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们都别拦我,这氧气真是越吸越上头!

2022-11-25SINGING

户外探险 2022年6期
关键词:习服氧气瓶肺水肿

SINGING

★声明:本文不用于提供医学建议,诊断或治疗。高海拔有风险,每个人的高原反应症状具有差异性,本文观点仅供参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入高海拔地区。

1922年,英国队到达珠峰8353米处,开启人类首次有氧攀登;今天拉萨酒吧里的男孩女孩,吸着小氧气瓶,一起随着音乐摇摆。氧气,始终是高海拔必须面对的问题。氧气会产生依赖吗?氧气该吸就要吸?高原人手一个的小氧气瓶到底有用吗?

第一次进藏前,我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背上去巴厘岛玩潜水时用的氧气瓶。毕竟在我的想象里,每个前往冈仁波齐路上的朝圣者都打扮得跟太空人一样。

初中地理就学过,海拔越高,气压就越低,空气也就越稀薄。而人活着,总是要呼吸的,氧气先进入体内,由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位置,细胞有了氧气才能认真工作。至于缺氧的感觉?你可以试试屏住呼吸能坚持几秒。在海拔3000米,每吸一口空气,只相当于海平面的69%口;海拔5000米,大约海平面的半口,而到了世界最高的珠峰上,氧分压已经只剩下海平面的30%了。平时运动起来我就呼哧呼哧的,一旦上了高海拔,就得“呼哧呼哧呼哧呼哧呼哧呼哧”。

数据显示,一般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高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高反,高反的发生率与男性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所以,什么人最容易高反呢?我这样的男性肥宅青年,基本见一个高反一个。很多人会说,别把高反太当一回事。根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去往印度取经的使者,就需要穿越“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对,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就是头疼、头晕和呕吐。

“头痛归头痛,实在不行,忍忍也就算了。”如果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一旦大脑皮质缺氧加重,就可能由高原反应转化为高原脑水肿,陷入昏迷;同时缺氧还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这就成了肺水肿,进一步引發呼吸衰竭。你可以把头疼当作小事,但这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一旦从高原反应演化为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情况就变得危险得多。如果不及时处理,毫不夸张地说,高原反应是危及生命的疾病!

每一家拉萨的药店,都少不了高原四大神器:藏红花、红景天、冬虫夏草和氧气瓶。藏红花和虫草用来延年益寿,红景天和氧气瓶则提醒你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缺氧了怎么办?首先反应当然就要吸氧,在《高原医学》上,急性高原反应的治疗方式第一项写着就是“吸氧”。当你感到头疼欲裂、眼压升高、手脚麻木、恶心呕吐,别犹豫,找到最近的医院或者诊所,里面已经摆好了一排排的靠椅,椅子上躺着一排排眼神迷离的顾客,吸上一口,便是神清气爽。医院里吸完氧还不够,吸得够爽,当然还要打包带走,便携式的氧气罐在西藏的旅行视频中可谓是人手一个。开车上垭口,先吸一口氧,拍照再吸一口,配着氧气,高原的景色也变得格外动人。此生必驾的318上,从启程20一瓶的氧气,一路吸到50一瓶,有人吸出了销魂,喝冰可乐的时候都没这么爽,还有人吸出了爱情,夫妻双双吸氧把家还。

吸氧到底有多爽?爽到有人没得高反也要吸。

就像到北京要吃烤鸭,到重庆要涮火锅,如果没吸上一口氧气,在朋友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了一趟青藏高原。对于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来说,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同样有两种,一个是赶紧下撤,一个是持续吸氧。一个正经的导游,肯定会告诉你到了高原不要跑不要跳,这是对的。攒齐了快速进入高原+剧烈的体育活动&过度劳累两大要素,便会大大加剧你的缺氧程度。如果你还咳出了粉红色泡沫痰和白色泡沫痰、双肺满布湿性啰音,那就是肺水肿没跑了,赶紧静下来休息,尽早吸氧、下撤,只要及时救治并不会产生后遗症。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就十分危险,除了导致死亡,这种“脑子进水”的病还会造成长期的智力和记忆损伤,一旦有昏迷的征兆,就应该静卧休息,吸入氧气,适时安排下撤。

而这时,吸氧是有效的。

高原反应很可怕,但也很好应对,对于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氧气的供给,再以其他方式辅助治疗缓解症状。

医院的氧气,大家都知道,好吸得很。

但毕竟不能带着医院到处跑,我不得不把目光抛向了万能的“拼夕夕”。包治一切高原疾病的“大容量”“高标准”“便携式”氧气瓶只要九块九还包邮,不禁让人心里有一点点担心,这真的能用吗?这种氧气罐里面装的会不会其实根本就是压缩空气?抱着怀疑的态度,我继续搜集了几款不同价位的氧气瓶,并进行了一个对比。网售热卖的便携式氧气瓶,每瓶价格从8.8元~29.9元不等,氧气容量通常为1000毫升,氧气浓度从99.5%~99.6%,按照呼吸方式可以分为面罩式和鼻息式,开到最大持续按压出气使用时长为2~3分钟,按照每次按压0.5~1秒的时间,可以按压使用110~200次。其实,按照国家医疗器械的注册标准,符合标准的便携氧气罐氧含量必须在99.5%以上,所以选购时只要认准罐身的械字号标识,不买三无产品,就不用担心里面装的是空气。

但问题,其实出在便携氧气瓶的容量上。

不管是急性高原反应,还是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都有着明确的吸氧建议:急性高原反应,氧气流量以1~2L/min为宜,吸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高原肺水肿一般为4~8L/min,严重者可给予10L/min,输氧应持续12—24小时,直到完全恢复;高原脑水肿则以2~4L/min为宜,重症患者可以间断地添加至4~6L/min,直到患者清醒。对于肺水肿和脑水肿来说,一罐便携式氧气能提供的实在只是杯水车薪,而对急性高原反应来说,除非你随身带着一箱氧气瓶,不然一瓶总计2~3分钟的吸氧时间,也只是吸一口算一口,聊胜于无。相比于1升的氧气瓶,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购买氧气袋。一个50升的氧气袋,可以到当地高原医院充满氧气,相当于带了50瓶的便携氧气瓶,省省可以吸上1个多小时。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得随身抱着N个巨大的氧气袋。

正经的氧气瓶采用高压罐装,看着体积不大,里面的氧气却不少。俄罗斯生产的poisk珠峰氧气系统,重2.7千克,在每分钟2升的流量下,瓶内的氧气可以使用大约6.5小时。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氧气也需要4000块钱一瓶。当然,你可以买到或者在高原租到普通版本的高压罐装氧气,7升型号的容量可以加压储存1050升的大气压氧气,使用8~10个小时,但是重达10千克,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能看到有人在珠峰大本营拉着一个手推车,上面是个大大的氧气瓶。所以,高原上人手一个的小氧气瓶,其实是吸了个寂寞,更靠谱的方式是选择氧气袋,到当地医院进行罐装,价格不贵,或者租用高压罐装的氧气,真正吸个痛快。

人人都会有高原反应,但人人也都能适应高反(在一定程度上)。

人在进入高原后,受到低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身各系统从器官水平到分子水平,从功能到组织结构,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建立一系列的代偿机制,使身体达到新的动态平衡,這个过程就叫做高原习服(acclimatization)。对于高原习服良好的人来说,便能在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工作而无任何不适;而相反,急性高原病的出现正是因为习服不良,没能适应高原环境。

影响习服的首要因素是海拔高度和上升速度,理想的适应过程是阶梯性习服:每天晚上住宿/露营地海拔不应该超过前一天的300~600米,逐渐向高海拔的低氧环境过渡。通常我们会认为乘坐飞机、火车进藏,比乘坐汽车、步行进藏,更加容易发生高原反应,就是因为如风驰电掣般的交通工具和祖国基建狂魔的修路水准,大大缩短了抵达高原的时间,减少了这个适应的过程。

阶梯性习服是有效的高原适应方法,但假期余额却不允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一路适应到川藏线上四五千米的雪山垭口的,也难怪大家只能人手一只氧气瓶,扛着头疼、硬着头皮进藏。对于吸氧,网络上也流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高原旅行中,缺氧导致的低血氧浓度对身体有害,所以应该随身携带氧气,该吸就吸,不能用身体硬扛;另一种说法认为吸氧会产生依赖性,应该尽量靠自身的适应能力来习服高原环境。那么,吸氧到底会产生依赖性吗?

国内有学者曾经以180名高原驻训士兵为例,分组进行吸氧测试,结果表明,吸氧组在停止吸氧后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未吸氧组,并逐渐趋近,在停止吸氧28天后,吸氧组和未吸氧组的血氧饱和度基本相当。在这项研究中,吸氧并没有让驻训官兵产生依赖性,在停止吸氧后,他们的血氧饱和度甚至还高于未吸氧组。事实上,在高原行进过程中,只要有足够暴露在低氧环境中的时间(6小时以上),身体就会开始逐步适应。海拔适应的黄金法则“高走低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白天向上攀升海拔,暴露在低氧环境中,但是晚上睡觉时候要撤回低海拔。

所以,吸氧并不会产生依赖,在高原城市这种医疗条件便利、氧气随手可得的地方,如果身体不适,可以能吸尽吸。但吸氧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是:你带的氧气并不一定够。如果你背着四五罐小氧气瓶去登山,你感到有些头晕,那么吸氧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吸氧的同时,你就该知道,这时候你应该开始准备下撤了。

在珠峰的登顶路上有着不少氧气耗尽的遇难例子,这在318、在40冰川、在雀儿山也是一样的,氧气瓶应该是撤退时的鸣金收兵,而不是你跃向更高海拔的冲锋号。氧气不会产生依赖性,先有氧、再无氧攀登8000米高峰的例子并不少。但这也不意味着想吸就吸,在远离人类社会,远离医疗系统的荒野里,这就是你的生命保障,当你决定开始吸氧的那一刻,就必须做好吸完后的准备。

◎准备出发

对于高原病,我们应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于5500米以下的海拔,只要有足够的适应时间和条件,大部分人都能够习服,能够进行正常的旅游、工作、学习甚至蹦迪,并不需要太过紧张、恐惧(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加剧高原症状)。但如果时间所迫,需要急进高原,海拔上升过快、身体负荷过大,红血球生成的量不够,导致加快呼吸和心率无法满足对身体对氧气的要求,就会导致高原病。所以从战术上,我们必须要重视它。

◎进入高原前

学习高原医学知识,克服恐惧、焦虑心理,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感冒,呼吸道感染者应该在进入高原前治愈。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深呼吸、有氧运动等,进入高原前后坚持做深呼吸运动能添加肺通气量,增多氧气吸入,加速习服。如果判断高原反应的风险较大,可以考虑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乙酰唑胺等有效的高反预防药物。

◎进入高原途中

阶梯性习服,在3000米以下地区,每天的宿营地不超过前一天的600米,在3000~5000米地区,每天的宿营地不超过150~300米。如果每日爬升过大,就会面临高原病的风险,需要做好应对措施,保证能够及时下降、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

◎进入高原后

注意保暖,不宜着凉,应对寒冷会加大身体的耗氧量,加剧高原反应。避免疲劳,不宜做剧烈运动、连续开车。

饮食以高碳水、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的消耗量在缺氧条件下是平时的2~5倍。不要吸烟、喝酒。香烟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气的250~300倍,大量吸烟会明显加重高原反应。酒精会添加耗氧量,散发热量,并引起神经兴奋,在高原上尤其危险。

3天內避免洗澡,因为洗澡不仅会消耗体力、加大耗氧量,而且容易引起感冒。多喝热水,在高原的干燥条件下会更加缺水,加上高原习服的过程中身体的血红蛋白量会增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不用怀疑,“多喝热水”就是高原地区的四字箴言,抱起你最大的保温杯,每天的饮水量应该以3~4升为宜。如果有头疼、恶心等症状,应该及时吸氧,必要时就诊。

其实,不必那么谈高反色变,只要好好适应,遵守高原的安全原则,大部分人都可以来到高原,享受高海拔的美丽景致。但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还是应该进行严格的体检,咨询医生是否适合进入高原。

1.高原反应很危险,可能演化为肺水肿及脑水肿,严重可危及生命,氧气该吸就得吸;

2.吸氧不会产生依赖,但你必须准备足够的氧气,提前做好氧气耗尽下撤的准备;

3.高原常见的小氧气瓶几乎没用,因为容量太小,吸不了几口,可以购买氧气袋或者租用高压罐装氧气瓶,可以供应长时间吸氧。

祝大家顺利出发,平安旅行!

猜你喜欢

习服氧气瓶肺水肿
肺部超声对肺水肿严重程度及治疗价值的评估
一种氧气瓶氧气吸入器的研制与应用
模拟条件下热习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评估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用废弃件给氧气瓶“安家”
单纯右冠状动脉闭塞并发肺水肿的机制探讨
耳鸣习服疗法对耳鸣的治疗作用研究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请您收藏
——过敏性休克和肺水肿的抢救流程
噪声习服对听觉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