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化、立体化、实体化思政工作室为载体创设“互联网+”时代职业大学思政教育新路径研究

2022-11-26江雪标戴红梅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思政育人

江雪标,戴红梅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上海 200126)

一、背景

立足“互联网+”时代特点,创设职业大学思政教育新路径,已经从可能变成必须,是现实和时代对高知大学提出的、且必须做好的重大课题。

(一)政策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内涵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职业大学和普通高校一样,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政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注重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的灌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程思政”多渠道的渗透作用,更要注重发挥“互联网+”“技术赋能”的熏陶作用,坚决完成党中央给高校提出的“三全育人”政治任务。

(二)现实所迫

“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学生主力军。2018年9月,“00后”作为一个主要群体进入大学校园,有数据显示,全国2018级高校大学生有近3/4的学生是“00后”,2019年9月入学的大学生,有90%以上是“00后”。被称为“千禧宝宝”的“00后”们,与“80后”、“90后”相比,他们伴随互联网长大,接触海量的信息成长,以思想新、不受约束著称,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创设“互联网+”时代职业大学思政教育新路径是从“00后”大学生最大现实特点出发的现实需要,是以人为本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三)形势所逼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前所未有地增多,对于思政教育来讲,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互联网独有的各节点、各线条有机拼接构成的网状结构。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思政教育不再是单向的“传道”,而要承担更多的“解惑”,包括以平等的姿态参与“讨论”。互联网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思想融合、文化碰撞,更不可忽视迷信、享乐等思想糟粕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如何组织动员疫情防控、维护教学正常秩序、应对引导网络舆论、排查疏导心理问题更是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动态互动成为常态,思政教育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科学性、针对性,迫切需要依托“互联网+”创设新路径。

正是基于从政策、现实、形势等多方面考虑,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依托“互联网+”视域下以工作室特色品牌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结合“四史学习”创建了“建功立业思政工作室”,通过专业化、立体化、实体化思政工作室,积极整合内外资源、打造教育团队、拓展教育载体,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时效性、针对性。

二、主要做法

(一)“建功立业思政工作室”的特色特点

1.工作室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筹划建设思政工作室之初,就立足“互联网+”时代特点、“00后”大学生主体特点、建工院系学科特点、职业大学育人特点,确保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建功立业”既是对建工学子的殷切希望,更是对“工作室”的根本要求。具体来看,所谓“建”,是指学科背景,健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育人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育人模式。所谓“功”,是指精神内涵,追求“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弘扬“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所谓“立”,是指行动方向,牢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将读书学习作为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业”,是指成就目标,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2.工作室具有鲜明的宗旨

工作室坚持以党建引领,创新“工匠教育”;强化不忘初心,传承“工匠精神”;坚决牢记使命,培育“工匠之才”;恪守精益求精,塑造“工匠之师”。工作室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五个融入”,即融入培养教育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融入教风学风建设、融入实践育人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工作室具有明确的方法

工作室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师生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学习、工作中互相补台、生活上互相谅解、前进中互相激励,创设“一二三四”思政教育工作法,强化对师生的组织、宣传、凝聚、服务有力。所谓“一”即一个目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谓“二”,即两个功能,知识的胃,思想的肺,做理论知识的消化者,做思想的净化器;所谓“三”,即三个视角,在思政教育中以社会热点、焦点现象、历史传承等视角开展,确保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所谓“四”,即四有风格,坚持有情、有趣、有理、有味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和角度,对社会及校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进行搜集、解读、分析和评论,做到不刻板、不冰冷、不矫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工作室有完善的架构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工作创新,打造一个微矩阵,不断完善工作室“专业化、立体化、实效化”四个一工作架构,即一个教师参与团体,一个学生运营团队,一个网络思政平台,一个育人实体空间,实现资源整合、以生为本、形式创新、务求实效的目的。

(二)“建功立业思政工作室”的基本实践

1.强化思政主业抓活理论灌输

搭建线上、线下两条工作主线,把握速度、力度、温度这三个“度”,用好“三微课”和“五个网络平台”。线下依托工作室,采取“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党员带头、优秀团员参与”的方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链条,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线上,用好党课、微团课、微讲坛和学习强国、思政网络平台、易班、微信公众号、学院官网的五个网络平台。去年以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作“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和张定宇院长等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迹”系列专题精品党(团)课,组织支部书记开展线上“别样”专题党课,邀请张国义教授做“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专题党课,邀请尤长军副教授做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专门讲座;邀请徐敏副教授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邀请梁钦副教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微讲坛,开展青春故事分享会、抗疫抗洪故事分享会以及四个一线上主题班会以及“四史”学习读书会,邀请全国标杆院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兄弟院校等展开党建工作研讨会,确保取得效果。

2.强化服务主线抓细就业帮扶

坚持把服务毕业生就业、助推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室疫情期间的重大政治任务,做到“举全力、倾全心”。一是加强就业引导。组织学生参与了教育部24365互联网+就业公益直播课;邀请资深专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学生职业规划讲座,加强思想引领,聚焦职业地域选择,引导学生先就业、再发展,并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特别是开设辅导员工作坊,为辅导员交流工作、分享经验搭建平台,对疑难问题共同会诊、群策群力。利用腾讯会议开设云上就业交流室,师生进行云端交流,扫清就业障碍。二是加强就业培训。通过微课程,就业政策解读及求职技能层面进行指导,针对学生对于有效的就业岗位信息、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辅导、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系列就业指导培训,提升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三是加强就业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专栏,筛选符合建工学院的毕业生招聘信息,通过就业信息服务网、校有关微信公众号以及毕业班辅导员群,实现工作日“每日一推”,使得招聘岗位更有针对性,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岗位。四是加强就业帮扶。对建档立卡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建立帮扶台账,发放帮扶联系卡,明确帮扶联系人,为同学间的朋辈互助、互帮互助、共享共进搭建平台。开设线上解忧“杂货铺”,开展线上解忧诊断活动,为学生就业排忧解难。五是加强就业跟踪。对需要服务的毕业生,分门别类就已签约、专升本(考研)以及参军、出国、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就业的,定期联系;对待签约或无目标方向的,了解岗位需求和地域特点,随时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就业服务。

3.强化宣传氛围抓常典型推送

一方面,对先进典型,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建工之星”专栏推动典型事迹材料,丰满党员形象,传播正能量,确保广大学生学有方向、有目标,努力向他们看齐。另一方面,对先进加大报送、投稿力度,共在各大平台发布网文和思政工作案例20余篇,其中在高校思政网发布4篇,6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作为编委成员参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提升教程》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论宣讲技巧与实务》。此外,加强拓展,专门邀请广东省名辅导员林路生工作室成员、广东省骨干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广东省辅导员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室成员、雷一鸣工作室主持人开展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网文撰写攻略等,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4.强化知行合一抓好实践应用

利用暑期面向学院全体师生开展“学‘四史’、悟初心、践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学院师生寻访祖国大地,触摸“四史”印记,因地制宜地在红色场馆、红色历史遗迹及相关纪念场馆进行寻访。通过“读四史、听四史、学四史、宣四史、践四史”五个维度,推进四史教育。联合信息机电和外语组织开展电影党课以及参观四行仓库。坚持“一路走、一路想”“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着力将党的理论成果与显示成效互相印证,实现知行合一,入心入脑入实践。

(三)“建功立业思政工作室”的主要成效

工作室运行一年多来,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与思路,创新了高校网络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工作模式、内容与架构,构建了高校网络育人的全新体系。

1.思政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明显增强

立足“互联网+”时代,契合职业大学生认知特点,推动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理论武装和实践服务、典型培育和氛围营造协同化提升,注重针对性和艺术性相一致,启发性和灌输性相统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思维、参与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搭建陪伴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助力学生未来的综合平台,推动“建功立业”理念深入人心。

2.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服务性明显增强

立足“互联网+”时代,围绕疫情防护时期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全方位、多举措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实现了防疫工作与就业调研同步抓,切实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做到抗疫、就业两不误;网上信息推送与网上签约同步抓,切实发挥好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做到求职、签约两不误;线上指导课程与个人生涯规划同步抓,切实发挥好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做到当前、长远两不误;精准帮扶与分类推进同步抓,切实发挥好工作室指导服务作用,做到抓点、带面两不误,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中存的问题,缓解了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与技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9%,学生签约到等知名企事业单位,有效助推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特别是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化融合,突出思政理论在指导学生思想认知、求职就业、专业学习、社会化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推进思政教育方法的信息化创新,不断创新信息化路径、策略和媒介,加大课堂教学组织信息化、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建设、课外交流对话信息化等,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服务性。

3.思政工作的专业化、立体化明显增强

立足“互联网+”时代,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工作室有效整合了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的力量,形成思政教育专门团队,开展专项讨论交流、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力提升了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形成学习型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同时加强了辅导员之间交流协作,善于发挥成员集体智慧,分享在具体工作中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进而做到取长补短。经常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团队式学术研究,促进了工作室成员将实践经验向科学理论转化,为打造专业化、立体化的思政专业团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三、工作启示

(一)坚持理念创新,把握受众特点,推进思政教育“专业化”,是工作室取得成效的基础

思政教育不论怎样发展创新,出发点必须是“人”,是学生。加强职业大学生思政工作,必须从职业大学生尤其是“00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必须符合职业大学生实际情况、心智特点,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发展、连续性推进。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作为涉及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室,必须坚持系统化推进,始终遵循思政教育、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巩固思政教育成效。

(二)坚持方式创新,把握时代特点,推进思政教育“立体化”,是工作室取得成效的关键

时代性是“互联网+”时代的首要特点。互联网已经融入职业大学生的成长学习,对互联网的融入程度超过以往,对互联网的认识认知极为深刻。交互性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点。互联网是可以即时通信、即时交互的时代,反映在授课上就是从教师讲授向师生互动转变,从场所固定向云端转变,打破时空限制,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亲和力也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做有温度、有态度、有力度的思政教育,需要通过多媒体手段,运用新媒体规律,有情、有趣、有理、有味地“传道、授业、解惑”,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对于新发热点事件,做好及时研究、主动发声,抢占思政教育阵地的制高点,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即时性、爆炸式等特征为我所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职业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室必须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形式上、态度上、成效上都能够满足新时代职业大学生成长发展要求,实现“立体化”推进,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目的。通过“立体化”推进,在职业大学生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群体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保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和全覆盖。

(三)坚持组织创新,把握教育特点,推进思政教育“实体化”,是工作室取得成效的保障。

“实体化”是思政工作室最显著的特点,是加强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思政教育时效的重要保障。思政工作室坚持以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以及志愿者为主要力量,明确学院、学科、班级和思政工作室之间的服务关系,搭建相对稳定、固定的思政工作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工作室在落实学校防疫要求、规范学生防疫行为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与家人建立积极沟通,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防疫任务,探索建立学院与社区、家庭的沟通机制。同时,与兄弟院系专业教师合作,与地方服务咨询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组织推出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思政教育等课程,建设心理防线,稳定学生情绪。思政教育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必须与党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有机合作,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高度重视每一名学生的真实反馈和评价,坚持内外监督并行,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整体架构。

(四)坚持服务创新,把握现实特点,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化”,是工作室取得成效的重点

推进思政教育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六保六稳”工作,融入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重点难点工作之中,积极设计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微课堂,尤其针对部分学生懒就业、慢就业开展不间断的心理疏导,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识、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创业教育,强化心理疏导,让他们拥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清晰地定位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依托“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易班、微信工作群、电话热线”等重要载体,做好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宣传。复学后,把推进毕业生顶岗实习推进到“快进”模式,只要达到复工复产标准,在确保毕业生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特别是关心关注重点人员、重点工作,做到“一人一策”,及时跟踪就业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学业指导、就业帮扶等系列措施,促进问题解决。同时,常态化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务实就业期望,引导切实转变观念,从学会生存做起,先从一线工作找到人生新起点,逐步积累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和社会资源,不断充实知识、提升技能。

建工学院“建功立业思政工作室”不断强化育人效果,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工作中,不断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完善工作室内容与功能开发,不断创新网络育人平台的推广方式,特别是坚持把理念创新、方式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常态化,把握受众特点、时代特点、教育特点、现实特点,推动思政教育“专业化”“立体化”“实体化”“融入化”,不断提升工作室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猜你喜欢

毕业生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