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微作文中引起儿童与诗词的共鸣——以小学四年级为例谈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尝试

2022-11-26朱业业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作文

朱业业

(江苏省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6000)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传播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责任。统编版小学语文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每个年级20篇左右[1]。其中,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选用古诗词共18篇(上下册各9篇),可见,语文教学愈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情感音韵的审美。

然而,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诗词类课文的兴趣远远不及对叙事类、科普类等其他类型课文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往往遵循“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几乎适用于每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生活阅历不足,知识积累不够、审美能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模式下的古诗词学习成为机械式、程序化、灌输式地朗读背诵、词义理解、写法分析及情感灌输。因而与贴近儿童生活的其他类型课文相比,儿童难以激发自己与诗词的共鸣,从而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彻底违背了统编版教材编写的教育初衷。

因而,教育者必须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儿童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主动挖掘诗词深意,帮助学生从儿童立场体悟文字与音韵之美,引发学生与诗词的共鸣。这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微作文具有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容易书写的特点,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小学生的能力水平相符合,教师作为引导者,适宜将其作为学习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指导学生在撰写中学会搜集资料、发挥想象、代入角色、联系生活、体悟情感。笔者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浅谈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尝试。

一、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定义

所谓“微作文”,就是小作文,它是学生经常性的小练笔实践,用于引领学生记录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体验、见闻、感受和内心世界,加快学生知能转化,提升读写能力[2]。与普通作文相比,微作文主题鲜明,只集中于一个写点;语言简练,字数在一百字左右;表达灵活,不受文体限制,小小说、小散文、小短诗均可。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微作文需要达成如下三点目标:

(一)把精炼的诗词语言读丰满

古诗词体裁形式的限制,决定了其语言往往是精炼含蓄,“用意十分,下笔三分”是它最大的特点。然而传统课堂在偏重讲解诗词意义的同时,常常忽视对诗词未尽之言的探讨。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教者往往会指导学生将其逐字翻译为“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翻译远没有诗句本身出彩,因而有学生发出这样的疑惑:“诗人只是在这两句诗里罗列了一些景物,为什么就成为名句了?”

这就是未能将精炼的诗词读丰满的弊端。教者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把景物写得具体详细,再由此猜一猜此时的季节,想一想彼时的农民在做些什么。学生们在动笔描写时,才能感受到“金黄”与“雪白”,“肥”与“稀”是多么精炼且意蕴无穷。而这夏日的景色,也暗示着此时农事正忙,为下文铺垫,意在言外,奥妙无穷。当孩子们把诗词的精炼读丰满,就能由丰满再体会精炼的妙处。

(二)把陌生的写作背景读熟悉

四年级学生受限于知识积累,往往对诗词的写作背景并不了解,无法真正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传统课堂中,往往会由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或由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而这些信息的输入往往较为客观冷静、笼统概括,缺少阅历与积累的孩子,很难理解被概括成寥寥几句的历史事件曾经给社会、给人民、给作者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学生曾经在学习古诗词时抱怨:“诗人写诗,不是说景色好美,就是说自己命好苦。”如果孩子无法与时代背景共情,那么孩子在学习诗词时注定只能浮于表面。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上《夏日绝句》时,学生只简单了解李清照在北宋南迁时饱受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之苦时,是很难与诗人共情,体会她绝望之中的愤慨。

因而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者可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将自己代入李清照的角色,抓住她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时的一个瞬间,用几句简短的话记录彼时的所思所想。学生们写出了与诗人与丈夫死别的哀恸,告别故土的不舍以及对朝廷腐朽无能的愤慨。此时,在微作文的串联下,学生才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去理解了社会动荡之下人民生活的艰辛,从而与李清照合二为一,产生共鸣,这首诗几乎不用老师再做更多分析,教学目标便可水到渠成地达到。

(三)把浮于表面的课文分析转变为情境沉浸的感情体验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在最后有“悟诗境”“想诗情”的环节,教者会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诗歌中反映的思想感情。然而,浮于表面的课文分析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套路化的厌倦感,甚至有学生会着重背诵教师总结的思想感情以来应付考试。这无疑违背了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沉入诗歌情境,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他们与诗歌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教师往往会抓住“轻骑”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己军的高度自信与豪迈气概。然而这样的引导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学生依然扮演诗歌“围观者”的角色,对诗中的军队进行点评。在看热闹式的“围观”中,他们很难体会将士们的豪情壮志,老师期望他们体会到的感情,往往成为他们背诵的考试答案。

教者需要把孩子拉入诗中进行情感体验,可在学习完前两句的基础,对孩子提出微作文的撰写要求:“单于已经开始逃跑,我们要乘胜追击。怎么追?仔细读读后两句诗,勇敢的战士,写几句话,说说那天晚上,你们是怎么做的!”此时,孩子们的角色转变为己方的战士,他们在动笔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要仔细品读诗句,理解句意,找到追击敌人的策略;且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战士们的豪迈情怀。此时,通过微作文的连接,孩子们沉入古诗中的情境,主动探究,真正与诗歌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二、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微作文的撰写不是教学目的,只是教学手段,微作文的撰写要为把握古诗词的重难点服务。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为“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国家安定和平的感情”。在实际教学中,四年级学生因为缺乏生活阅历与知识积累,难以从“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体会将士与亲人别离多年,远赴边疆沙场作战,朝不保夕的艰辛,更无法体会亲人间彼此思念,却不知彼此生死的凄苦悲凉。他们只知诗句的意义,却无法深入其中,体会情感。

因而,笔者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一方想象自己为边疆战士,一方想象自己为故乡亲人,以微作文的形式,给彼此写一封短短的家书。书写时,学生们把自己代入各自的角色,“将士们”有的担心自己不能活着回去,一家老小无所依靠;有的担心家人缺衣少食,可自己远在边疆无能为力;而“亲人”们担心收信人已经战死沙场,又担心家乡变化大,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给彼此写信,又收到彼此的回信,写着自己的肺腑之言,读着他人的真挚感情,寥寥几句中,学生们沉浸在各自的角色里,与将士共情,与诗歌共鸣。

在本课教学中,微作文撰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而非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设计中微作文环节。因为课堂时间与节奏的关系,微作文宜精简再精简,教师可这样提示:“眼下,你有个机会给千里之外的亲人送信。送信人马上就要上路了,你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问候家里的状况。你想问什么?”此时,学生们已经代入角色,他们飞快地动笔时发现,他们最忧虑的,就是家人是不是还活着,活得好不好。战争的残酷,就这么藏在几行文字之后,浮现在孩子的心里。

在这里,如学生在微作文撰写里已充分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对朝廷无能的愤怒、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因而在此处教学中,就不需要再安排微作文的撰写。一节课,因为教学时间与学生精力的限制,最多只安排一次微作文撰写环节,毕竟学生与诗词的共鸣是为接下来的听、说、读做准备。因此,教师要抓住教学重难点,避免为写而写的形式主义教学。

(二)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儿童立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四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达到“注意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3],即四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做到叙事清楚,而后尝试追求语言的精致。因而教师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微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的特点,宜“短小精悍”不宜“长篇大论”,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同时立足儿童立场,尊重学生的合理想象,引导学生把诗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求“真情实感”不求“精妙绝伦”,避免学生迎合教师,失去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时,教材要求学生想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景。在此处进行微作文指导时,教者应充分考虑课堂容量与学生的写作水平,抓儿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放不必要的环境描写,避免把两句诗扩写成一篇正式的习作,免得既增加学生负担,又弱化了训练的主要目标。

在进行微作文指导时,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先让学生回想自己捉蝴蝶的经历,与诗中的儿童产生亲近感,然后在微作文里指导学生与千年之前的小伙伴对话:“原来,你是这样捉蝴蝶的呀。”“猜猜,你为什么捉不着蝴蝶呢?”“嘿,你玩得多开心啊!”学生与诗歌的共鸣,就是在这里产生。

(三)不拘体裁形式,进行多种尝试

在进行微作文教学指导时,教者应不拘泥微作文的体裁形式,微作文可以是小小说、小散文、小剧本或一首小诗,学生在微作文中可叙事、可抒情、可说明、可议论。通过利用微作文的多种形式、多种体裁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元思维审视古诗词,在与诗词的共鸣中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别董大》一诗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教师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表演送别情景。这就需要学生们合作撰写一个微型剧本。在撰写中,学生能主动代入角色,从而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形象与人物感情。在表演中,有小组演出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有小组演出豪情万丈;也有小组演出茫然中的一丝乐观。而这些不同角度的审视,不同思维的发散,都是在完成微型剧本的探究中培养出来的。

三、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微作文的环节训练,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课前,学生需要具备较为完备的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清楚快速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课后,学生需要对微作文进行进一步整理总结。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极有可能让能力不足的学困生成为课堂边缘人,或给这部分学生带来较重的学业负担。因而,如何兼顾所有学生,是实施微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微作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如何设计安排这一教学环节,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及评价应该如何进行,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都会让微作文的指导方法大不相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

微作文在古诗词教学中,起到将学生与古诗词相连接的桥梁作用。通过这座桥梁,学生沉入古诗词的情境,引发与诗人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达到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文化审美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作文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