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运用巴蜀小学资源 提升乡村课堂教学质量
2022-11-25彭海林杨涛袁书华
彭海林 杨涛 袁书华
今年已经58岁的桥头镇小学老教师赵登麟,是学校的专职科学老师。当巴蜀小学的“学·教小助手”资源进入他的课堂后,他发现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
在上一年级《认识一袋空气》时,赵老师结合运用巴蜀小学“学·教小助手”中形象生动的幻灯片和丰富的视频资源。孩子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孩子们看到了空气,再结合实际感受空气的存在,对认识空气的特点记忆深刻。在课堂作业单的测试中时,孩子们绝大多数都能准确说出空气的特点。
在上五年级《造一艘船》时,往年因为身处山区,孩子们看到的船很少,最多是打鱼船,常常觉得很枯燥。这学期他在教学时用上了“学·教小助手”中的微课,里面对造船的步骤讲解很清晰。孩子们看后自己动手造的船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好了很多。
赵老师说:“自从我使用了‘学·教小助手后,孩子们变得爱动手,动脑,也更爱动口了。”
引入优质资源 提升素养变观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小学校教师的改变,还要从巴蜀小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说起。
巴蜀小学马宏校长专家团作为重庆市第三批专家服务团成员,从2020年底项目公告后开始,持续对石柱县桥头镇小学开展调研、规划、培训指导服务。半年来,专家团依托巴蜀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线上每周教研、课程资源开放、种子教师跟岗研修、进校指导等方式,常态化、持续化推动乡村学校发展。
“乡村的孩子开始变得更自信了,教师观念变了,更愿意进行教学研究了,现在的课堂变得轻松高效了。”6月10日,当第三批重庆市专家服务团马宏校长专家团队一行再次走进石柱县桥头镇小学时,校长彭海林道出了半年来巴蜀专家团队帮助指导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
随着今年新课标新课程的发布,乡村学校如何尽快理解新课标,调整教学计划?桥头小学的办法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巴蜀小学每周的线上教研活动和各学科赛课等学术活动学习交流,并积极将学习成果转化。依托城乡学校共同体,农村学校和城里学校通过一根网线和两块屏幕实现了双向实时联通,为农村教师和农村孩子引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教小助手”赋能 乡村课堂变活了
“巴蜀的‘学·教小助手用起来太方便了,不仅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彭校长说。
巴蜀小学为桥头小学每位教师都开通了巴蜀“学·教小助手”资源平台账号,让桥头小学师生都共享了巴蜀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设计、课件、微课、作业设计等全套课程资源。使用中老师们发现,巴蜀小学的“学·教小助手”教学资源完全是基于新课程新课标的配套资源,特别是巴蜀小学基于大单元的备课,对于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目标的分析,每个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实践学习课程资源。这些都对老师们学习理解新课程新标准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橋头小学语文学科谭小玲老师也亲身享受到了“学·教小助手”这一资源“红利”。曾经的谭小玲,课堂偏重传统的讲授,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她常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有了巴蜀小学的资源助力,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她在最近《猴王出世》的教学中,结合“学·教小助手”课程资源和相册投频技术,运用拍照、点赞、画画、朗读指导、角色扮演等方法,让语文课变得灵动起来。
数学组吴汶莉老师更是将“学·教小助手”运用到了极致。由于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大多是老人在家照看,对孩子的学习不甚了解,回家预习很难推行。吴老师坚持每天早上利用半个小时的早读课,让学生看“预习微课”,做预习单,然后再进入新课的学习。吴老师说:“‘预习微课对农村小学确实非常有用。老师们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复备课和开发,让自己课堂活了,孩子们的眼睛也亮了。”
巴蜀小学在2018年获得国奖后,并未停止课研的脚步,在“学科+”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发了“学·教小助手”等教学资源,将优质教学资源工具化,更便于推广运用。巴蜀小学通过常态化推进,持续化发力,技术赋能,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动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