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2-11-26马剑勇

今日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支原体小儿肺炎

马剑勇

(东兰县中医医院,广西 河池,547400)

肺炎支原体是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作为一种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病原体,可以在人体内独立存活,且不同年龄段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和时间段均有发病风险,以冬春季节尤为突出,飞沫传播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会增加小儿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也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上针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没有形成统一认知,更多从中医理论、呼吸道上皮粘膜作用机制、直接入侵、免疫功能紊乱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1 免疫学机制

第一,体液免疫。患者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后,其体内会出现特异性的IgM 和IgG 表达,且发病后1 个月时浓度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风险更高,且关节痛、肾炎等相关并发症风险也更高,因而体液免疫作用显著[1-2]。

第二,细胞免疫。儿童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后,T 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作用,相关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动物细胞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作用,发生感染后,其肺组织会产生轻度的损伤,且动脉周边和支气管部位的CD4+T 淋巴细胞明显浸润,这说明人体发生感染问题后,其自身免疫反应相似的淋巴细胞占优势的免疫作用明显。细胞免疫作用发挥的基础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蛋白抗体,其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表面标志物质和生物学功能等差异,可以将T 淋巴细胞分为CD8+T 和CD4+T 两类,其中,CD4+T 可以对免疫网络产生调节作用,进而激发人体免疫反应,而CD8+T 则作为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T 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杀伤靶细胞抗原的作用。人体发生病毒入侵后,两种细胞均会出现明显的失衡状态,进而造成各类人体疾病反应[3-4]。

2 呼吸道上皮粘膜级细胞损伤学

飞沫传播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患儿体内入侵病原体后,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粘附,使其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影响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正常运动,也会增加有害物质的分泌量,对患者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呼吸道细胞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肺炎支原体可以促进毒素的释放,进而诱发百日咳等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相关症状,也会造成免疫细胞凋亡等问题,最终影响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诱发呼吸道细胞的应激反应,甚至导致呼吸道纤毛肿胀坏死、脱落等[5-6]。

3 中医发病机制研究

中医血证理论中对于气血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气滞则血滞,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痰可化为瘀。中医学认为肺气郁闭是造成气滞血瘀的关键因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见症状包括舌苔紫暗色、紫绀、肺内部血脉不通畅和咳嗽咳痰等。人体受到外部风寒侵袭后,会与体内的气血发生相互影响的作用,加之肺脏内气血较多,因而常会出现虚实、寒热的变化,热灼阴津、入里化热,最终导致气滞血瘀问题的发生。小儿自身生理机能和组织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随着症状的加剧和持续,患儿会产生肺、脾、肾等脏器功能障碍问题,进而导致体内痰液聚集,影响正常的机体代谢功能,这也是患儿痰多白色、舌苔白腻、脘腹胀痛等症状的主要诱发原因[7-8]。中医学理论提出,病毒入侵是最为基础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会诱发小儿机体肺脾气虚表现,气血与痰瘀问题反复发作,进而出现虚实交替的脾虚中寒症状。也有研究人员提出,肺络是肺内部和呼吸道的毛细血管,儿童阶段处于肺脏功能的发育时期,而肺炎支气管肺炎又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导致患儿呼吸道内发生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快速发展扩散,进而导致肺气闭塞,增加痰液的分泌量,而痰液过度也会造成肺络阻滞,最终构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有研究证实,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在于小儿肺气闭郁或不足,使得肝气横向发展,结合五行理论可以将肺和脾的功能障碍视为该疾病的诱发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9-10]。

4 疾病治疗

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有无MP 感染问题,结合患者的血清学检查、MP 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分析。而MP 分离培养结果通常被视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这一检验诊断方法耗时较长,且步骤程序复杂,培养结果也存在较多的假阴性问题,这也会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造成不良影响,延误患者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11-12]。相关医学研究认为,冷凝集实验(CAT)、明胶颗粒凝集实验(PL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PLA 检验的灵敏度较高,CAT 检验结果的特异性较高,由此可见,PLA 可以被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当然,也有研究人员认为,PLA 与ELISA 方法相比,PLA 的抗体滴度精确性和检查结果的灵敏度较好,且操作流程简便易行,更加有利于推广应用,PCR 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检验技术,存在一定的特异性,与其他支原体产生交叉反应的风险较低,为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13-14]。

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抗生素综合治疗方法,是一种应用率较高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耐药性的患者,可以配合其他抗菌药物共同治疗,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则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降低肺外并发症风险,从而达到退热、平喘、祛痰、止咳的作用。同时,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呼吸道隔离措施,以控制交叉感染和再次感染风险。罗红霉素是一种第二代大环内酯抗生素药物,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和稳定性较为理想。阿奇霉素临床上也称为希舒美,作为人工合成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用药后体内的药物稳定性较好,患儿药物吸收速度较快,疗程短,半衰期长,广谱抗菌效果好,组织浓度高,且相对用药剂量更小,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即便停止用药,患儿体内也能够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是一种应用效果较好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药物类型。临床常用的其他抗生素类型还有克拉霉素、美欧卡霉素等,这些药物均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和组织穿透能力[15-16]。

5 总结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儿科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类型,临床上用于该疾病治疗的药物类型较多,但相比成年患者而言,儿童患者的自身特殊性较强,因而需要加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结合疾病的诱发原因,确定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焦点。以往临床上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视为一种获得性肺炎病原体自限性疾病,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以及疾病发生率的逐步提高,关于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的系统深入。相关统计研究结果证实,学龄期儿童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高发群体,且疾病爆发期间,4 岁以下儿童的患病风险最高。受到不同发病因素的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病程通常较长,患者也面临较高的肺内外并发症风险,甚至危及各个组织器官,进而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而病情变化速度也相对较快,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这都与患者的机体高凝状态、过度免疫炎症反应存在直接关联,因而需要针对具体的发病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确定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保证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支原体小儿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认识肺炎
小儿涵之三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