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2022-11-25陈艳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概论工匠人工智能

陈艳君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人工智能(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 AI),是“人工开发的具有智能的实体。或者出于研发的目的,研究智能本身的领域”,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视觉理解’‘听觉理解’,承担起绝大部分以往人类负责的工作,弥补人类能力的范围逐步扩大。而且还涉及大量繁杂的种类和数量”[1]18,20。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物联网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正在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正在引领全球创新浪潮,迅猛地改变世界经济发展和结构。它将超越单纯的技术革命的层面,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2]1。2018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3]人工智能引领新兴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一般包含两个方面: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的提升“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4]4-5。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率的同时,也衍生出种种社会问题,对劳动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5]495。人工智能是“人工开发的能做出智能行为的机器(系统)”[1]18。人工智能作为机器出现,也成了劳动者本身的竞争者。

由于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理解、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模仿能力,所以人工智能的职业替代类型极广、程度极深,越来越多的职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劳动者的主体性被智能机器削弱、占有而逐渐失落,劳动者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在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的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才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工智能“表现出的目的性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算法的,且中途不能通过各种方式自行中止”[6]。 它呈现出的强大能力是建立在数据和算法基础上的,而不是完全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人工智能“要求它的产品能够排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场景中实现统一目的”,人类智能则“不需要为心灵预先设定某个特定的目的,它的目的总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甚至在同一种环境中也可能有所不同”[7]。所以,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些职业被替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劳动。

人工智能不可能对整个职业进行替代,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要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工作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仍然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他们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了。因为当越来越多的程序化工作、甚至非程序化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所从事的将是更能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工作。劳动者只有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才能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激烈竞争。大学生是社会劳动者的后备军,要提升职业能力,拓宽就业空间,就要培育优秀的职业素养。然而,由于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这些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以及专业考试来证明或验证,而且通过学习、培训相对比较容易提高。因此,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中更加注重显性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升。而事实证明,如果职业意识淡漠、职业道德低下、职业作风不踏实和职业态度不端正,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定步履维艰,“对劳动的‘漫不经心化’和‘官僚主义化’,使得工作和现代趋势正疏远着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8]。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刻不容缓。

二、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而培养并获得提高。大学有责任塑造一个适于培育职业素养的环境。那么,职业素养培育以何种形式切入大学教育?由于职业素养培育与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

首先,二者在育人目标上一致。职业素养培育旨在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良的职业作风和端正的职业态度,具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目标并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9]。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时最多,教育内容最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和科学方法,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无论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赖于公民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其实质是一种理想职业素养的凝练。因此,工匠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

其次,二者在内涵上一致。在新技术革命创新驱动下,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时代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敬业高度契合,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主渠道效能的理论指引和价值准则”[10]。“概论”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适合时代发展所需的敬业价值观。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对职业意识的积极认知,并由此产生端正的职业态度,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作风。敬业,要有主人翁的职业意识。主人翁意识是敬业的重要因素。具备主人翁意识,就会自觉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把职业当事业来经营。敬业,要有乐业的职业态度,这是敬业的思想基础。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从工作中发现乐趣,才会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职业作风是敬业的外在表现。敬业,要不断优化职业作风,要有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这也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工匠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内含着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工匠精神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效融合

在“概论”课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工匠精神的融入渗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下面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索工匠精神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章节内容融入工匠精神的价值理念,营造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育人环境。“概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首先,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阐明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每一个人在岗位上继承与发扬工匠精神。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11]。实现中国梦,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需要每一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弘扬工匠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其次,结合“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提出和内涵,阐明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的继承和弘扬。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2]。工匠精神蕴含着对职业素养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准则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他们的实现都离不开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践行。而敬业也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最后,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阐明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3]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

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推进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推动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外化为自觉行动,重点要突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例,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呈现,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徽州文化中工匠精神是推动徽州传统工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可以为塑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集聚历史的原力。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化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13]

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纪录片《大黄山》,就将镜头对准了濒临失传的徽州传统工艺及其制作者。可以剪辑其中几位当代工艺大师对徽州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故事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例如,石工朱士旺用传统工艺在雄伟的黄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条步道。例如,徽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项胜利,二十多年如一日,钻研墨模雕刻技艺,使徽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例如,“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红茶技艺的研究与生产中。对工匠精神的恪守,使他们成为行业翘楚。他们的职业信念“凝聚了当下国人最宝贵、最稀缺的品质,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14]。学生围绕这些短视频在听故事的节奏中可以了解新时代地方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联系实际谈体会,交流心得。在此基础上,以“我身边的工匠精神”为主题,学生通过假期实地调研,探寻身边“小人物”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在故事分享中加深对工匠精神与个人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职业素养,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熏陶。将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素养内涵结合时代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渠道有效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和形式,又可以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体认,引导他们对工匠精神自觉践行。只有努力提升职业素养,才能经受现实的考验,实现职业稳定,保证职业发展的顺利。

猜你喜欢

概论工匠人工智能
90后大工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工匠神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