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G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2022-11-26梁博宏
梁博宏
(博白县博白镇城厢卫生院,广西 玉林,537600)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眼科疾病,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性青光眼四种,其中原发性青光眼最为常见,原发性又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但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最高,主要是因为房角关闭使得眼压呈进行性增高,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神经萎缩等,严重时可失明,并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早期进行治疗[3]。但由于临床对于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还存在疑问,且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效果不显著,复发率高,从而使得患者视力严重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本次研究将结合以往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的效果。
1.PACG 并白内障概述
1.1.PACG 并白内障定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一种由于眼睛前房角突然闭合或进行性关闭,使得房角堵塞,房水无法排出,进而导致眼内压增高[5]。而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蛋白增高,并在各种致病因素下使之变浑浊,从而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这两种病严重时均可致盲,所以应早期医治[6]。
1.2.PACG 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具体不明,但多和眼部解剖结构变异有关,以晶状体异常最为常见,其中岑志敏[7]等人研究了晶状体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静态研究包括晶状体厚度、晶状体位置和相对位置、晶状体矢高、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晶状体表面曲率半径,但是静态研究不能充分说明PACG 的特性性,还需从动态变化进行探究,而动态主要从晶状体位置和厚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晶状体位置和厚度主要由晶状体悬韧带决定,所以晶状体悬韧带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可能性较大。乔云圣[8]等人研究了晶状体手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晶状体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通过研究得知,晶状体厚度增加,会缩短虹膜和晶状体的距离,从而引起虹膜阻滞,而晶状体拱高增大,会使晶状体挤压虹膜,从而引起虹膜受损,所以晶状体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何海龙[9]等人研究发现,白内障致病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与白内障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其编码α-晶状体蛋白、β-晶状体蛋白、γ晶状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晶状体混浊,从而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
2.PACG 并白内障的治疗进展
2.1 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治疗进展 传统意义上对于
PACG 并白内障的治疗多采取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方式,如在李迎[11]的研究中,对32 例患者采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果发现患者手术治疗后,视力水平及眼内压均有所改善,但在凌家文[12]的研究中对比了单纯白内障超声乳术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效果,发现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更优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且患者视力及眼压变化更加明显,由此可知,联合手术效果更好。
2.2 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的应用进展 目前临床对于PACG 并白内障多采用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有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房角分离术、晶状体植入等,不同的手术方法,取得的临床效果也存在差异,但临床上比较推崇超声乳化和房角分离术联合使用,且近年来很多研究也已经证实上述两种手术方法联合具有较理想的效果。如在刘洪新[12]的研究中,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治疗效果,他对50 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均实行PEGS+房角分离术,结果发现经过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PEGS+房角分离术治疗短期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但此研究不足的是,未进行患者治疗后眼压的比较。在高晗[13]等人的研究中,对TVG 手术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选取对象为药物治疗无效的PACG并白内障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手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PACG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性较高,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情况,并降低眼压。钟珊[14]等人也对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效果进行分析,一组实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一组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经过对比发现,与上述两个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实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李维娜[15]等人对27 例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 并白内障患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研究发现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BCVA 及眼压都有明显的变化,且术后患者中央前房深度、PAS 范围及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变化均优于术前,而且患者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这表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效果安全有效。赵春梅[16]等人也研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 并白内障的效果,选取了120 例患者,根据房角分离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实行A 方式,一组实行B 方式,并从患者房角粘连、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A 方式安全性更高,临床效果更好。上述两学者的研究与前人的报道相比更加深入,不仅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随访,还对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术后房角是否粘连等进行长期跟踪统计,也为PACG 并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参考资料,使得研究更加具有临床价值。
3.小结及体会
PACG 是青光眼常见的一种类型,且发病率很高,在临床中常根据其发病速度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发病时常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所以易被误诊,而慢性早期症状较轻,有些患者甚至无早期症状,所以该病的致盲率很高[17]。目前在临床中,对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存在争议,但是公认的发病机制为晶状体受损,由于晶状体是人体重要的屈光介质,受损后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从而并发白内障,使得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早期治疗[18-19]。目前对于临床对于PACG 并白内障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但因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哪种手术较为安全还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通过对学者的既往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手术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且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而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所以安全性更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