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岩画调查
2022-11-2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文物局
阿里地区岩画遗存丰富,20世纪初期即已引起图齐等国外探险家的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任姆栋岩画[1]公布以来,1993年出版的《阿里地区文物志》记录了“日土县芦布湖东北岸地点”等一批阿里地区岩画[2](P64-66)。1994年出版的第一本西藏岩画专题图册《西藏岩画艺术》介绍了部分阿里地区的岩画地点[3](P72-73)。美籍藏学家John Vincent Bellezz在20世纪90年代对阿里地区岩画遗迹进行了调查,公布了少量遗迹信息[4]。在2001年出版的《北部西藏的古代遗迹:高原前佛教时期的考古发现(1999年羌塘考察成果)》[5]和2002年出版的《上部西藏的古代遗迹:高原前佛教时期的考古遗址(2000年上部西藏考察成果)》[6]两本调查报告中,均涉及阿里地区的多处岩画地点。新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也收录了“芦布湖岩画”条目[7](P366)。
2004-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联合西藏阿里地区文物部门,对阿里地区改则县康巴热久岩画、札达县卡孜岩画、革吉县路布堆岩画、革吉县阿果岩画、日土县洛布措环湖岩画等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整理工作。(图1)
一、改则县康巴热久岩画
改则县康巴热久岩画,又称热加索康岩画,位于改则县先遣乡那日松巴村西南部山坡上,地表大部覆盖低矮牧草,局部可见低矮灌木,海拔4722米,北纬32°51'12.6″,东经083°05'22.8″。岩画均雕凿于地表散布的褐色或黑色页岩上,有画岩石共计13块,编号为2004XAGKY1~2004XAGKY13,包括单体图像共计47个。
康巴热久岩画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图像清晰可辨。岩面大小不一,岩面形状以长方形、不规则四边形、三角形为主。13组岩画均使用敲凿法制成。岩画题材主要以动物、人物为主,还有雍仲符号、新月、莲花、树、太阳等一些特殊的图像。动物题材以牦牛居多,夹杂有少量的狗、马。除却5个不可辨认的单体图像外,康巴热久岩画动物图像共计17个,人物图像共计7个,几何图像共计7个,其他图像共计11个。
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04XAGKY2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高35厘米,横宽29厘米,有画区域高14厘米。3个图像,位于岩面上部,编号为2004XAGKY2∶1~3,线条呈黄褐色,疏点敲凿,凿痕较浅,边缘不规整。(图2)
1上部残,残存下部左右排列的三道微弧短线;2为一动物,可能为山羊,大角较长,外撇弯曲,低头翘短尾作行走状;3似为一侧身站立的人物,右臂屈举至头顶,左臂叉腰,双腿分开较宽,身体较短较宽。
2004XAGKY5岩画位于岩石顶部。岩面呈长方形斜面,纵宽34厘米,横长180厘米。4个图像集中于岩面中部和右侧,编号为2004XAGKY5∶1~4,线条呈黄褐色。(图3)
1为一动物,站立状,颈部抬起,头微低下,双耳前伸翘起,尾巴僵直后伸;2为一马,侧身向右作行走状,头低下,前部前腿的下端与3背部轮廓线相交叉,后部前腿与后腿之间以一道疏点凿痕相连,局部与3背部相接。背部前端可见一片不规则凿痕,可能为驮物;3为一牦牛,体态较大,侧身向右作行走状,背前部凸起,双角弯曲较大,只表现一条后腿和一条下垂的长尾,后腿下端有圆形凿痕,似蹄;4为一骑者形象,动物头部残,性质不明确,亦侧身向右作行走状,四腿下端均有较小的圆形凿痕,似蹄,尾部向后伸且微上扬。背部骑者轮廓简约,头顶较尖,身体略呈纵长方形,一臂弯曲,一臂伸直,作回身射猎状。
2004XAGKY6岩画位于岩石正面,上下长100厘米,左右宽52厘米。岩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斜面,3个图像均位于岩面上部,编号为2004XAGKY6∶1~3,均呈深褐色,密点敲凿,凿痕较深,边缘较规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有较明显的弯曲起伏,从位置、颜色、制作方法、表现方式等来看,应为一幅画面。(图4)
1为一略呈7字形的图案,两端略有卷曲;2为一狗,侧身向右站立,作低头觅物状,颈部较长,长尾上翘内卷成圈,双耳间距较大,竖起;3为一动物,头部轮廓不明确,可能亦为狗,侧身向右站立,抬头前望,颈部较长,长尾后伸微翘。
2004XAGK Y7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略呈三角形,高53厘米,底边长115厘米。仅1个图像,位于岩面上角部,编号为2004XAGKY7∶1。红褐色,密点敲凿,凿痕较深,动物线条较柔和,局部未闭合,人物线条粗细略有差异。(图5)
画面为一人骑马的形象,马侧身作行走状,背部下凹明显,腹部微下弧,长尾微翘后下垂,长颈,颈部可见鬃毛,以略显散乱的凿痕表现,小头微低,双小耳竖起。人物骑于马背上,轮廓不是十分明确,身体为侧身单线式,脚部垂于马腹下,头部较小,头顶三道小刻痕可能为装饰或头发,双臂似内屈叉腰。
2004XAGKY8岩面呈不规则长条状四边形,纵宽60厘米,横长110厘米。岩画位于岩石顶部前端,1个图像,位于岩面左侧,编号为2004XAGKY 8∶1。1为一牦牛,深褐色,密点敲凿,凿痕较深,边缘较规整,剪影式。侧身低头站立觅物状,大角弯曲,背前部凸起较高、后部下凹明显,长尾上翘前卷,腹部下垂明显,腹下可见若干纵向微弧凿痕的披毛,写实生动。(图6)
2004XAGKY9岩画雕凿于地表散布的褐色或黑色页岩上。仅1个图像,编号为2004XAGKY9∶1。画面位于岩石顶部,红褐色,密点敲凿,凿痕较深,边缘局部可见散乱凿点。图案高19厘米,由两个圈形图案与一个窄长拱形图案构成,似为男性生殖器。(图7)
二、札达县卡孜岩画
札达县卡孜岩画点位于札达县托林镇卡孜村,海拔4183米,北纬31°26'53.2″,东经079°26'04.7″。共3组画面,编号为2004XAZKY1~2004XAZKY3。单体图像共计10个。岩面均已经风化成灰黑色,不平整,裂缝较多,但较光滑。岩画保存状况较好,图像基本可辨。制作方法以敲凿法为主。动物图像共计4个,人物图像1个,还有少量的太阳、雍仲符号等。
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04XAZKY1岩面仅有1个图像,编号为2004XAZKY1∶1。画 面灰白色,敲凿法,凿点较稀疏,高29厘米。为一立姿禽类,可能为天鹅或者鸭,表现眼睛、喙部、宽掌、背部、尾部等,写实生动。其右上侧有不规则的疏点。(图8)
2004XAZKY3岩面有6个图像,编号为2004XAZKY3∶1~6。1为藏文,灰黄色,减地阴线刻,凿痕较深,边缘规整。字体线条僵硬呆板,具有古藏文字体的风格。2为虎,灰黄色,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虎头向右做奔跑状,长尾后扬前飘,动态感极强,身体前部内填充凿点连成的斜线。3为塔,灰黄色,敲凿,凿点小而稀疏,凿痕较浅。4为太阳、6为虎,灰黄色,敲凿,凿点较稀疏,凿痕较深,剪影式,虎头向右做奔跑状,长尾后扬前飘,动态感极强。5为牦牛,灰黄褐色,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牦牛头向右昂起,凹背垂腹,腿部轮廓不明显。(图9)
三、革吉县路布堆岩画
革吉县路布堆岩画位于革吉县革吉镇公前村二组界内公曲河西岸一座小山的巉岩下,海拔4771米,北纬30°57'27.2″,东经081°27'18.9″。公曲河在此由南向北流,岩画点以南2公里的河谷地带有大片湿地,是良好的冬季牧场。目前共获得岩画11组,编号为2004XAGJLY1~2004XAGJLY11。共计单体图像107个。
路布堆岩画内容丰富,个体数量较多。岩面大小不一。岩面形状以不规则四边形、五边形为主。均使用敲凿法制成。岩画题材主要以动物、人物为主,还有少量线条图案、雍仲符号。动物图像共计75个,以牦牛居多,还有少量的马、羊、鹿、狗等。人物图像共计21个,以人骑动物居多。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04XAGJLY2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略呈不规则五边形,纵高80厘米,横宽47厘米。仅有1个图像,编号为2004XAGJLY2∶1。图像位于岩面上部左侧,黄褐色,表面局部被灰白色凿痕所叠压,应为晚期加凿所致。敲凿而成,凿点较密,凿痕较浅,轮廓不规整。剪影式,身体部分较细,凹凸不是很明显。马颈部较长,颈部扬起,头微抬,双耳竖起,双腿微弯,动态感较明显,长尾下垂;人侧身伸臂,整体略呈“十”字形,头部及颈部轮廓不明显。(图10)
2004XAGJLY4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略呈不规则四边形,纵高98厘米,横宽70厘米,左下侧有较大裂隙。图像集中在岩面中部偏左处,共5个图像,编号为2004XAGJLY4∶1~5,黄褐色,敲凿而成,凿点较密,凿痕较浅,边缘不规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略有弯曲。1、3~5为动物图像,轮廓不明确,5表面被后期浅色凿痕所叠压。2为放射线图案。(图11)
2004XAGJLY5岩画位于岩石上面。图像占据整个岩面,中上部左侧大部分被晚近所刻的大小两组灰白色六字真言打破。岩面呈不规则四边形,纵高156厘米,横宽193厘米。个体图像分布凌乱,大小不一,可辨者约64个,以动物为主,此外还有人射箭、人骑马和图案等,编号为2004XAGJLY5∶1~64。1、8、12、20、26~27、31、37~39、53、63为人骑马,2~4、6~7、9~11、13~19、22、28~30、33、35~36、40~42、49、58~60为牦牛,5、61为马,21、24为对射人物,23、25、64为曲线图案,34、48、56~57为苯教雍仲符号,43、44、50~52、54~55为性质不确定动物,45~46、62为山羊,47、32为鹿。敲凿而成,凿点较密,凿痕整体较浅,表面似有磨平迹象。(图12)
1~5位于岩面左上部边缘,面向右侧,灰白色,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弯曲明显,整体较流畅,动态感很强,或昂首或低头,或行走或奔跑。牦牛双角弯曲,但尖端未闭合,人物轮廓简约,未表现细部;6~8位于岩面左上部,面向右侧,灰黄褐色,剪影式,身体较粗,曲线明显,动态感较明显,或低头或抬头,或行走或奔跑。牦牛双角弯曲,尖端闭合,背部起伏明显;9~42、63~64位于岩面中部,大多数个体面向右侧、右上方或右下方,褐色,剪影式,部分动物身体较细较直,动态感不是十分明显。牦牛多作低头觅食状,双角弯曲,尖端间距较大或较小,但均未闭合。对射的人物身体轮廓较明显,曲臂执弓,身体微前伸,腿部微弯或蹬直,从轮廓来看,似着衣。弓箭呈弧形或半月形,整体雕凿;43~44位于岩面右上部,面向右侧,线条粗细基本一致,较细较平直,均为静态,低头作觅物状;45位于岩面右侧上部,褐色,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弯曲明显,动态感强,作飞奔状,腿部及尾部伸展,显得很有力度,双角较小,相对外撇,弧度明显;46~47位于岩面右侧上部,褐色,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弯曲明显,整体较柔和流畅,动态感不明显。山羊角亦相对外撇,弧度明显,鹿角较大,微外撇分叉;48~57位于岩面中部偏下处,褐色,线条基本一致,略显僵硬,凿痕很浅,凿点相对较稀,轮廓大多不清楚;58~60位于岩面中下部,面向右或右下方,黄褐色,剪影式,但表现不准确,或凹腹弧背或身体较平直,尾巴粗长,比例不合适。双角相对,外弧较甚,尖端几近相连;61位于岩面下部左侧,头向右,黄褐色,线条粗细一致,弯曲较自然;62位于岩面左侧边缘偏上处,灰白色,头向左,剪影式,身体轮廓较平直,单角较大,向后斜伸,弧度不明显,短尾后翘,站立状。
2004XAGJLY7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呈不规则五边形,纵高139厘米,横宽90厘米。共6个图像,编号为2004XAGJLY7∶1~6。1、3、5~6为牦牛,2、4为人骑马。(图13)
1~2、4位 于 岩面中部左侧,上下斜排,体态较小,红褐色,密点敲凿,凿痕较浅,表面似有磨痕,边缘不是很整齐,剪影式,马身体较扁平,人物似执弓搭箭;3位于岩面中部,体态稍大,黄褐色,密点敲凿,表面似有磨痕,剪影式,背部微凸,腹部较平,尾巴上翘;5~6位于岩面下部,体态最大,黄褐色,疏点敲凿,轮廓式,头部局部轮廓线未闭合,短尾上翘。
2004XAGJLY8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呈不规则多边形,纵高47厘米,横宽72厘米。可辨个体图像2个,位于岩面右下部,编号为2004XAGJLY8∶1、2。画面灰黄色,敲凿,凿点较稀疏,凿痕较浅,表面似有磨痕,剪影式,轮廓线不是十分明确。1为牦牛,头左尾右,侧身站立;2为动物,性质不确定。(图14)
2004XAGJLY9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窄长,呈不规则形,纵高57厘米,横宽127厘米。可辨个体图像4个,编号为2004XAGJLY9∶1~4。1~3为牦牛,4为性质不确定动物。3位于岩面中上部,黄褐色,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剪影式,体态较小;1~2、4位于岩面左侧,灰黄色,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表面似有磨痕,剪影式,轮廓线不明确。体态稍大。(图15)
四、革吉县阿果岩画
革吉县阿果岩画点位于革吉县雄巴乡乡政府所在地以西2.5公里处,海拔4592米,北纬32°03'14.5″,东经081°53'24.8″。所在山丘为一座高约15米的小石山,山石嶙峋,形成较多破裂的直立石岩面。小山与其北的矮山相连,南面是广阔的雄巴坝子草场,阔谷地带,牧草生长良好,地表砂砾土质。岩画分布在小山东面岩石上。岩石颜色呈铁锈褐色,远看醒目。调查岩画4组,编号为2004XAGAY1~2004XAGAY4,单体图像共计20个。
岩画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均使用敲凿法制成,凿痕较浅。岩画题材包括动物图像13个,还有2个人物图像及少量的线条图案、六字真言等。动物题材以牦牛居多,还有马、羊、狗。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04XAGAY1岩画位于岩石正面。岩面略呈不规则菱形,纵高147厘米,横宽80厘米。图像集中于岩面中下部,5个图像,编号为2004XAGAY1∶1~5,制作方法均为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1、2、4、5均似动物,头向左。3可能为人,似持盾状物。1~3位于岩面上端,黄褐色,剪影式,身体曲线较明显,动态感较强。4~5位于岩面中部偏下处,褐色,剪影式,身体较细或腿较粗,轮廓曲线略显僵硬,动态感不强。(图16)
2004XAGAY4岩画位于岩石侧面。岩面呈不规则五边形,纵高120厘米,横宽78厘米。图像位于岩面中下部,可辨个体图像2个,应为马,头向左,编号为2004XAGAY4∶1、2。均为灰褐色,颜色较深,密点敲凿,凿痕较浅,剪影式。(图17)
五、日土县洛布措环湖遗址岩画
洛布措环湖遗址是日土县热帮乡洛布措、唐阿拉、措嘎三个小湖周边遗址点的总称。遗址位于热帮乡西北约10千米拉牛雄河谷地,遗存主要分布在措嘎的南岸、洛布措北岸的山坡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海 拔4290-4600米,北 纬33° 06'03.9″-33°06'53.9″,东经80°19'05.2″-80°19'40.1″。
洛布措环湖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3年调查按当地藏语地名,将遗址分为四个区:措嘎南岸东侧为“果热区”、措嘎南岸西侧为“聂诺区”、洛布措北岸东侧为“拉格色布区”、北岸中部为“加热恰区”。(图18)
调查登记岩画618组,四个区均有分布,多雕刻在山体露石或山坡上散落的大石上,绝大部分为新发现,对岩画进行摄影、记录,部分岩画拓片记录。
(一)拉格色布区
岩画雕刻在洛布措北岸靠近湖边的山体岩石上,下临湖水,丰水季节不能靠近。2004年调查岩画49组,2013年调查岩画104组,此区岩面保存状况程度不一,伴有剥落层和裂缝、植物破坏现象。岩面大小不一,形状有不规则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最小不足0.1平方米,最大3平方米。
拉格色布区岩画根据分布地点不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Ⅰ区)岩画位于湖滨东北岸,调查岩画72组,编号为2013XARLLⅠY1~72;西部(Ⅱ区)岩画位于东部岩画的西南侧,相距约50米,调查岩画32组,编号为2013XARLLⅡY1~32。岩画其中可辨认的题材内容有:动物图像148个、人物图像47个、其他图像23个。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13XARLLⅠY30岩面纵高78厘米,横宽65厘米。画面整体浅褐色,均为剪影式,密点敲凿,凿痕较深,图像较清楚。画面共包括12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LⅠY1∶1~12。图像1、10为鹿,1号个体鹿腿部蜷曲。2~5、7、9为牦牛,牦牛背部有凹凸起伏。6、12为骑动物人物形象,8为人物,人物或人物与所骑动物的身体轮廓均不符合比例,动态感不强,身体略显平直,较瘦。11为不确定图案。(图19)
2013XARLLⅡY19岩面纵高37厘米,横宽63厘米。均为密点敲凿剪影式图像,凿痕较深。可辨认11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LⅡY19∶1~11。其中1为性质不确定凿痕。2、4、9、11为牦牛,4、11位于岩面右侧,均面向右,自上而下排列,体态较小,红褐色,身体部分略扁平,背部略有凹凸,牦牛双角相对内屈;9位于岩面左侧中部,面向右,体态大,较浅红褐色。身体大,背部凹凸,双腿站立,低头,动态感不强。3为骑马人物形象,3打破5的鹿角部。5~8为鹿,位于岩面左上部,较深红褐色,均面向右,排列整齐,双角枝杈状较大,身体前凹后凸,腿部弯曲,伸颈抬头或低头,动态感较强。10为羊,身体较小,羊角上伸外撇。(图20)
2013XARLLⅡY24岩面呈不规则菱形,边长90~100厘米。可辨认6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LⅡY24∶1~6,其中1、2位于岩面上侧,褐色,点凿法剪影式图像,凿点整体较稀疏,局部较密;1为“日”字形图案,2为塔。3、4位于岩面右下部,均为轮廓式马,图像呈褐色,轮廓线较细,身体曲线明显,腿部抬伸作运动状,动态感强。5位于岩面右下部边缘,因岩面断裂而残损,现存部分应为人物屈膝,褐色,密点敲凿剪影式图像,凿痕较浅。6似鹿,疏点凿轮廓式图像,点稀且浅,轮廓不清。(图21)
2013XARLLⅡY29岩面纵高70厘米,横宽75厘米。仅见一船形图像,褐色,密点凿轮廓式图像,凿痕较深。船体略呈边扁平的倒梯形,插有三组“E”字形帆状物,中间和右侧帆状物上还有圆形、“十”字形的图案。(图22)
2013XARLLⅡY31岩面纵高38厘米,横宽75厘米。仅1个图像,点凿法轮廓式图像,点较密,色较深。图像题材不明,似鱼或塔。(图23)
2013XARLLⅡY32岩面纵高130厘米,横宽170厘米,有17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LⅡY32∶1~17,包括塔、羊和其他动物图像。
1~7为塔,1、2位于岩面左侧,较深黄褐色,密点凿轮廓式,凿痕较深。塔造型简单,塔基不明显,自下而上有四层阶基,顶部有半圆形或近方形装饰。3~7位于岩面下部,黄褐色,密点凿剪影式,凿痕较浅,塔基较为明显,平面均呈长方形;3号图像为一座塔基上面立两座小塔,塔身阶基三至四层,塔顶半圆形或近方形装饰上面还有对称的斜外弧、弯月弧或“S”形弧状装饰。
9~11、13~16为羊。13位于岩面顶部,黄褐色,密点凿轮廓式,凿痕较浅。10、11、14~16位于岩面中上部,黄褐色,磨刻轮廓式,磨痕较浅,轮廓线较细较直,造型较为呆板。
8位于岩面中下部,动物种类不辨,黄褐色,密点凿轮廓式,凿痕较深,身体曲线明显,身体内有横“S”形纹样,体态较大。12紧贴11,17在14右侧,动物种类不辨,褐色,密点凿剪影式,凿痕较浅,局部边缘不清。(图24)
(二)加热恰区
岩画雕刻在洛布措湖北岸中部的乡级公路旁凸出的山岩上。2004年调查岩画18组,2013年调查岩画47组,编号为2013XARLJY1~47。岩面大多都有裂缝,少数有剥落层,岩面大小不一,形状有四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最小的0.2平方米,最大的约2平方米。岩画可辨认的图像有:动物图像81个、人物图像6个、其他图像55个。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13XARLJY8岩面纵高56厘米,横宽104厘米。有图像3个,编号为2013XARLJY8∶1~3,均为点凿法剪影式,凿点深且密。1为牦牛,位于岩面左侧,身体略弯曲、尾巴上翘。2为不明动物,位于岩面右下部,体量较小,身体较直,背部有凸起,尾巴巨大。3为人工敲凿痕迹,内容不明。(图25)
2013XARLJY25岩面纵高60厘米,横宽144厘米。有图像10个,编号为2013XARLJY25∶1~10,包括牦牛、人骑动物等图像。1-7由左上角排列至右下,均为牦牛,点凿法剪影式,1、2凿痕较浅,牦牛背部凸起,身体曲线明显;3、4凿痕稍深,背部隆起,造型生动;5、6图像位于岩面中部,较小。8位于岩面右侧,为轮廓式人骑动物图像。9、10为动物图像,内容不明。(图26)
2013XARLJY46岩面纵高59厘米,横宽143厘米。有图像3个,编号为2013XARLJY46∶1~3,均为点凿法剪影式图像。1位于画面左侧,为正面立姿人物,凿点较密,呈黄褐色。2为牦牛,位于岩面中部,身体粗壮,凿点密集。3为动物,位于2的下方,似狗或狼,凿点密集,黄褐色泛黑。(图27)
(三)果热区
岩画雕刻在措嘎南岸的山体外露岩石上,2004年调查岩画22组,2013年调查163组,自东向西可分为四区:Ⅰ区岩画40组,编号为2013XARLGⅠY1~40;Ⅱ区岩画66组,编号为2013XARLGⅡY1~66;Ⅲ区岩画40组,编号为2013XARLGⅢY1~40;Ⅳ区岩画17组,编号为2013XALRGⅣY1~17。岩面总体保存状况较好,部分岩画所在岩石被移动或打碎。岩面大多平整,少数有剥落层和裂缝,岩面大小不一,最小的约0.1平方米,最大的近3平方米。
其中可辨认的图像共计有:动物图像240个、人物图像44个、其他图像77个。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13XARLGⅠY11岩面纵高90厘米,横宽180厘米。仅1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GⅠY11∶1。似人面像,头戴冠,高47厘米,横宽36厘米,轮廓式图像,敲凿法制成,凿点较密。(图28)
2013XARLGⅠY14岩 面纵高66厘米,横宽166厘米。岩面有2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GⅠY14∶1~2。左上角是一个人物,左手举物;右下角为一鸟,均为轮廓式图像。(图29)
2013XARLGⅠY16岩面纵高54厘米,横宽100厘米。仅1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GⅠY16∶1。图像似孔雀,横宽17厘米,纵高23厘米。轮廓式图像,敲凿法制成,点较密,颜色较浅。(图30)
2013XARLGⅠY17岩面纵高230厘米,横宽110厘米。可辨认图像9个,编号为2013XARLGⅠY17∶1~9。有动物、人物、塔状图案等三类,主体图像横宽75厘米,纵高185厘米。1为不明动物,轮廓式,凿点疏密不一,局部填充点;2、4、5为人骑动物,轮廓式,密凿,色浅。3为牦牛,腹部横贯一条直线,轮廓式,体内局部填充。6为牦牛,身体较平直,剪影式。7为牦牛,身体局部凿点填充。8似牦牛,轮廓不清,凿点稀疏。9似塔,敲凿,痕浅。(图31)
2013XARLGⅡY9岩面纵高105厘米,横宽61厘米。可辨认图像7个,编号为2013XARLGⅡY9∶1~7。主体图像高98厘米,宽62厘米。1~4为鹿,位于岩面中上部,均头朝向右侧,鹿角包括两种样式,一种呈“S”形螺旋上升样式,一种为外撇枝杈状,体内均有横“S”形纹样,轮廓式,敲凿,凿点较密,凿痕较浅。5号似马,位于岩面下部,面左。6、7为凿痕,性质不明确。(图32)
2013XARLGⅡY13岩面转角,正面纵高131厘米,横宽42厘米;侧面纵高42厘米,横宽31厘米。可辨图像14个,编号为2013XARLGⅡY13∶1~14。1为“米”字形图案,2为雍仲图案,3为月亮,4、5为塔,6为飞鸟,7、9、11为人物,8为树,10为鹿,12为不确定动物,13为牦牛,14似狗。画面布局较紧,部分个体之间间距很小,整体凌乱。9号人物位置居中,体态大,执弓射箭,头部似带鸟羽冠,下身着裙。(图33)
2013XARLGⅡY42岩面纵高328厘米,横宽120厘米。可辨认图像5个,编号 为2013XARLGⅡY42∶1~5。1似动物逐鹿,剪影式。2、3似动物,种类不明。4为塔,轮廓式,被5打破。5为塔,保存好,打破早期塔,塔刹凿点浅而杂乱,似后加。(图34)
2013XARLGⅢY11岩面尺寸纵长22厘米,横宽37厘米。有2个图像,编 号 为2013XARLGⅢY11∶1~2。均为鹿图像,螺旋式分杈角,体内有“S”纹,表现关节与蹄部。轮廓式,密点敲凿,凿痕较浅。(图35)
2013XARLGⅢY18岩面纵高68厘米,横宽80厘米,可辨图像1个,编号 为2013XARLGⅢY18∶1。为牦牛,双角内屈相连,腹下垂纵向短毛。轮廓式,腿间轮廓线未闭合,密点敲凿,凿痕较深,呈褐色。(图36)
2013XARLGⅢY30岩面纵高45厘米,横宽49厘米。有2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GⅢY30∶1~2。1为月,2为日,用放射状短线表现日光。(图37)
2013XARLGⅢY33岩面纵高26厘米,横宽100厘米。可辨3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GⅢY33∶1~3。1为十字图像,密点敲凿,凿痕较深。2、3为爬行动物,四足,尾巴较长,似蜥蜴,剪影式,敲凿,凿点密而浅。(图38)
2013XARLGⅣY10岩面纵高98厘米,横宽56厘米。可辨2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ⅣY10∶1~2。1为牦牛,头颈、尾部密点凿成剪影式,躯体肢体细凿成轮廓式。2为蛇形动物,轮廓式,粗点凿。(图39)
(四)聂诺区
措嘎南岸的山前开阔冲积扇的石块上,2013年调查新发现岩画304组,编号为2013XARLNY1~304。岩画雕刻在山坡散落的石块上,集中分布于三道黑石矮梁。岩画所在岩面总体较为平整,但也存在裂缝、片状剥落、岩面粗糙崩裂的情况。石块大小、形状不一,但总体较小,形状有窄长条状、近梯形、四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等,最小的不及0.1平方米,最大的不及2平方米。岩画其中可辨认的内容有:动物图像408个、人物图像80个、其他图像64个。现选取代表性岩画进行介绍。
2013XARLNY12岩面纵高90厘米,横 宽26厘米。岩面上有1个图像,编号 为2013XARLNY12∶1。粗点密凿成粗线,构成细描轮廓,形状像卷云纹,但具体内容不明。(图40)
2013XARLNY21岩面纵高16厘米,横宽14.5厘米。岩面上仅有一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NY2 1∶1。推测是X形人体,细点密凿不完全填充,呈剪影式,可能是未完成。(图41)
2013XARLNY70画面共可分辨出4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NY70∶1~4。右上角1为人骑动物像,人与动物均为密点凿刻的轮廓式,刻画线条简易明了。2为一狗,身体由一条直线构成,头部为密点凿刻的轮廓式。3为一轮廓式狗。4图像不明,为密点凿刻。(图42)
2013XARLNY91岩面纵高43厘米,横宽82厘米。共有3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NY91∶1~3。1为牦牛,位于左上角,尾巴粗大上翘,身体有凹凸感,敲凿法制成,凿点深且密集,为剪影式,肚子下部有一粗线条刻痕。2为牛,位于右下角,双角巨大,尾巴细长且下垂,敲凿法,剪影式。3为人工敲凿痕迹,位于牦牛2的鼻端,可能刻画的是一根绳子,推测与2构成一只拴有绳的牛。(图43)
2013XARLNY130岩面纵高67厘米,横宽44厘米。共有2个图像,编号为2013 XARLNY130∶1~2。画 面 纵高18厘米,横宽13厘米。1为鹿,密凿剪影式图像,鹿角呈枝杈状,臀部微微翘起。2为圈形图案,凿点较疏。(图44)
2013XARLNY146岩面纵高51厘米,横宽90厘米。可供辨认的图像共有3个,其余为不成形的凿痕,编号为2013 XARLNY146∶1~3。1为轮廓式牦牛,背部隆起,身体有凹凸感,四肢较短小,身体各部位不协调。画面纵高25厘米,横宽39厘米。2为三人图像,密凿剪影式,痕较深,深褐色,与牦牛腿有打破关系,三人相牵。画面纵高12厘米,横宽10厘米。3为人执牛角图像,均为剪影式,但人物轮廓不是很清楚。(图45)
2013XARLNY169岩面纵高(左侧)27厘米、(右侧)82厘米,横宽43厘米。可供辨认的图像有4个,编号为2013XARLNY169∶1~4。1为剪影式动物,不完整,种类也不明确,呈浅黄褐色。2、3为面具或法器图案,轮廓式。4为轮廓式动物,似狗,呈黄褐色。(图46)
2013XARLNY176岩面纵高49厘米,横宽24厘米。可供辨认的图像有6个,编号为2013XARLNY176∶1~6。1为轮廓式牦牛,身体有凹凸感,面朝左。2为剪影式站姿人物。3为剪影式动物,难以辨认。4为轮廓式牦牛,身体偏平直。5为车轮图案,用细线条表现车轴。6为剪影式牦牛,双角较大,身体有凹凸感,背部隆起,形象生动。(图47)
2013XARLNY207岩面纵高30厘米,横宽11厘米。有2个图像,编号为2013 XARLNY207∶1~2。1为剪影式持盾站姿人物,深褐色,盾牌稍残。2似为剪影式鹰,深褐色,凿点较密。(图48)
2013XARLNY278岩面纵高32厘米,横宽52厘米。共有4个图像,编号为2013XARLNY278∶1~4。均为密点敲凿、轮廓式几何图案。1图似“目”字。2图似为两个“目”字。3、4似“目”字。(图49)
结语
(一)制作方法
阿里地区岩画制作方法主要有敲凿、线刻、磨/磨刻三种。
敲凿指的是用工具在岩石表面敲凿出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的凿点。根据凿点的疏密程度可以分为密点和疏点两种,以密点为主。在同一个图像中,凿点分布也有均匀及不均匀之分。线刻则是用接触面较小的尖状工具在岩石表面进行刻画以形成图像,线条较细。磨/磨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磨刻,即使用较坚硬的工具在岩面反复磨刻,形成较粗较深的图像。另一类是磨,一般是在岩画敲凿结束后,已形成完整图像,而后用石质或其他材质的工具在岩画图像表面来回摩擦使图像表面变得光滑。
(二)表现形式
阿里地区岩画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剪影式、轮廓式两种。
剪影式是指图像内部填充凿点,形成“平涂”式的图像。根据表现手法不同,又可以分为“粗线条”和“写实”两类。“粗线条”是用点凿法形成较粗的单线条,表现动物和人物身体各部以及部分图案、雍仲符号、文字等。一般来说,动物和人物各部分比例不适,夸大身体长度、颈部缩短等,线条较僵硬。“写实”是用点凿法形成面,构成动物和人物等。一般来说,图像较接近实际比例,较为生动。一般先以凿点勾画轮廓,再以凿点填充;少数先以磨刻法勾画轮廓,后凿点填充。
轮廓式用点凿或线凿法勾画出图像,形成“白描”式的图像。按照构成动物或人物身体的线条是否完全封闭,又可以分为“线条封闭”和“线条不封闭”两类。“线条封闭”是指构成图像(一般是动物或人)身体躯干部分的线条是闭合的。一般来说,图像的造型比较生动、复杂,有的身体内部装饰凿点或S纹。“线条不封闭”是指构成图像身体躯干部分的线条是不闭合的,腹部、臀部、胸部线条与动物四肢相连,双腿之间无躯干线条,导致躯干线条不闭合。一般来说图像的造型比较简单。
(三)图像题材
阿里地区岩画图像以动物题材居多,其次为人物,另有塔、古藏文、几何图案、卍字纹、房子等,大致可划分为动物题材、人物题材、其他题材、凿痕和内容不明等五类。
岩画中动物题材占绝大多数。如洛布措环湖遗址四个区共计有514组岩画中有动物图像,可确认的动物个体为855个。包括牦牛、羊、马、鹿、狗(狼)、飞鸟、孔雀、骆驼、蛇和其他爬行动物等。其中,拉格色布区104组岩画中有148个动物岩画。其中牦牛43个、羊18个、鹿17个、马6个、狗(狼)5个、鸟3个、无法判断动物类别的56个;加热恰区47组岩画中有59个动物岩画。其中牦牛28个、羊3个、鹿4个、无法判断动物类别的24个;果热区163组岩画中有240个动物岩画。其中牦牛74个、羊11个、鹿29个、马8个、狗(狼)17个、骆驼4个、蛇和其他爬行动物各2个、孔雀和鸭各1个、无法判断动物类别的81个;聂诺区304组岩画中有408个动物岩画。其中牦牛153个、羊42个、鹿23个、马14个、狗(狼)22个、骆驼9个、无法判断动物类别的139个。
部分岩画为人物和人面题材。如洛布措环湖遗址四个区有152组岩画中有人物类图像,可确认的人物图像共267个,4个不完整。图像有单独的人物、人与动物两种类型。单独的人物图像包括人面像、舞蹈人物等;人与动物图像主要是人骑动物,还有少量的人牵动物图像。
其他岩画题材包括几何图案、特殊图案、塔和藏文题材。几何图案有梯形、圈形、“田”字形、“日”字形等;特殊图案有帐篷、卍字符、太阳月亮、弓箭等图案;藏文题材包括藏文及六字真言。另外,石面上还有一些明显凿痕,无规律,一些图像尚未能辨识归类。
(四)岩画时代
上述岩画地点内,均存在岩画叠压打破的图像,岩画个体间的叠压打破、岩画被其他遗迹打破可为判断岩画的相对年代提供辅助。同时与其他地区类似图像题材进行横向比较。
在洛布措环湖遗址调查中,聂诺区NY53号岩画所在石面被利用为石框遗迹NYK1的北侧边框,岩画中的点凿剪映式动物身体被打破残缺不全。NYK1坑内埋藏有动物骨骼,样品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BETA实验室等实验室的碳十四测年检测,时代为公元前1000年前后[8](P67-83)。因此可以推测,NY53号岩画的雕刻时代应该早于石框遗迹NYK1的修筑时代。
革吉县路布堆岩画2004XAGJLY5-24对射人物使用的弓弧度弯曲较明显,根据对弓的专门研究[9](P190-230)、狩猎岩画的专门研究[10](P128-129),此类弯弓狩猎岩画的年代上限大致在商代,即公元前2千纪。有学者认为札达县卡孜岩画2004XAZKY3-2的斑纹虎图像具有“斯基泰西伯利亚动物纹”特征,可能是受欧亚草原艺术影响,年代上限大致在公元前1千纪左右[11]。佛塔或宗教图案和符号的出现应是佛教大规模传入西藏之后的遗存。
考古调查领队:张建林
参加调查人员:席琳 何伟 于春 郝明 郭萌吴山 卓嘎
绘图:于春 郝明 胡春勃 金鹏
摄影:张建林 何伟 席琳
室内整理:席琳 于春 胡春勃 李怡莹 雷倩茹 高新珠
执笔:张建林 雷倩茹 高新珠 席琳 于春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索朗旺堆主编,李永宪等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索朗旺堆主编,李永宪等编写.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3]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John Vincent Bellezza,ANTIQUITIES OF NORTHERN TIBET:Pre-Buddhi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n the High Plateau(Findings of Changthang Circuit Expedition,1999),Adroit Publishers,Delhi,2001.P211~224为 文 字,P345~273为照片10.52~10.108,P403为遗迹分布图;John Vincent Bellezza,Antiquities of Upper Tibet:An Inventory of Pre-Buddhist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High Plateau(Findings of Upper Tibet Circumnavigation Expedition,2000),Adroit Publishers,Delhi,2002.P140~145为文字,P235~251为照片1f~17f、1g~16g,P283为遗迹分布图。
[5]John Vincent Bellezza,ANTIQUITIES OF NORTHERN TIBET:Pre-Buddhi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n the High Plateau(Findings of Changthang Circuit Expedition,1999),Adroit Publishers,Delhi,2001.P211~224为 文 字,P345~273为照片10.52~10.108,P403为遗迹分布图。
[6]John Vincent Bellezza,Antiquities of Upper Tibet:An Inventory of Pre-Buddhist Archaeological Sites on the High Plateau(Findings of Upper Tibet Circumnavigation Expedition,2000),Adroit Publishers,Delhi,2002.P140~145为 文 字,P235~251为照片1f~17f、1g~16g,P283为遗迹分布图。
[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Z].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西藏日土县洛布措环湖遗址石构遗迹考古调查报告[A].西部考古(第21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9]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王晓坤,张文静.阴山岩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吕红亮.西喜马拉雅岩画欧亚草原因素再检讨[J].考古,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