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稻—小龙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1-25公翠萍胡大雁张圆琴张金鹏劳顺健
公翠萍,王 曙,胡大雁,张圆琴,张金鹏,劳顺健
(湖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积极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稻渔产业发展,连续出台《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振兴发展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稻-虾、稻-鳖、稻-蛙、稻-鱼、稻-蟹等生态健康种养模式,提出在粮食生产重点乡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以渔促稻,稳粮增收,真正实现“千斤粮、万元钱”。具体情况如下,供参考。
一、稻-小龙虾综合种养产业成效
截至目前,湖州市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8 万亩,其中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反响良好,现已发展面积10.46 万亩,产值3.54 亿元,另有鱼虾套养等养殖模式0.16 万亩。通过对部分主体的实地摸底调查,稻-小龙虾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 500~3 000 元,取得良好收益;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生态系统中,小龙虾的生长活动具有“除虫”“除草”“耙田”“施肥”等功效,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生态效益显著;此外,有些基地与当地农家乐联合开发,增设了垂钓、捉虾等旅游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规模低、小、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尽管近几年湖州市稻-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且呈继续发展之势,但是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偏少,一家一户小面积种养主体偏多,组织化、集约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稻田中发展起来的稻-小龙虾养殖模式,养殖条件偏差,进排水、电力、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仅满足于原来的水稻种植,而水产养殖的进水管渠、电力容量、道路交通等达不到要求。
2.种业体系不完善,苗种繁育能力不足 全市绝大部分小龙虾养殖户种苗以自繁自养为主,没有繁养分开,可能存在小龙虾种质退化、抗性低、病害加重的隐患,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全市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苗种产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经营模式单一化,流通加工产业落后 全市没有专门的小龙虾批发市场,养殖主体主要通过中间商收购,以鲜活销售为主。受总体养殖产量不高影响,加工严重滞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反观江苏、湖北等小龙虾产业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苗种繁育出售、甲壳和虾肉深加工产品、休闲垂钓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产品加工的企业、特色餐饮的开发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必经之路。
4.品牌营销意识弱,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全市稻渔种养农户的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够,只重视养殖生产,未注重品牌打造,部分养殖主体在小龙虾品牌建设上只停留在商标注册和无公害认证阶段。全市尚未形成像“盱眙小龙虾”那样具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产业品牌。
三、产业发展建议对策
1.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策扶持 稻-小龙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引导、部门重视、主体先导,应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应出台加快稻-小龙虾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小龙虾养殖的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小龙虾及虾稻米品牌宣传等工作。
2.构建良种体系,优化苗种资源 加强与科研机构、专业院校的合作,扶持培育标准化种苗生产企业,培育抗病能力强、个体大、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龙虾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并推广普及,促进小龙虾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 全市小龙虾消费主要分散在各餐饮酒店,未能建设如“潜江龙虾城”一样的相对集中的餐饮区域,影响了对小龙虾的消费。家庭消费量总体不多,有待进一步开发。在小龙虾加工方面应当鼓励现有的加工企业拓展业务、提高产能,增设小龙虾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开展不同口味小龙虾烹饪加工等,并不断提高小龙虾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虾仁、虾黄、甲壳素等产品深加工水平,以二产带动一产发展。做强三产,以三产促进一、二、三产的全面融合,结合美丽乡村、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小龙虾节庆活动,做好、做活“虾”文章,打造小龙虾文化品牌,促进小龙虾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