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不同年龄层养老态度的调查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
2022-11-25范钰霄金宇澜
仇 薇,范钰霄,金宇澜,朱 禧,李 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1222)
1 不同年龄层养老态度调查背景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严峻,从而导致老年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基于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以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兴起,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态势向好[1]。西方发达国家较之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早,所以其养老体系相对完善。不同的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照搬国外经验,养老体系的完善程度无法与之对比,所以应根据我国国情针对性地开展机构养老服务[2]。因此,对各年龄层的养老态度现状研究十分有必要。
早在2015 年,南京就已经成为我国第四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现代快报记者曾调查过南京养老机构,由于布局上缺少统一规划,长期以来造成主城区一床难求,而位置偏僻的养老机构空置赋闲情况严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不同区位的养老机构,进一步深入调查南京市养老机构的服务模式,并对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抽样或分层数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同时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养老的看法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开创性的研究方案,结合所采集数据的科学分析结果,将得到更多关于养老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2 对不同年龄层养老态度调查方式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针对南京市18~30 岁(青年,未来预测)、30~60 岁(中年,未来的养老主体) 及60 岁以上(老年,当今被养老主体) 3 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内容涵盖社保覆盖率、家属与老人的沟通、养老需求、养老方式选择、养老责任分配等内容,调查于2020 年9 月至12 月进行,合计收回有效问卷1 381 份。
3 不同年龄层养老态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养老现状统计
经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南京市大多数调查对象家里老人有社保,说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近些年有显著提升。社保是参保老人的一种生活保障,无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医疗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由于本次调研区域主要为城区,所以可见城市社保普及率较高,在此基础上,老年人或有此需求的家庭对于养老机构选择的自由度也随之提高。
当面沟通与打电话仍是当今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式。60 岁以上的老人对登门拜访的要求更为强烈,这与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视频聊天、短信息等新兴技术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主要应用群体多为青中年,18~30 岁的人对于视频聊天的应用率明显高于60 岁以上老人。其中,青年与中年年龄段的人与老人的沟通频率为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与每年一次之间两种情况占比最高,这也间接说明目前南京城区内的家属与老人沟通情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不难发现这是由于南京作为一人口迁入地,其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另外,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见面几次,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3.2 养老需求统计
18~30 岁、30~60 岁、60 岁以上年龄段对养老需求的优先考虑顺序一致,顺序为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感情需求>精神娱乐。60 岁及以上老人自身将精神需求(精神娱乐+感情需求) 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 岁之间的人这一比例在30%以下,说明现在养老主体与预备主体对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同时注重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
3.3 养老方式选择统计
各个年龄段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出一致性,90%以上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同住或独立生活)。其中,独立生活比例略高于与子女同住。这表明未来的养老观念仍以居家养老为主流,但由于青中年社会压力大、工作忙、老人身体问题等,对于养老机构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因此社区化机构养老也显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调查问卷中,有少部分老人为独居状态,其本身行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隐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较大。但同时独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干扰,他们对于养老机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
4 结论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员养老态度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各年龄层对机构养老的认可度在提升。对老人而言,失去自理能力、失去亲人或亲人不具备照顾老人的条件,养老机构都是他们的优质选择。从调研结果来看,集社区服务、医疗保健、家庭照看于一体的养老机构更受欢迎。对于中年、青年段的人而言,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养老保险金不断提升,在他们的生育愿望下降的同时,也促使了他们对于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关注。高品质的养老机构资源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中年、青年普遍愿意为养老承担更多责任。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年龄越小的群众越是认为养老的主要责任人是子女而非社会。一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政府养老的认知不足;二是受到中华民族的道德感和家庭责任意识的影响。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存在多样性,尤其在情感与精神方面。经调研显示,多数老年人不希望养老机构只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这与住院无异。他们多希望养老机构能有兴趣爱好班、子女探望日等关注精神情感方面的活动设置,他们更加渴望与家人的交流。这也是为什么社区养老能够不断壮大、发展的原因,老人希望在现实条件下与子女实现“一碗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