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青花怡晚情
2022-11-25陆明华
◎陆明华
民窑青花瓷之美,是由器形和色彩共同打造出来的一种美,它穿越时空,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艺术和人文等因素,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美。
儿时爷爷枣红木柜子上的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青花瓷瓶,是我对民窑青花瓷最初的认识。虽然这对青花瓷瓶没有成为爷爷留给父亲的家传,但那一对活灵活现的狮子,疏朗有致的青色线条,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光滑圆润的胎体散发着伸手可触的古旧气息,里面放置着奶奶扎下的三四把鸡毛掸子。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青花瓷器了。它朴素的外表,不善张扬的色泽,正好是我所追求的,虽然我视野所及全是日常的花瓶、盘子,还有胎质粗糙的碟子,但那些东西历经岁月的打磨,依然有一种动人的美蕴含在里面。
“色流香、青花舞、慢拂弦、千年梦。”作为中国瓷中魁冠,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始现于唐,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到了清康熙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胎骨细腻晶莹,花色素雅明丽,釉色光亮洁净,气韵幽靓隽逸。它属釉下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而达到永不褪色的效果。
珠圆玉润的青花瓷瓶,你只可观赏,不可把玩,只可清供,不可杂陈。青花瓷上的图案花纹,简直就是入世和出世的见证。那竹林下神态毕现的七贤,那陶渊明的月下茅舍,那野外小舟自横、一心垂钓的老叟,那梅枝、那兰花、那清泉、那卵石,一切的一切,在红尘中寄居清幽,在空灵中透视众生。
退休居家养老,居家我喜欢以瓷器来装饰,书屋里的博古架上有几件古瓷器,如放书法、绘画作品的“卷缸”;养金鱼的鱼缸;种花用的花盆;薄瓷台灯等等,这些瓷器都是“青花”系列的,看上去很是高雅端庄。
青花瓷的可爱之处还在于留白很多,只在边缘处细细勾勒。花纹精致而不繁杂,就像大路边自然蔓延的牵牛花,婉约而耐人寻味。我喜欢用青花瓷茶壶泡大红袍茶。泡茶时,看着茶壶,常常会不知不觉出神。青花瓷里的大红袍越发醇香浓郁,青花瓷里的茶色泽金黄,越发晶莹澄澈。那隐约透进来的花纹,影影绰绰地让茶像落了疏影在水面,让人浮想联翩。
去年秋,老友曾送我一只有残的青花瓷瓶,它窄颈阔肚,蛋青的白瓷胎上绘两朵莲花,我一见便为之倾心。仅以瓶壁的那条弧线来说,真是美极了,凸一点嫌肥,凹一点嫌瘦。而纹饰的花样又是那般地丰富,它虽有残缺,但那残缺仿佛是岁月烙下的印记,使青花更添了一分沧桑的气息。
这只青花瓶被我摆在了书橱中。偶尔,老伴会带来几枝黄菊、梅花,我便将花插入青花瓶中,放在临窗的书桌上。那会儿,窗外的阳光和月色,通常都会骤然温柔起来,让我不期然地想起宋代杨万里那句“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
家无瓷不贵,室无瓷不雅。清人龚轼在《陶歌》中不禁赞美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在我收藏的几十件瓷器中,有笔筒、盘碗、瓷像、粉彩大瓶、青花小罐等;瓷器的绘画题材有渔樵耕读图、高士弈棋图、翠柳黄鹂图,有山水、人物、花鸟,还有书法,真可谓五光十色、多姿多彩。闲暇时,我时常细细观赏,瓷器无言,青花有情。此时,我的心一片宁静与光明。
瓷中青花给我的退休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从而收获了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