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算管理一体化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2022-11-25李静
李 静
事业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对预算进行一体化管理,能够使其战略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资源资产在监督考核之下得到高效利用。与此同时,也能使其资源配置更加符合实际状况,达到开源节流。另外,在事业单位中应用一体化预算管理,可以促使其在以财务为核心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概述
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要想获取进一步发展,则需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来对单位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简单来说,一体化管理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能够针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推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顺利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人员构成、资产信息管理流程等,并且还需要对当地政府相关的债务、税收信息进行全面掌握,以此提高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2020年4月,财政部印发《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中明确指出,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基本信息管理,保证一体化系统中基础信息来源的一致性,便于统一控制要素和开展联动分析。
(二)项目规划管理
事业单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合理规划相关项目,确保其稳健运行。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事业单位过去的项目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数据参考,根据单位未来一段时间资金使用情况规划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案,这样可以为单位相关项目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使得资金投入因为预算管理一体化变得更具计划性和前瞻性。
(三)沟通协调管理
预算管理虽然与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机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单位部门间沟通协作都需要以预算管理方案开展协同。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相关工作正常运行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财务项目,在如此内容繁多的情况下,要求不同部门之间必须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保证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开展工作。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沟通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可以让单位相关部门或某一项目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协同配置,这样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工作有效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保证遇到问题时,相关人员能够进行共同讨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加以解决;能够使单位各部门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增强员工的合作意识,促使单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便于战略目标有效贯彻执行
结合当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内容,在开展一系列工作时,不能仅局限于财务资源投入方面,单位所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覆盖于预算管理当中。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帮助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某一阶段工作目标作一个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对总目标做详细分解,之后再考虑整个市场和相关行业经济状况,结合以往积累经验和有效数据,编制出一个全面科学的预算方案,之后单位运行可以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开展,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及时解决单位运行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发生。对于一个事业单位来说,其工作内容较为广泛,如果未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很容易对经济社会造成影响,从而制约单位进一步发展。例如,如果单位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就会降低其整体效益,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按时完成。相反,如果可以有效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做到完整有效,那么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二)有利于确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
从当前情况来看,预算管理对于整个事业单位业绩考核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预算管理中,大量的数据往往无法做到周密详尽,必然会影响整体考核效果,而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考核业绩时会在预算中设定可行的目标参照物,并在具体执行中,管理人员可以结合整个预算实施情况以及一些相关资料,不断将考察机制进行完善,最大程度地保证整个考核机制公平公正公开,并符合实际要求。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与责任心,明确人员职责,规范自身行为,更有助于管理工作开展。此外,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对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动进行监控,对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约束,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内部贪腐行为,促使单位经济活动行稳致远。
(三)优化事业单位内部资源配置
当下,事业单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对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使一些耗资较多的经济活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事业单位稳步开展工作。在具体配置时,预算管理一体化当中会有相关的数据能够反映其内部各资源分布情况,根据这些资料,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整个事业单位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共同研究,尽可能将资源以最合理且可行的方式分配到可用地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三、预算管理一体化应用在事业单位中出现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一体化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在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算管理一体化处理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且不少事业单位没有在内部管理制度中建立完善相应的机制,无法使得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事业单位并不像企业强调以利益为中心,而是以服务于广大群众为重点。当下,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由上级财政定期拨付,需要进行资金的有效支配及调用即可,所以并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而限制了预算管理优化。另外,过于简单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制度,也不能顺应事业单位持续良好发展。由于上述原因,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系统并没有真正实施具体的方案及有效运行。
(二)弱化了预算一体化管理意识
一体化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切实运用信息技术,但是目前部分单位相关部门并没有在内部管理上强调一体化预算管理,甚至一些管理者认为,预算一体化管理不需要其他业务部门配合,这就使得一体化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且难以得到应有重视。另外,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执行预算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预算质量提高和工作正常开展。如果事业单位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体化预算管理,就会对其执行预算力度造成影响。
(三)缺乏有力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机制,有的虽建有制度但在执行时缺乏一定力度,难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另外,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预算了解过少,也是导致其缺乏外部监督的重要原因,这就会使单位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监督力度弱,也会使其财务状况不够透明,从而直接影响其资源合理配置,甚至会影响单位部门之间关系有效协调。
(四)一体化预算管理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
当下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其财务数据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具体来说,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使用进行推进与执行。然而,一些单位仅仅关注资金的申请,却不注重资金使用过程,在预算管理执行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往往导致偷工减料、私吞公款等现象的出现,造成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要注意创新预算管理方式,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一体化预算管理,以保证预算更具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预算编制脱离整体发展战略指导
预算编制与部门整体发展战略不匹配、不衔接是当前事业单位预算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种不匹配、不衔接既表现在部门预算与部门发展战略方面,也表现在财政预算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既表现在时间跨度上,也表现在预算程序上。事业单位改革措施由于缺少整体战略以及相应的协调,其成效往往受到一定局限,对此,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已基本形成共识。因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不论是行业部门(如教育部、卫生部)还是职能部门(如财政部、人事部),都采取了一种或多或少可以称之为“零敲碎打”的方式,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规划。在预算编制时,往往只对下一年度收支进行估算,没有考虑部门战略对未来收支产生的影响,时间跨度上也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事业单位应用一体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预算管理一体化制度
各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建立预算管理一体化制度,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单位管理各环节,这样才能科学编制预算,以此推动单位能够在具有专业素质和一体化预算管理技术水平较高的组织中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要遵循自上而下及上下结合的方法,让单位领导层和员工共同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让单位员工加深对一体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正确认知,并切实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体化预算管理更具可行性,更有利于单位事业发展。
(二)合理应用一体化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应用一体化预算管理要坚持量入为出并处理好相应关系,将有限的资金安排到单位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将一体化预算管理作为内部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并将事业单位中的年度预算按照单位内部职能分类,通过分期预算方式进行控制,以此促使一体化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良好实现。此外,事业单位要不断增强本单位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使其不断汲取优秀事业单位一体化预算管理的好经验,以编制出适合本单位发展的预算管理制度。
(三)健全一体化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技术健全完善一体化预算管理机制,针对信息反馈,及时对单位内部进行调整。其次,要同等重视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执行,以使一体化预算管理能够顺利实施,明确会计部门权责,注意加强自身内部审计。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借助大数据之力给单位带来最大收益。与此同时,进行一体化预算管理时,应根据单位内部具体情况去分析资源配置情况,对单位发展路径进行调整。最后,预算管理部门还要做好自我评估工作,寻找日常事业发展中的不足,促使其监督体制更加完善。
(四)重视预算偏差调整
首先,单位要加强对预算偏离调整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其次,优化原有的预算偏差调整制度。一般事业单位主要以10%、20%、30%为三个预警标准,10%为一级预警线,当单位实际活动和预算偏差达到标准线后,单位内部须认真讨论、研究纠偏措施;以20%为二级预警标准,当超过这个标准线时,除了由业务单位开展讨论并上报纠偏措施外,还需上级单位参与,施加外力督促业务单位工作;再次,以30%或三个月未出现好转为三级预警标准,当超过这个标准线时,除了二级纠偏方案外,上级单位还需重点跟进,同时参与、辅助业务单位制定纠偏措施。
(五)明确权责强化评价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相关负责人需要进一步引入责任制,以此强化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监督与管理。事业单位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预算考核绩效管理体系,对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情况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执行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确保绩效管理细化、落地落实。
(六)提高预算评价结果运用
预算评价中既包含对本次预算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也包含员工预算指标完成数据。因此,事业单位一方面要合理评估分析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实际效果,掌握其运行情况,并以此优化新一期预算方案,规避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单位可以将预算评价结果当做奖惩及考核依据。比如,将预算评价结果和绩效工资、职位变动、年终奖额度制定等挂钩,调动员工自觉执行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系统一体化
事业单位可借助信息化时代消息传送便捷的特点,结合智能化设备,使得预算管理在技术上得到进步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大数据工具,对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定位,更好地掌握自身属性,做出精准判断和合理规划。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实施一体化预算管理,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内部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得单位各部门明确其责任分工和业务范围等。另外,一体化预算管理也能使单位会计核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