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2022-11-25王恒苍
王恒苍
坤宫半夜一声雷,
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
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
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
守株不动任春回。
——宋·仇远《惊蛰日雷》
诗词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仇远的一首惊蛰诗。诗中写道,半夜里天地间传来一声惊雷,清晨时蛰虫早已醒来,花草开始萌发。春雷阵阵,花儿开放,野阔风高,电明雨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惊蛰奇妙景观。田野辽阔,东风猛烈地吹灭烛火;电闪雷鸣,春雨着急地敲打着窗户。将风雨雷电来袭的瞬间,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突然之间,草与木别有精神;自此之后,寒与暖催发气候变化。惊蛰一过,草木精神,天气由寒转暖,春天越来越多姿多彩,绚烂迷人了。只有石龟和木雁,仍然守株不动,任凭春回大地。
惊蛰物候
今年3 月5 日进入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周易豫卦曰:“雷出地奋。”意思是说当春天的第一生惊雷响彻长空,意味着大地阳气奋发,万物即将复苏,欣欣向荣。此时正是“惊蛰”节气到来的时候,“惊蛰”古称“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是指随着气温慢慢回升,天之阳气生发。此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树木长出新芽、小草泛绿,冬季伏藏的动物也开始从土里钻出来,变得极为活跃,自然界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震醒,人们便称这天为“启蛰”。后因汉朝时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将“启”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
我国古代惊蛰有三种物候特征,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是说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桃,易种而子多,故字从木、兆,兆即为多。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萧纲在《咏初桃》中写道:“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鹰化为鸠:鹰,鸷鸟也。节气中的“化”是变回旧形的意思,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此时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比喻,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习俗
我国有很多关于惊蛰节气的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要算祭白虎、打小人、炒虫、吃梨了。
1.祭白虎
祭白虎主要在广东一带。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一方面它凶猛无比,能够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獠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坛前,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这一习俗现在还很盛行,很多庙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坛,每到惊蛰,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
2.打小人
打小人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害虫,每到这一天,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还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够驱走蛇、虫、蚊、鼠等。打小人就源于驱虫。人们认为小人就好像害虫,惊蛰后也开始出来活动。到庙里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恶鬼等统统赶走,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打小人一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纸人,打完后还在纸人身上踩上几脚。
3.炒虫
有些地方还有“炒虫”习俗,就是把芝麻、黄豆等放在锅中爆炒,比如广西的瑶族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陕西人炒黄豆、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都是取“炒虫”“驱虫”之意,为的是灭虫除害。炒好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还要大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
4.吃梨
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厉害,还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养生要点
惊蛰节气,阳气如惊雷欲出,环境却春寒料峭,阴阳斗争最易削弱正气而致病,或诱发痼疾,故历代养生家很注重惊蛰养生,以辅助人体阴阳交替,实现阳长阴藏,阴平阳秘,对一年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1.适当“春捂”,谨防“倒春寒”
俗话说:“三月的天,娃娃的脸。”惊蛰节气处于乍暖还寒之际,是全年气温回升较快的节气,日照时数明显增加。虽然惊蛰过后气温已经转暖,但大部分地区还是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温暖时“东风好作阳和使”,料峭时“春寒勒住花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因此,“春捂”在春季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体质偏弱的老人和幼儿,不要因为天气变暖而过度减衣。春季穿衣应讲究衣物宽松,柔软保暖,穿上肢体易舒展。须谨防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
2.按摩太冲穴降肝火
惊蛰过后,部分素体阳气偏盛的人,肝阳升而太过,导致肝阳上亢,出现眩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在春季,临床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升高。还容易出现火热上炎的征象,如口干舌燥、口腔溃疡、流鼻血、便秘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自我按摩太冲穴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在第1、第2 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该穴具有疏肝解郁、清泻肝火之功效,临床常用于防治脑中风、高血压、抑郁症、失眠、疲劳综合征等,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该穴位与双侧合谷穴合称为“四关”,是养生保健、疾病治疗之要穴。春季肝郁多发,肝火易升,通过推按太冲穴,可以很好地改善、预防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等春季多发病。按摩方法:双手拇指,轮流向足趾方向推太冲,每次200 次,直到太冲疼痛感消失。每日1 次或隔日1 次,建议经常推揉。
3.畅情志,防肝郁
中医学认为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而肝主疏泄,不喜抑郁而喜条达。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阴血则会相对不足,常因肝气欲升而不得升,出现肝气郁结,或肝热内郁,临床可见抑郁、焦虑、失眠等现象。而素有精神疾病的人群,此时病情也容易加重。
由于疫情原因,我们的情绪随着疫情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时而愤怒不已,时而感动落泪。虽然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过于激烈的情绪变化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但是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进行相应的情感反应,是十分正常的。因此不苛求大家一定要保证稳定而良好的情绪,因为适当的情感发泄对于心理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时患病之后,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加速身体的康复。那么,如何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建议每日听2~3 次音乐,每次以30 分钟左右为宜。最好戴耳机,避免外界干扰。不要总重复一首乐曲,以免久听生厌。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惊蛰推荐多听角调音乐。
4.梳头百下升发阳气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披发”意为不让头部受到束缚,使头部的经脉气血通畅,令阳气更好地升发。具体可采取“梳头”的方法。《养生论》曰:“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虽然洗漱、梳头是人们每日晨起后的必做事,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梳头并不具备养生的含义。其实,梳头除了梳理乱发,也是梳理头部的经络、气血。尤其在春天,自然阳气萌生、升发,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升发,聚集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多梳头有助于头部的气血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