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赛教研四融合”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2-11-25曹梦竺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7期
关键词:竞赛创新能力院校

曹梦竺,曹 丹,王 娟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0 引言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尤为关键。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一分子,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同样需承担研发与创新的责任,对高技能创新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中两个主要科技创新人才团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创新体系中有着不同的特征:教师是科技创新的领头兵,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主力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尤为重要;而学生是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创新能力培养更为突出。学生层面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营造自由、积极向上、多元的创新氛围,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互动关系,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学校应积极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技能比赛等活动,让师生共建科技创新团队,在老师与学生团队的引导下,启发思维、主动探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产赛教研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以社会发展为理念,将产业发展、竞赛机制、教学研究和科技研发相融合,相互渗透、实践,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在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校企走向深度合作,全国性的职业竞技得以广泛实施,职业教育将技能比赛、科技创新贯穿于育人过程,既提升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又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时代的创新人才,符合产业化发展标准,提高了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成长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有效保证,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1-2]。

2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强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重在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前提,完成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教育主要目标是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展创新教育,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创新需求的无缝衔接[3-4]。

2.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精神作为建设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内化于心的理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表现之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出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要长时间探索、奋斗、实践,不断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事情,它需要实践和积累,需要对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坚持和决心。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剽窃作假,沽名钓誉等不良风气,网络带给校园文化的信息和资源良莠不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成才意识等表现出多元化,学校应加强科研道德的建设,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平等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主动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接受书本知识,重要的是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自己要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并加以验证,这需要培养学生主动的“构建”和“再创造”能力。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做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创新。学生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自信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还体现在各项科技活动和技能大赛上,这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毕业之后,他们也能自觉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各种工作岗位上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终身学习,完善自我,适应社会[5]。

2.3 拓宽知识面,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

高职院校的学生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尝试寻找突破知识点或技能操作难点的方法,在不断尝试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增加自身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以利于提升自身的分辨、分析能力,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探索适合学生学情、契合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广泛涉猎本专业及其以外的知识。例如,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没有知识作铺垫的能力最终可能都只是空中楼阁。

2.4 培养“应用创新型”学生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作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应始终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强调为生产技术一线服务,高职教育必须紧密适应市场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学生培养侧重于应用创新,科技活动、科技创新的重点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体,建立学校与企业、地方需求相结合的管理与投入导向机制,推进教育、科技、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高职院校为地方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7]。

3 赛教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的“产教赛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科技创新改革必须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产业行业发展、社会生产,突出专业优势,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产教赛研四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利于师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学校总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8]。

3.1 构建校园创新文化,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许多网络观念给学生带来的信息和资源良莠不齐,年轻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比较突出,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成才意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因此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构建良好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激发师生们强烈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构建校园创新文化作为重点与关键,促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运用互动启发、开放创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到各类科技园参观,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园开展讲座,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倡引导学生参加师生共建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充分动员,广泛参与。对于在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以及积极参与大赛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定奖励,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确保学生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形成“探索、交流、创新、包容”的价值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文化活动的协同发展。

3.2 实施“工匠计划”,产学创结合以构建课程体系

结合地方应用型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特色资源、培养目标、生源特点等方面,学校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创新能力,因此构建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可选择专业方向课程。课程的开发在工匠精神培育理念的指导下,以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评价体系完善等为重点,开发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操作项目,让学生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进入综合训练,从校内到校外,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全方位立体化地接触创新教育。

在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把握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探寻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进行分级、细化,落实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融入课堂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工作情景提炼知识要点并开展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教师作为指引者,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运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项目教学”“成果导向”等先进理念,课前充分准备,安排任务,课中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把工作本位学习和学校本位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9]。

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缺乏科技创新的经历,以后面对科技创新难题时都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高职院校应该提出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相互渗透,挖掘专业课程潜力的新思路,在教学中融入科研,使学生接触到最先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知识,通过科研转化、自制、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共享实训中心和实践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多进实验室、深入实验室,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大力开展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各类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发展和锻炼,让学生在查中构建知识,在论中启发思维,在做中寻找疑惑,在讲中重构知识,在评中提高素质,在赛中提高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基础[10-11]。

3.3 孵化科技创新项目,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团队

高职院校具有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课堂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科研项目可作为教学的重要案例资源,将项目知识要点和关键技术进行细化,归纳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以项目为题材的课堂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外,更应该创造机会采取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例如,加强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团队,老师将科研项目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吸纳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组,鼓励优秀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创新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使学生在老师与学长的带领下获得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确立创新自信,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石;加大学校实验室开放力度,围绕专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毕业论文有效结合,学生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研所需的多方面能力,锻炼自主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参与科技项目的基础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对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讨论,师生共创、同创,合作申报国家专利、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培养学生对创新项目的挖掘、 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聘任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创新创业导师,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有利于承担企业横向课题,提供专业技术创新训练,在合作研究中提升师生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需求[12]。

3.4 发挥竞赛的桥梁作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各类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赛教深度融合需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授课形式、教学内容方法等很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如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技能大赛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层次递进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分层培养、因材施教、逐级提高,即使有些学生未能选拔参加最终的技能大赛,也能得到竞赛训练;把各类竞赛的内容作为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以技能拔尖人才的角色投入学习,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技能;以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为驱动,实验室充分开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以竞赛赛题设置的实训项目,不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学生自由发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了竞赛难题,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赛促研,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把毕业论文写在竞技赛场上,专业、行业、产业等多方参与,对竞赛项目进行分析及研究,孵化参赛项目,把比赛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项目内容,学习大赛先进技术成果,共建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升级[13-14]。

“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把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竞赛内容融入课本、课程、课堂,进入教室、实验室、创新团队,把竞赛项目转化成教学内容,将竞赛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和创业项目等成果,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科技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5]。

3.5 挖掘地方特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在“产赛教研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高职院校强调以育人为根本,以职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依托企业行业、社会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为社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例如整合“校政行企”资源,推进“引企入教”,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教室与企业车间的对接。教学内容紧贴企业前沿,教学方法以技能训练为抓手,夯实理论运用,工厂、车间和创客空间的实际工作场景都可以成为课堂的教学中心,通过特定的生产、工作任务,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学交替,学徒制教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缩小教育与就业的差距。技能大赛、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通过认识实习、调研、访谈、竞技,深入了解工作实际问题和发展状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具有职业特色的育人目标。围绕企业行业横向课题或特定研发项目,师生科技创新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社会,既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场地、设备、技术等软硬件支持,又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智力支撑,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服务社会。

4 结语

基于“产赛教研四融合”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结合课堂内外,依托科创项目、技能大赛和校企合作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共育人、师生同进步,在产教融合、赛教融合、以赛促研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6]。

猜你喜欢

竞赛创新能力院校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