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优质教研,提升推广效能
2022-11-25李方红
李方红
2022年4月13日,巴蜀小學“姜锡春简单教学工作室”开放活动在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如约举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康世刚所长、集团校长室、姜锡春简单教学工作室成员、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各校部分教师代表全程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同时,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共同体,来自南京、石家庄示范区的教师们,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感受了简单教学的思想内涵和课堂魅力。
这是巴蜀小学国家级教学成果深化研究的一个缩影,是巴蜀小学十几个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开放的缩影,是巴蜀小学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系列活动的缩影,是成果推广应用范式变革的缩影。
我们秉持“深化即推广、推广即研究、应用即创造”的共创实践推广应用的理念,变“要我推广”为“我要推广”,变“推广应用”为“共创实践”。推广不是自上而下的硬任务,而是内部深化与自我成长的契机与平台。应用方不是成果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基于自身真实问题,与持有方、管理方、组织方、普惠方的共同创造与共同成长。成果不是静态的模式,而是动态生长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成果推广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程式,而是因地制宜、因境而动的多元化、整合化、生成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研。
为什么:共创实践
成果评奖不是目的,成果推广应用才是出发点与落脚点。成果推广应用不应是静态的单向授受,而是动态的再创造的实践研究。一方面,持有方需进一步对成果进行凝练与优化,具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应用方也要基于本校或本区文化实际情况进行成果引渡与改造。同时管理方、组织方还需进行统筹与指导。借助推广应用报道宣传,普惠更多第三方的教育实践改革。由此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怎么做:跨域共生
如何满足各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各牵手联盟校、各合作定点校的成果推广应用需求,如何协调内部的教研活动与外部教研活动的关系,如何评估推广应用的效能。这些都是摆在巴蜀小学新的征程上的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要形成协同、统整、系统的思维,用高质量的常态教研活动代替形式化、趋同化、散乱化的散点推广应用活动。由此,我们构建起了“需求调研、行事历发布、跨域融合教研、改造性实践应用、多元共评”五位一体的“共生态教研”范式,助推成果推广应用高质量展开。
在暑寒假,我们就面向示范区、联盟校、合作校发布成果推广应用需求调查表,结合本校教研活动规划,制定出本学期的成果推广应用教研行事历。在教研活动方式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持有方、管理方、组织方、应用方、普惠方共参与,校内与校外跨域联动,课例、讲座、工作坊等多形式一体,教师、校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一个主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形成实践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方法,促进各方共同成长。接着便是应用方的成果改造性实践应用,最终改变现场育人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双重发展。最后通过教研调查反馈表,各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教研改进建议。
怎样支持:资源赋能
跨域共生态教研助推着教研深度展开,高质量进行,高品质输出。但如何固化与共享教研成果,如何实现所研即所得,所得即所用的一体化、及时性、个性化实践应用。我们在2020年巴蜀公开课研发的基础上,联动“学习共同体”、应用方、第三方着力构建起一个成熟、稳定、优化、便捷的资源共建、共创、共生、共享平台——“学·教小助手”资源平台。它是教师们一起共创、共生、共享的课程资源。小助手课程资源可进行云端编辑,这让小助手可成为了教研的全新载体。边研、边记、边改,教研成果便可及时转化成新的教学设计。由此,教师有了小助手,教研再不愁!
创新教研机制,促进应用推广高效能展开,让成果推广应用成为各方的共创实践研究,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又一引擎,成为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又一动能!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