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
——以天长“天官画”为例
2022-11-25朱金鑫
朱金鑫
(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天长地区的百姓在新居落成、搬家乔迁、店铺开张、渔船出行、家谱会等活动中会将一种绘有天神、仙人等形象的绘画作品悬挂于室内,用来祈求出行平安、生活富足,这一习俗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这种极具民俗特色的绘画品种便是“天官画”,它长期以来被天长地区的百姓视为祈福纳祥的凭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07年“天官画”被列入滁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级非遗保护对象。本文立足新媒体的大背景,探讨“天官画”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以期能为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传承的各类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和实物[1]。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百姓信仰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精神面貌,也是民间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及经济建设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2]33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是以2D、3D等信息技术,对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存储,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场景和过程的转换和再现,清晰、全面地向观者展示非遗文化,为其保护、开发与传播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形式,并逐渐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中,“非遗文化”是信息内容,“数字化”是传播工具与方法,“非遗文化”是“数字化”存储与转换的内容前提,“数字化”传播也为“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提供了更多地可能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契机。
二、“天官画”及其保护意义
(一)“天官画”的历史与现状
“天官画”是安徽天长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晋,唐朝逐渐有了明确的定位,清朝、民国时期则发展达到了顶峰。“天官”是道教信仰中的天神,百姓认为“天官”是管理天庭百官的百官之长,能够为天下众生带来幸福和财富。因此,逢年过节便会将“天官画”悬挂或张贴在门店、中堂等室内外显眼的位置,表达自己对“天官”的崇敬。
这种民间绘画艺术根植于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固定的习俗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着民众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国内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天官画”的历史,但以安徽天长地区的最具特色,传承也较为完善,具有民俗工艺美术作品的典型代表性和地方文化特性。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许多农村青年选择进入城市生活,鲜少有人愿意继承这一民间美术工作;另一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社会特征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风尚逐渐时尚、开放,民俗绘画则被认为是“过时的”“土的”;加上缺乏有效地保护,天官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同其他的地域性文化一样,在传承上险些出现断层。
在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非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政策的引导、百姓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保护“非遗”的热潮,也让“天官画”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2007年“天官画”成为滁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编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集》,其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天长市成立了“天官画民间研究协会”,并在天长市文化馆和天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建立了专门的“天官画”展览馆,历史悠久的“天官画”正在探索如何以更现代的方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二)“天官画”的艺术特征及传承意义
1.“天官画”的功能及艺术特征
“天官画”集神话、宗教与艺术特征于一体,是天长地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天官画”的发展进程中,最开始只是单一的对“东王公”“西王母”等“天神”的信仰与崇拜,明末清初时官员王永吉因治理淮河水患而殉职,百姓为表缅怀,将其奉为“王天官”并绘入“天官画”。现实人物的加入使“天官画”的表现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此后不论是城隍、灶君、土地神等神祇人物还是帝王将相、历史名人,但凡是民众所喜爱和崇拜的,都可以作为“天官画”的画面主角。“天官画”主题丰富、功能广泛,说明民众的心理诉求已经从笼统的“赐福纳祥”转变为镇宅、求财、驱邪等具体需求,“天官画”画师们用宣纸或白棉布等材料创作出寓意祈福、避害等内容的作品,成为一种满足信众功利性心理需求的艺术形式[3]。
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天官画”吸纳了我国民间绘画的众多优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将工笔画的勾线技法与木版年画的平涂技法相结合,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绘画以单原色为主的色彩特点,并融合了壁画的装饰性风格,可谓博采众长。从艺术特征来看,可以将其归纳为“俗”“满”“情”三个特征。
这里所说的“俗”,是就“天官画”的题材而言的,作为百姓祈求神灵保佑的俗信之物,“天官画”的内容大都围绕“求福”的吉祥习俗、“求财”的功利习俗以及“免灾”的避害习俗来展开,但不论是何主题,其内涵都是百姓现实生活内容的拓展,包括福禄双至、子孙兴旺、出入平安、辟除邪恶等各类具体事项,是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的直接体现[3]。
“满”则是就“天官画”的构图而言的,“天官画”通常具有内容完整、构图饱满、布局均衡等特点,根据画面内人物数量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传统天官像通常以“一天官一侍从”为主要人物,在画面适当的位置添加蝙蝠、蟾蜍、灵芝等吉祥元素作为装饰。后期流行的三堂、五堂画则以纵向分层的方法将各路神仙、历代帝王、历史名人等同构在一个画面上,按照特定的位置和比例来组织画面中的人物,尽管画面人物众多,但画面井然有序、相得益彰,展现出严谨、清晰的构图特点[4]。
所谓“情”,便是指“天官画”中所投射出的民众情感,天长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历史上水患频发,百姓长期受困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加上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便试图通过祭祀神明等行为作为情绪出口,缓解对未知未来的不安和焦虑。作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天官画”既是地方性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间艺人的创作结晶,这类带有消灾降福等心理暗示功能的绘画缘自民众对生活的诉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显露出天真朴素的美学情怀。
2.“天官画”的保护及传承意义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导下,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保护非遗的核心是保护内嵌于其中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神元素。对于天长乃至滁州地区而言,“天官画”有着多重的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
从历史文化来看,“天官画”是天长地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产物,是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积累而成的艺术形式之一,蕴藏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众生存智慧、思想理念和文化精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有助于在当地社会形成文化自觉,对文化的传承、延续以及文化生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人文情怀来看,“天官画”产生于民众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之中,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寄托,也是群体意识和哲学观念的核心,从中不但可以探寻到当地百姓的思想和情感构成,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道教文化,从而以更客观、更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宗教文化。
从审美情趣来看,“天官画”在长期的流传中能够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接受和欣赏,就说明它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今天的人们已经打破了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这些曾经用于祈福避难的功利性绘画作品转变为审美对象,是学者们研究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
从区域发展来看,“天官画”对于展示和宣传天长地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带动天长乃至整个皖东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成为外地游客深入了解天长地域文化的途径。
对于“天官画”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要按照历史的发展方向去理解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要扩宽视野研究其中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全面、立体的认识“天官画”及其现代意义。
三、天官画的保护与传播原则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地把非遗文化转变为赚钱工具的做法很普遍,过度商业化会使民俗艺术偏离它的真谛,被标签化的艺术形式往往令人们忘却了其中的传统精神和历史负载,民俗文化中的神秘感与神圣感也荡然无存。于是,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往往构成一对矛盾体,因此必须要对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客观、科学的认知,才能做到在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原生态与新创作之间做出正确的解读。
(一)保护“天官画”要遵循历史的客观性
近年来关于非遗文化“原生态保护”的话题逐渐被人们所热议,所谓“原生态”就是使非遗文化按照原貌或原生形态一成不变的继续存在。然而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如果将其束之高阁、固步自封,反而会因为违反历史规律和客观要求,造成非遗在文化适应性上的不足,影响其可持续发展[5]。因此,对于非遗的保护要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必须舍弃一些与时代发展、科学观念相悖的事象,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与当下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天长“天官画”主题多样、内容丰富,但不论是何主题,均出于赐福、求吉等心理,虽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愚昧和虚妄的成分,却赋予世俗生活以文化情趣,并转化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对于“天官画”的保护,应尊重其历史进程、文化特性和思想风貌,充分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文化,摒弃其中的鬼神迷信观念,客观、科学地将其看作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作品中纯真、质朴的情感和民俗美学范式,并结合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思想,使“天官画”具备长期生存的土壤,在保护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
(二)传播“天官画”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互联网时代,简单、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要让非遗文化“活下去”并且“走出去”,就需要将其历史感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链接,这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过去“天官画”的传承主要是以资料汇编、文字记录、图片留存、举办画展等静态方式进行,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和推广的作用,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传播力度和覆盖面比较有限,并且很难对其完整地、活态地再现和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不仅可以从建立档案、保存、宣传、推广、教育等多角度满足“天官画”表现形式的复杂性需求,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电视或智能手机观看“天官画”相关视频、参与“天官画”互动游戏、购买“天官画”作品及创意产品等方式参与到这项非遗文化的保护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
四、新媒体环境下天官画的数字化保护形式与开发策略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媒体形态的变革,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6]iii。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化、内容即时性、传播主体多元性等特征,能够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通过互联网以较低的成本将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全球的受众,用户在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可以转换为信息的分享者和传播者,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技术将有利于“天官画”的保护,并为其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数字化技术在天官画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保护是一种以现代科技助力非遗文化保护的方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共享性和传播性,不仅能对非遗文化的资源进行永久保存,还能为非遗产业的发展带来现实意义,因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潜力。
数字化技术在“天官画”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资料库的建设上,目前“天官画”主要以图文扫描、录音录像等传统方式进行资料采集,这些方法虽然简单明了、直观可见,却很难表现其中的精神内涵且形成的资料相对固化,对于想了解和研究“天官画”的普通群众或学者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字、录音、录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形式融汇一体,对“天官画”作品及传承人的技能、经验等进行真实、准确、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结合数据库、数据管理、数据检索等现代存储技术,建立完整有序、管理规范的资料库,便于大众查询和检索,使“天官画”的保护更具现代化特征和科技水平。
数字化技术在“天官画”保护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展示形式的拓展上,目前“天官画”主要以实物展示为主,尚未形成固定的网络展厅。数字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拓展“天官画”的展示形式,数字展厅使受众可以在线观看“天官画”作品并了解其背景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开发出相关的小游戏,使这一传统工艺美术以情景化、可视化的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就可以参与到“天官画”的创作游戏中,不仅获得有趣的感官体验,还能对“天官画”的作品寓意、制作流程、技艺特点等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好感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天官画”的创新与传播策略
非遗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延续,一方面要做好人才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现代设计观念进行再创作。当前“天官画”的传承与发展依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的“天官画”不能与当代青年的审美兴趣相适应,而在销售上也缺乏先进有效的宣传与推广。在此背景下,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天官画”的推广,本文分别从创新与传播两个角度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1.打造非遗品牌、开发文创产品
非遗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民族属性和地域特色,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并积极地进行营销推广,不仅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奠定更好的物质基础,还能让非遗文化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从而得到长远的发展。
“天官画”是天长地区的文化代表,打造“天官画”品牌,并开发文化设计产品,能够有效助力“天官画”的保护和传承。从“天官画”中提取典型性的美学符号和审美范式,在色彩和造型上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能够为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所接受和喜爱,在年轻人的推动下实现保护和传承。
“天官画”的IP打造可以参考同为民间绘画技艺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在设计上的尝试,创造出更年轻化、更具时尚感和普世价值的视觉形象,为“天官画”的品牌塑造、发展及传播带来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对“天官画”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时,可以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使用的产品设计中,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文创产品,促进“天官画”品牌的发展,让这一非遗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如故宫文创,推出了一系列种类丰富、设计新颖、材质恰当的文创产品,从风格、题材、价位等各个角度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
2.宣传与推广模式多元化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如果我们不以年轻人的方式去表达历史,那我们将失去年轻人,年轻人也将失去历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新媒体时代,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消息、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天官画”的宣传和价值转化而言,也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宣传媒介上,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可以在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开通公众号打造电子展览馆,并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播放“天官画”的制作视频或创作过程直播等形式,都可以极大地扩展“天官画”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民众能够接触和了解到“天官画”;其次,在销售方式上,网络广告、APP广告、H5广告等新媒体广告因精准化推广、交互性强、操作便利、转化率高等优点,逐渐成为重要的广告形式。对“天官画”品牌的营销而言,除了传统的线下宣传和店铺销售外,还要适应广告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下人们的购物习惯,积极展开新媒体广告的投放并开通网络购物渠道,让“天官画”及其设计衍生品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反哺于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非遗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精髓、精神特质和审美追求的外在表现。“天官画”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下社会新科技、新工艺、新文化不断更迭,“天官画”也面临着传承人匮乏、受关注度小、濒临消失等亟待解决的困境。
如何延续“天官画”的历史性和本真性并使其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是“天官画”传承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保护来看,数字化能够为“天官画”的搜集、整理、储存和检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从创新来看,打造“天官画”文化品牌、开发文创产品,令其以新面貌重新走入大众日常生活,是实现“天官画”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之一;从传播来看,新媒体丰富了“天官画”的展示方式,为其提升受关注度、增强影响力、实现经济转化带来新动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会被更多人所了解,也将在未来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