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与改革探究

2022-11-25秦磊侯卫星彭晓彤燕彬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安徽建筑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思政

秦磊,侯卫星,彭晓彤,燕彬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22)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对土木建筑行业高素质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推进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对中国高校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给予相应改革建议。

1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

1.1 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工程教育创新,201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其下发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对研究内容和组织安排进行了部署,全面启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1]。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上应该积极求新,积极求变,但部分教师团队固守传统学科研究,对专业研究前沿动态把握不足,不愿学习新兴理论与技术,以及研究目光广度不足,只愿将目光聚集于行业内部,不去积极了解新型行业,积极将土木工程与新型行业建立联系,缺乏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这就导致部分研究生创新精神匮乏,创新意识薄弱,学习动机缺乏,且欠缺独立观察、质疑问难、捍卫真理的精神[2],无法适应如此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背景和亟需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行业环境。

1.2 研究生思政教育不足

近些年,研究生群体因心理问题或者与导师发生不必要的矛盾而引发的事故显著增多。

王文文等人针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做过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3932名硕士研究生中认为与导师关系融洽的硕士研究生占比59.69%,认为与导师关系平淡的硕士研究生占比36.29%,认为与导师关系紧张的硕士研究生占比3.46%,认为与导师关系敌对的硕士研究生占比0.56%[3]。为改善此种不健康的导学关系现状,加强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日渐紧迫。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较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留校时间更短,外出实践时间更长,思想多元化趋势也更为明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困惑、导师认知的误区和责任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思想教育融合性不够,载体欠缺、方法老化等难点[4]。但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轻思想”的认知偏差,针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课程较少,并且受不到教师与研究生的重视。所以,高校与研究生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的了解与引导,尤其在建设实践基地时应考虑到该方面的需求。

1.3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机会不足

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关实践经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实践与本科阶段的专业实践有较大不同,相比较而言,其时间更长,指向性更强,深度更深,目的不再是本科阶段的认知、体验和技能训练,而是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高校如何为广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具有较高针对性的实践机会也是日渐突出的问题。目前高校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专业实践机会的主要渠道:①学生跟校内导师一起做企业项目;②校内导师推荐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③学生通过家庭关系进入企业;④由院系安排到实践基地[5]。对于家庭成员没有从事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其所能获得的实践机会主要还是依赖于导师的合作项目及横向课题,这就要求导师在相关领域有较强的人脉关系。但部分导师与相关企业交流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实践机会。所以高校应积极促进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

2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究

2.1 重视交叉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学科交叉能力培养等三方面[6]。对于实践创新能力,无论是专业型研究生还是学术型研究生都需参加实际工程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导师团队应积极引导研究生进入到实际项目的研究中去,使研究生在实践中进步成长。对于在项目中遇到的难点,导师要积极鼓励研究生广泛阅读相关文献,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去尝试解决,并给予专业指导。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高校和导师首先应重视对研究生科研毅力的培养,帮助研究生建立科研不易,失败经常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的科研方向给予充分的尊重与鼓励,鼓励其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打破思想僵局,敢于奇思妙想、锐意进取、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同时,导师也要积极了解研究生的科研想法、研究进展、试验方案,积极与学生讨论,缜密论证,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当下,新兴行业迅速发展,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积极改革升级刻不容缓。为使本专业研究生适应专业研究现状与行业就业情况,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竞争力,高校和导师对研究生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应格外重视。在此方面,高校和导师首先要解放传统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梳理学科脉络,分析时代发展需求,规划未来行业发展方向。高校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再是过去的隔行如隔山,在专业与专业间、院系与院系间、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交流平台与培养基地。以专业改革为目标,积极将土木工程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万物互联等新技术、新理念结合,促进土木数字化、智能化。导师团队也要扩宽研究目光,而不是在本专业传统研究方向上固步自封,积极探寻学科交叉研究新方向,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科间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2.2 加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

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方面,高校应摒弃过去的“重学术,轻思想”的教育理念,树立思想与学术并重的意识。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和本科生相同,也不能将研究生思政教育当作本科生思政教育的尾巴,照搬本科的经验与方法。而是要认真分析研究生群体的特性,积极探索适合他们的思政教育的模式与方法。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所以研究生导师在传授知识,指导科研的过程中也要把对研究生的立德树人基本职责贯穿始终,主动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给予正确指导,积极影响。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理念和优秀时代精神,思政教育隐形化。如在教学中引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地铁系统等实际工程来向学生们传递中国的建筑技术不仅水平高,而且在桥梁隧道领域,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第一的认知,增强了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豪感。如讲授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来树立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所以授课教师应主动分析不同研究生课程的不同特点,探求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对研究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2.3 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对于研究生科研内容、科研视野、科研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合理的团队运行机制,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中,部分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文化建设不足、科研氛围不足,研究生缺乏团队凝聚力、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高校在对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首先树立以提升研究生教学能力为首要目标的教育理念,积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合理建设导师队伍,团队教授、副教授带领青年讲师发展及成长,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形成协同发展的指导梯队,真正体现“传帮带”团队建设效应[7]。同时,在团队内完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调动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热情,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通过体育运动等集体活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的凝聚力。

3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展望

新时代下,新型技术与理念蓬勃发展,万物互联、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2017 年7 月,国务院在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土木工程专业为迎合此发展要求,相关专业院校针对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依据土木建筑相关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BIM 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展专业讲座和工程实践,促进学科交叉教育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我国教育机构在线上教育方面做出了勇敢尝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应重视线上教育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线上教育相比于传统线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便捷性高的优点,可以与传统教学方式形成较好的互补作用,该种教学方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极大潜力。此外,中国高校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研究生群体思想特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