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旅游人才培养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策略

2022-11-25赵晋

福建轻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校文化遗产物质

赵晋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4)

1 职校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技术标准的推陈出新和人们需求的日益变化,旅游市场出现多维度沉浸式互动体验,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建设等政策推动,使旅游形态精彩纷呈。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旅游,更是各地方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1,2],因此培养大量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具备操作演示技能和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旅游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2021 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使现代旅游职业教育迎来“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新机遇期[2]。2021 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特别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目前,多所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并引进传承人担任实习导师或兼课教师等开展“非遗”教育,但形式单一、参与人数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及行业社会的影响不大。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五千年中华灿烂文明孕育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瞩目,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旅游产业。现代化职业教育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文化与旅游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共识[3,4]。

2 职校旅游专业与“非遗”教育的相关性

自2006 年5月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57项,门类庞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见证,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保障,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维系纽带,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推手,更是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职业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多是“居庙堂之高”地运用人类学、文艺学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指导工作的开展。现在应回归非遗生根开花的民间,由职业教育担负起建档、宣传、传承技艺的工作。

目前的“非遗”教育主要是以传承人为中心的教育,建立“大师工作室”,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提供开堂授课的平台,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非遗讲座、实践体验,提高学生与对非遗文化的感性认知。2015年原文化部提出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数十所高校试点运行,成为我国非遗教育的重要实践案例[5-7],因此,当务之急是在高校、职业院校系统性地开设非遗学科学位点和专业,培养相关领域的学历传承人及其研究、管理人员,并拓展到研究、设计、创作、管理等多个方面,避免之前非遗文化教育“浅尝辄止”的局面。

不同于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已有相关专业基础的成熟学科,非遗是一个复杂的、活的、有生命力的传承技艺的全新体系。因此,职业学校培养非遗相关的旅游专业人才要将重点放在独具特色的本地非遗项目的实际操作上,但又不能局限于学习简单的传统工艺和技艺。职校人才培养要采用多途径帮助学生感悟内涵、勇于创新,使非遗在青年人手中焕发青春。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等于颠覆,而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存原始形态,只要在传播方法上,将传统和现代文化、技术结合起来,并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上整合现代元素,令其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能够采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或DIY等形式呈现。

3 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3.1 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生活状态和生产方式的遗留,包含跨越千年的智慧和国家民族长久以来的美学思考。非遗不仅体现古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更是群体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化积累,是现代人了解祖先生产生活的最优路径。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教育中的渗透和创新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思想品格。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职校应主动参与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挖掘整理工作中,感受非遗魅力,在尊重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职校旅游教育影响力,引导并推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快速发展,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

3.2 面向现代旅游产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职业教育应面向地方现代旅游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拥有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操作演示技能,从而可以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策划、表演等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毕业标准,继而高屋建瓴地开设相关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围绕本地非遗而展开的专业实践课,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及非遗企业等丰富的实践资源,实施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构建注重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体验的培养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非遗旅游项目中急需综合型实用型的旅游人才,而现今的校企合作模式通常重理论、轻实践,因而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未能真正将订单式培养落到实处,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无法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项目要求。因此,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进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教育的融合工作细化,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多实践、多探访,并将其作为旅游专业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标准。

3.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体验

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为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体验方面主要应加强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

⑴ 课程开发

职校和非遗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课程标准制订: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包含旅游企业员工、非遗传承人或代表以及职校旅游专业教师,条件允许的可以邀请已毕业具有工作经验的本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多元化的开发团队,彼此取长补短,确保课程教育能够落地生根。

第二,在课程开发阶段以企业的工作需求、非遗项目特点以及旅游专业教学体系来确定开发课程的内容。重点突出非遗项目,做出课程特色,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课程内容需要体现出对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达到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的充分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院校还应将旅游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导游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检验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以证代学,以赛代练。

正如厦门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课程的建设,专业教授带着旅游相关专业学生与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派出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充分利用鼓浪屿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海量数据文字、图像影音等资料,采用数字媒体等手段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建设现代教学课程。课程充分展示了鼓浪屿的真实性、完整性、突出普遍价值以及历史建筑、历史道路、自然景观、文化遗迹四大遗产要素,呈现了申遗的艰苦历程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精髓和根本。

此外,厦门的蔡氏漆线雕、珠绣、剪纸、香道、德化瓷艺、惠安影雕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以及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都为旅游教育提供大量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旅游专业学生的区域民间文化知识储备,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⑵ 实训基地建设

为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和演示效果,厦门工商旅游学校遵循以下两方面的要求在校内外建设实训基地。第一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企业实际工作阶段的各种技术要求和知识技能在实训基地内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通常应包含技术操作规范、安全责任守则以及职业考核指标等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培养教育。第二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以此作为厦门及周边旅游专业的教育基地,帮助师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真实的环境下接受针对性的旅游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还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非遗产品制作企业或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如与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合作,依托现有非遗产品生产制作的现有资源完成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定期引导学生深入基地担当管理志愿者等,参与实际的非遗产品生产制作,从而更好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区域旅游讲解知识储备。

4 丰富教学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应根据其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承,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般是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以及文艺活动的方式进行,但是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收获不多,问题在于缺少参与和体验,因此应采取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质素养。

⑴ 改编教材内容:在不破坏原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趣味性和时代性等内容,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和力。

⑵ 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应从纯粹的理论教育转向着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设计合适的课时,邀请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现场传授,产生“交叉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⑶ 丰富课下活动:特别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借助社会力量的配合,专业应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普查和推广等活动,给予学生更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⑷ 高度重视网络媒体教育:积极利用互联网传媒等新兴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时代特点进行有效结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教育之间的结合力。

5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

构建科学的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推进旅游专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协调校、企和传承人三者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组建专业管理委员会或产业学院,制订运行管理章程;按照文旅融合实际需要,构建出合适的旅游专业管理制度;全方位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创新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技术以及先进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

6 结语

旅游专业属于边缘性较强的学科,面对新业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旅游教育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地融合还依靠大量的实践,需要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希望本研究提出的融合举措将有助于推动旅游人才培养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职校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