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扶贫报道中践行“新闻四力”
——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例
2022-11-25陈仕
陈 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 110000)
当今社会是新闻工作不断创新求变的全媒体、融媒体时代。技术演进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闻工作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脚、眼、脑、笔精炼简明地概括了当下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养,这四种素养既是互相区分的局部,又是联系统一的整体,更是新闻工作当中衡量新闻记者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深入基层、探索本质、积极思考、创新传播又正是践行新闻工作“四力”的手段和途径。
一、增“脚力”:实事求是,不做“客里空”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在办报实践中,两位革命导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能根据想象来描述事实”,这便是实事求是的渊薮。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反“客里空”的新闻讨论中,不断强调实事求是、深入基层的原则。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即“三贴近”的原则,这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遵循的守则之一。
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脚力”就是对实事求是、“三贴近”要求的凝练表达和创新发展。实事求是,就是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调查研究,始终走在事实路上;“三贴近”要求,就是新闻工作者要融入基层民情,始终站在群众一边。“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采写路上,笔下才会有时代;在基层观察,笔下才会有群众;在现场调研,笔下才会有感动。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公众新闻、众包新闻、众筹新闻等新闻创作形式层出不穷,用户在新闻制作和分发新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脚力”不仅在现实中敢于走基层、去现场、查事实,更要深入网络环境中,在门户、社交、直播平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舆情民意。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对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新闻重事实的原则不容改变。某些新闻媒体在新闻时效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压力下抢新闻,未对新闻来源进行详尽的事实核查而匆匆发布,产生了许多虚假新闻,实际上就是疏忽了“脚力”。作品有芬芳需得脚板有泥土,《今日女报》的记者谭里和在十年间走遍了三湘大地百余个市(区、县),撰写的文字报道累计达300余万字,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编注重扎根于湖湘大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创作精准扶贫主题的新闻报道,推出了一批“独特湘味”、关注基层、反映精准扶贫的新闻产品。例如湖南日报的《探索望城宅基地资源跨村配置》、湖南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咱们乡亲好样的》,都是立足于报道农村基层扶贫的好作品。
二、练“眼力”: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判断
(一)于细节中捕捉报道的灵魂
“眼力”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洞察纤毫、析理入微,然后选取独特的题材和视角,制作好、妙、准的新闻作品,最后产生深、广、强的积极效果。在朝鲜战争中美双方停战谈判期间,西方记者抓住了一个细节: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判代表手握一支派克钢笔。这个镜头细节刊载在西方的大小报纸上,标题为“中国共产党同样崇拜美国的物质文明”。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冲突的背景下,这则新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支派克钢笔可能是志愿军缴获的战利品,但这位西方记者眼有观察、胸有大局,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其“眼力”不可谓不毒辣。
(二)在辩证中洞察扶贫的人生百态
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后,新闻中的扶贫报道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湖南电视台的刘安戈与报道团队的同事将十八洞村选为报道地点,打算在此着手进行精准扶贫的调查报道,他们首先并不着急于从显而易见的项目上入手,而是通过十八洞村的现实情况,侧面反映扶贫的艰巨性,开篇呈现十八洞村村民对扶贫工作“等、靠、要”的心态,等着政府资金直接下发分钱的尴尬现实。十八洞村面临着缺人才、缺市场、缺技术等多项难题都成为了新闻报道团队着力刻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镜头和场景将基层扶贫工作的困难实在地展现给受众,并在五年时间里完整呈现了扶贫工作队克服困难、凝聚人心、解决资金难题的扶贫经历。
在进行新闻采编时,不能以西方新闻价值观挖掘新闻。新闻工作者作为站在船头上的“瞭望哨”,面对复杂多变的扶贫状况,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锤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吸收西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技巧,还要不断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力;既能在纷繁芜杂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又能对事件进行充分的研判,挖掘出背后的宣传价值,将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和倾向性统一起来,达到正面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活“脑力”:追求社会效益,讲究传播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翻开新篇章,社会效益是文化产品的评价准则。而“脑力”就是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既要高举旗帜,将政治方向、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又要转变思维、审时度势、敢于创新新闻传播。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同时,考量我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全球发展贡献者的世情、国情,新闻工作者要活用“脑力”,从媒介融合上掌握新闻新知识、从网络舆情中熟悉传播新领域、从国际格局下开拓舆论新视野。
2021年初抗疫期间,全国多地都曾出现“丢下一万元就跑”的报道,宁波、东莞、昆明等地纷纷出现某某男子、女子丢下一万元就跑的事迹。这样的报道看似是将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的正面报道,实际上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群众会不禁怀疑这些新闻的真实性,国外某些团体会把这些新闻视为“政绩新闻”。
此类新闻的产生就是新闻记者没有活用“脑力”,把新闻做成了宣传的产物。而湖南卫视报道团队与十八洞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的方式做扶贫报道。这才是站在沟通城乡、精准扶贫的格局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特色的好新闻。
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所以,我国的新闻工作要求之一就是要用马克思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影响人、引导人。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合适的方法去影响人、引导人,就在于新闻工作者活用“脑力”吸引读者,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上再更新、从技术手段上再提升、从融合方式上再探索。
四、强“笔力”: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和及时表达
过去的“笔力”是“铅与火”的呈现,如今的“笔力”是“光与电”的策展。新闻工作者“笔力”呈现的新场域是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全新的新闻传播平台当中,新闻的表达形式十分重要,新闻工作者必须在信息、话题、切入角度中下足功夫,还必须利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传播特性创作出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作品。湖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精准扶贫报道的新闻团队并不囿于十八洞村一个点上,而是将扶贫报道的范围拓宽到周边村落乃至整个湖南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并不断地开创新的报道方式。湖南卫视每年都会派出一支由数十位新闻工作者组成的报道团队,并选择一个贫困山村进行为期大约5日的直播节目,通过整合先进的技术资源,例如VR实景、云资源AWS、流媒体传播和移动直播,打造联合立体融合的新闻传播体系。这些手段无不展示了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呈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笔力”。
湖南卫视的报道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湖南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与快乐购、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联动推广湖南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使得湖南十余个县的特色农产品售卖一空,节目累计销售湖南农产品销售额达1亿元。刘安戈的新闻团队认为,精准扶贫即为针对每一个贫困户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贫困山区老百姓进行扶贫,不但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借助新兴的媒介手段帮助贫困户走上产业致富。
用真情感染人,用活事例说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这是我国新闻事业不变的法则。面对官僚腐败、黑恶势力,笔下要勇于揭露,维护群众利益;面对人民内部矛盾,笔下要善于批评,秉持团结、批评、再团结的原则;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笔下要全时发布信息、及时阐明主流思想。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传播者,“笔力”创新需要做到“内容、形式、话语”的结构性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新闻作品。
结语
做好新闻工作,不断提升“四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际工作、特别是基层扶贫报道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强化“四力”,即“脚力”的奋勉前行、“眼力”的洞察精微、“脑力”的深思审慎、“笔力”的创新表达,能够整体地提升新闻工作队伍中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的本领,能够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更加包容的国际氛围,为服务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全局和贯彻精准扶贫的政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