任务基本完成、医学类专业停考,仅这四项政策调控,我省自考生源就减少了30多万人。另外,行业部门在职人员培训任务陆续完成,行业部门委托开考的生源也随之大幅下降。
2.普通高校持续扩招。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333万,全国600多所高校的录取人数仅有28万,录取率为8.4%,而2018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975万人,全国2700多所高校录取人数791万,录取率达81.13%,到2021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078万人,全国3000多所高校录取人数1001.32万,录取率达92.89%。高等院校持续多年扩招,在校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大众化。
3.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新形式兴起。2000年以后,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等多种教育形式不断涌现,多种形式并存,竞争日趋激烈,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自考生源。以我省成人高校招生报考人数变化为例:2005年报名11.5万人,录取8.8万人;2018年报名26.7万人,录取16.8万人;2021年报名42.8万人,录取26.1万人,从上述变化不难看出,参加成考的人数逐年增长,考生更加青睐于通过成考高起专、专升本来获得学历。1998年教育部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行开放入学、灵活选课和在线学习,吸引了大量学生,也对自学考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各种因素使得自考报考数量急剧减少。
4.国家政策逐渐收紧。2015年以后全国考委密集发文停考了170多个专业(我省也先后停考50多个专业);2015、2016年教育部分别取消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原考试中心)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审批权;2016年国家将自学考试纳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范畴,由职成司统筹管理;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开考专业清单》,要求自考与普通高等教育对标对表,与普通高校同层次专业同质等效;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必须遵循控制规模、保证质量等办学原则。
以上措施使自考标准更加严格,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监管措施更加有效。“教考不分”、助学组织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考试质量标准、教学管理混乱等一些违规办学行为得到了坚决遏制,助学活动的聚合力明显减弱,报考生源也随之大幅减少。
5.自学考试本身改革创新不够。在制度、服务、考试方式、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未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形式快速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部分专业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考核方式和教材学习媒体等,不同程度上存在陈旧、更新过慢和类型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广大自考生学习与考试的需求。
二、今后我省自学考试的工作思路
进入新时代,自学考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主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强调自考发展要增强三个意识,即:规范意识、转型意识、协同意识。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河北实际,对我省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一)新时期自学考试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学习发展需要,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按照“稳中求进、内涵发展、保证质量、着力转型”的原则,持续深化自考改革,发挥自学考试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作用,逐步建立反映学习者学习规律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自学考试资源建设、学习服务、考试评价全过程。
(二)我省自学考试创新发展举措
1.积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开放性和连通性,扩大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间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的方法与途径,逐步构建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认互通、有机融合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强化国家考试评价功能。坚持国家水平考试质量,按教育部有关要求积极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课程抽考制度,通过自学考试的方式对属地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抽查,作为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参考。
3.扎实推进自考区域协同发展。积极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推进京津冀自学考试协同发展。促进自学考试各要素按照合理秩序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共享优质自学考试资源。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统一、大纲教材统一、课程考试安排统一和考籍管理、命题、制卷等方面合理分工,逐步形成目标同向、政策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4.着力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将关注重点由“考”转到“教”“学”和“评价”上来,进一步改革评价手段方式,提升考试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探索笔试、面试、网络化考试、实践环节考核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从相对单一的考试方式向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转变,系统推进面向学习者的自学考试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5.始终坚持目标和政策导向。及时关注自学考试政策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我省自学考试工作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加大与其他兄弟省市考试机构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我省自学考试工作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