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
2022-11-25刘慧聪
[ 作者简介 ]
刘慧聪,女,山西大同人,南阳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创业就业管理。
[ 摘要 ]
大学生社交圈层化具备双刃剑属性:积极的一面在于可帮助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在观点相近、越谈越投机的情况下共同成长;消极的一面在于易促成“党同伐异”的局面,不包容任何其他意见。受此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为:社交圈层化导致的自我设置意识壁障从“圈地自萌”转至“隔绝一切”,造成部分高校学生对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无法有效理解;极端情况下容易使部分高校学生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打破信息茧房及圈层壁垒,从逻辑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等有关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方式。
[ 关键词 ]
大学生社交圈层;信息茧房;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5.04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总停留在同一个圈层之中,周围的人事物都会发生变化。随着个人际遇的变化,身处的圈层同样会发生变化。人一旦感到自己变强,身边的人变弱时,便会主动、被动地跳入另一个更高阶层的圈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获得性格层面的思维优势。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且面临较大的压力,很可能选择“躺平”。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大学生社交圈层。此类圈层存在双刃剑属性,如果朝着消极方向发展,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造成严重的侵害,对此必须予以重视。
1 大学生社交圈层化现象内涵简析
大学生社交圈层化是指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彼此之间具有共同的话题,在多次畅聊之后,将彼此的信息推送给其他“志同道合”的同龄人,最终完成网络通信群组的组建。在此类群组形成的初期,群内成员的讨论相对克制,特别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能够严守法律底线,针对特定事物进行评价时,也能够保证客观性。比如很多高校学生由于喜欢同一位体育明星,进而组建讨论该明星的群组,对该明星每一场比赛的发挥、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应用进行讨论。成员之间整体处于其乐融融、和谐共存的状态。渐渐地,原本单纯的讨论群组逐渐变味,群组中的某些成员开始“粉化”,为了维护自己心目中对一个实体偶像、虚拟偶像、一类社会事件的看法,可能会对其他人的言论进行攻击。愈演愈烈之下,彼此之间所说的话语毫无顾忌,甚至不乏极端言论。至此阶段,圈层便宣告形成。以现代很多大学生社交圈层为例,在很多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中,群内成员对待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惊人的一致。这种情形不能再称之为“志同道合”,而是有“党同伐异”的趋势——任何不认同某一种观点的人都会被踢出群组,群内实际上形成了粉丝狂热化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不成熟的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针锋相对的情况,很可能令很多心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做出错误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社交圈层化现象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围绕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充分讨论,从中找出有助于自身积极成长的内容;也有消极的一面——不接受其他意见,逐渐极端化。总体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对此种情况加以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 大学生社交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社交圈层化导致的自我设置意识壁障从“圈地自萌”转至“隔绝一切”
社交圈层刚刚出现时呈现出的特点为:群组成员围绕喜欢的事物进行充分交流。随后一些非主流小团体群组相继出现。比如人类的某些兴趣爱好呈现出小众化的特点,大众可能不甚了解或不被主流舆论所接受。在此种情况下,非主流小团体圈层形成并吸引特定的成员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圈地自萌”的特性——无需获得大众的认可,只和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伙伴进行内部交流。但随着“封闭感”逐渐加强,逐渐演化成“隔绝一切外部信息”的态势。至此阶段,消极的社交圈层化真正形成,一些群组成员只听信群内其他人的话,只相信极端情况,已经不再具备之前的洒脱特性。
2.2 容易被利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极端的社交圈层形成并侵入高校学生之后,引发的信息茧房极其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洗脑。比如在一些学生的认知中,似乎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只需决策者上下嘴唇一碰,方案便可形成。而解决这类社会问题所需的人力、物力、后续产生的连锁反应、相较于治理前究竟有无真正改进之处等问题均不在其考虑之中。实际上,由社交圈层化引起的信息过滤疏漏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经常对大学生进行错误引导。这些错误引导在很多方面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悖,特别容易使人极端化,不利于社会整體和谐。
3 基于大学生社交圈层化背景,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
3.1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打破信息茧房及圈层壁垒,从逻辑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考虑到大学生社交圈层化的影响,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社交圈层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根源处着手。首个破局点在于,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打破信息茧房以及圈层壁垒,从逻辑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某知名时政评论家曾经讲述过有关“圈文化”的一个案例,大意为:“圈文化”中的壁垒的形成与心理学因素有关——很多人自身有小众爱好,在常年无法与家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分享、倾诉时,便会萌生“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有共同话题的好友”的想法。待真正找到之后,这类人群可能会产生“找到组织”之感,特别是在加入圈层之后,对圈层内某些成员所说话语言听计从,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判断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最值得人们警醒之处在于,寻找“共同爱好者”这一行为不仅无可厚非,反而应该予以支持。但在与共同爱好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双方应该处于平等、自主、自由的原则之下,不应生成任何“强迫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情况,也不能“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阶层差异,产生居高临下之感”。如果破坏了上述基础规则,则圈层必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在于,处于于圈层之人必须在逻辑层面首先“想通”,即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上述案例中的时政评论员给出的方法为:只围绕互相之间均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分享,不涉及任何其他内容。即使参与线下活动,无论现实生活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收入如何,均选择平价饭馆,每一餐的消费限制在200~300元之间,实践“维护圈层最原始的面貌,维持圈层成员相互之间最纯粹的友谊”。从该案例中得到的启发为:高校思政教师可围绕“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中华文明中的古老哲学,向高校学生讲解基于网络新媒体与他人共享爱好的有效方式。比如针对一些特定事物进行分析时,网络上的很多评论非常精彩。在某些人看来,精彩的评论“能够说出自己想说但不会说的话”。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此种心理变化时,意味着心理层面有“趋同意识”,而看到那些“令自己精神愉悦、舒爽”的话语后,自己内心一直紧绷的部分会得到放松。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现代新媒体体现方式在于,可在精彩评论下方留下自己的观点并向评论者点赞。如此一来,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非圈层交流模式”——持有相同观点、爱好兴趣相同或相近的网络陌生人只需“互相关注”,在平时互不干涉,只在某个时刻针对某个共同的观点进行短暂的共享、讨论。在此种模式下,传统圈层的信息茧房壁障会被打破,圈层模式会不攻自破。对现代大学生而言,经由网络平台,最需要的是此类交流,而不是找“组织”。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达到此种程度,则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3.2 与时俱进,建造“海纳百川”的大圈层,使传统圈层自然消失
中华文明的最大特性在于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能够将任何其他文化中的精髓之处加以吸收,最终实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在面对大学生社交圈层化问题时,应该采用“堵不如疏”的思维进行引导,建造更大、博爱的圈层,使传统的圈层自然消失。比如针对一些学生的小众兴趣爱好,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之前,不应凭借过往的印象直接下论断。此种行为有极大可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逐渐疏远,最终发展到“完全缺乏交流”的境地。比如一些高校学生喜欢二次元文化,可能通过勤工俭学、省吃俭用等方式,攒下足够的金钱用于购买比较昂贵的手办(做工精细的动漫人物玩偶)。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此种行为,并围绕学生“为什么喜欢二次元文化”进行调查。比如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句“你喜欢这些东西就是不务正业”,将学生长期的喜好贬低得一文不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小众爱好反过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终实现建造“大圈层”的目的。比如一些学生喜欢看日本动漫,则教师同样可以选择观看其中的一些片段,对作者希望通过动漫寄托的真实想法进行解读。如日本动漫《火影忍者》对人性的刻画十分到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在与学生探讨时,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延伸到“社会治理”层面,使学生在看待同一件事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将得出的结论进行整合,最终实现拓宽思维视域,形成完善价值观的目的。
3.3 控制问题的讨论范围,注重“就事论事”,严禁“扩大化”
除上述方法之外,高校思政教师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致力于模糊圈层化壁障、营造“大圈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准控制问题的讨论范围,强调“就事论事”,尽量避免“扩大化”。比如在现如今的网络平台中,很多网民的评论极其不负责任,特别容易“打击一大片”。比如上文提到的以二次元动漫作为喜好内容的案例,存在“圈层内外”有极大认知差异的情况。很多圈层外的人基本没有看过二次元动漫,但却频繁、随意地说出“喜歡二次元的人都非常幼稚”这样的话。诚然,一些喜欢二次元文化的高校学生容易将虚拟与现实混淆,在处理现实问题时确实容易出现相对幼稚的举动。但并不代表所有喜欢二次元的人都存在幼稚属性,其中相当数量的高校学生通过虚拟世界比对现实世界,能够充分认清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善。基于此,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应该保证最基本的尊重,且每一次讨论时都应该划定范围,不得“出圈”,否则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发展。
实际上,就事论事、不搞“扩大化”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的一种体现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党支部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力量,以党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重塑学生的思想理念,才能在高校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可促使圈层文化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比如在发展党员干部的过程中,高校党组领导应该向下传达如下观点:在评价一名学生、教师时,应善于发现其优点,对待其缺点应该从“帮助改进”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借助其缺点对其造成打击”。高校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组织领导氛围,学生的价值体系会得到全面重塑和升华,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
4 结语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建立在新中国独立自主、富强文明的基础之上。但不可否认,我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方方面面依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学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后,会寄希望于社交媒体、社交群等表达自己的情绪。受此影响,一些社交圈层便相继形成。这类带有明显消极意味的社交圈层会对很多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消极引导,特别是在信息茧房构成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极端情况。基于此,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并力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武器,将学生重新拉回正确的道路上,最终完成对其思想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
参考文献
[1]骆郁廷,王巧.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30-33.
[2]郑寿.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3):51-55.
[3]张誉彤.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网络“圈层化”现象[J]. 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0):229.
[4]王南妮. 网络信息“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