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管理的升级与优化

2022-11-25丁宝鑫李宇飞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化管理人员

丁宝鑫,李宇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跨区域之间的农业合作。但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广泛存在权责不清、设置不科学、安全管理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1],即使农户能够接受集约型作业新方式,但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与保养流程尚未明确,农业机械管理并未引起农业机械使用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如何从多主体多角度将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更加紧密结合,满足群体的不同需求,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成本,成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与管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机械作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可视化、信息化的重要介质,加强对其管理与推广至关重要。如何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从而加速农业机械现代化管理的逐步升级,成为众多农业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农业机械管理的现状

1.1 农户机械化意识不强

相对于传统农业机具使用模式,农业机械具有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维护保养成本高等特征,个体农户的支付能力有限,农业机械化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且受传统生产模式影响,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意识与能力较弱,更倾向采取传统模式完成耕作。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不能满足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且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的成本要明显高于集约化生产,因此,迅速提升农户机械化生产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破解农业机械化管理困境的重要途径[2]。虽然目前推广农业机械生产知识与使用技巧正逐渐步入新的阶段,但却由于对机械性能的不熟悉、操作技能的不连贯、运营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农户机械化意识与能力仍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未能达到农户的使用预期。

1.2 缺乏富有生产经验的管理团队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人员,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仍需具备专业的农业机械知识,熟悉各种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常识,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具备以上能力与实践经历是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虽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应用,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但总体看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目标模糊、管理模式陈旧、管理人员欠缺专业性等问题,导致农业机械管理质量参差不齐。尤为突出的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性问题,目前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地方农业发展部门的下设科室的科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缺乏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大部分人员欠缺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未能熟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的全流程操作,未能最大程度地将适合的农业机械应用到合适的作业生产中,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未能充分重视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只是进行简单的调度与分配,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1.3 农业机械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农业机械更多地应用到农业耕作中,各农业生产单位成立相应部门集中管理农业机械,但尚未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农业机械的管理并非依靠个人或一个部门,更多地需要政府支持,积极引导生产人员重视农业机械的调度、运营、维护和保养。但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农户,并未重视体系机制的建立,农业机械并未实现最大价值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管理地方差异性较为明显,一般经验认为地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机械管理体系的优化程度,体系优化直接影响不同主体对农业机械的差异性需求,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匹配度,目前的管理趋于简单化,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生产实践缺乏指导性与实践性。

1.4 跨区域管理有待加强

虽然为了有效降低单位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普及,农业机械跨区域联合作业正逐步尝试推广,但由于农业机械管理尚未形成跨区域联网管理,或者地域层级之间的管理机构尚欠缺规范性,计量标准尚未统一,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跨区域联合作业生产存在困难[3]。虽然各地正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平台互通、管理共抓、体系升级,但由于管理体系与地域差异,仍然存在管理效率与质量差异性较大的现象,农业机械作业参数及作业范围与地域之间的需求匹配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区域联合作业的开展。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升级与优化

2.1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农户机械化生产意识,提高应用农业机械的专业技能,应积极组织农户进行新技术与农业机械使用能力培训,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宣传等方式,积极宣传机械作业流程、作业规律、适用范围,引导农户提升机械化生产意识,明确传统生产方式对提升农业机械化管理效率与应用质量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业生产博览会等多种渠道定期对农户开展相关培训,积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并建立培训档案,针对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最朴实、最真实的数据帮助农户重新认识农业生产,拓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农户群体知识获取渠道;另一方面,针对地域差异,结合机播特点,引导农户因地制宜使用农业机械,围绕农户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实际操作技能[4],以便更加科学地提高农业机械使用质量与效率。

2.2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为促使农业机械管理人员提高理论知识,增加农业生产经验,应从两个方面组建农业机械管理团队。一方面加大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选用与培养,选用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且具备农业生产实践的管理人员,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岗位考核聘任制、增强生产实践等方式,全面提升整体管理人员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与素质[5];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方式,联合农业合作社等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增加管理人员农业生产实践,建立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积极推动产教研学工作方式,帮助管理人员积累农业生产经验,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工作内容。

2.3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管理体系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针对地域差异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人员提升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管理机制,结合发展实际,更新农业机械的调度、使用、维护、保养、报废等规章制度,明确岗位人员的职权与责任,设立农业机械监理组织,主要负责审查地域内农业机械使用是否合理、各部门管理人员履责是否到位、规章制度是否欠缺考量等内容,实现农业机械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践性;另一方面更新观念,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农业机械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共享成本高、管理模式单一化等不足,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管理现代化、数据化、科学化,促使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提升[6]。

2.4 增强跨区域联合管理能力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跨区域联合作业,农户、农业机械管理者、政府均需改变传统认知模式,积极投身于农业新时代改革中。一方面结合地域特点积极构建相对统一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库,建立健全各级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力争建立数据详实、参数正确、全国互通、成本测算为一体的信息交互中心,进一步促进全国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实现跨区域间作业范围、作业方式、作业机械联合作业,针对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跨区域联合作业试点工作,结合成本测算,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联合管理,划分种植作物相近、机械使用相近、地域联系紧密的跨区域联合作业基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水平。

3 结论

通过梳理农业机械管理现状,围绕农业机械管理的升级与优化开展研究。分别从农户机械化生产意识、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农业机械管理体系构建、跨区域联合生产作业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提升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最大生产优势,不仅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跨区域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必要途径,因此农业生产者与管理者应注重根据区域特点、耕作方式选择适合的农业机械开展作业,定期针对现实环境升级与优化农业机械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机械化管理人员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与维护保养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