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武术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及开展对策研究
2022-11-25徐歆媛
徐歆媛
(韩国国民大学 韩国首尔 52451)
跟随时代的洪流,当下中国与时俱进,思想上、文化上由传统逐渐走向兼容并包。教育改革不断进行,新兴文化不断涌入,与传统文化的共存有着一定冲突。学校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查阅相关研究发现,近年来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被广为宣传并不断涌入校园,如定向越野、网球、轮滑等成为小学校园体育的重要部分,学校社团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中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占比较大并深受小学生喜爱,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作为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必修课,其开展现状存在一定问题。武术作为国粹,对身体的影响,勤习之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对心理的影响,其蕴含的中华精神、价值观、人生态度等值得学习。《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各地各校应积极弘扬并深挖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进入校园。小学阶段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术以其独特的“精、气、神”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各项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各地小学校园武术开展现状可知,当前校园武术应以何种形式开展、如何提升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等是值得学校及体育教师思考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校园武术对小学生身体发展的影响
研究显示,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却有所下降。有学者对近年来汉族小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测试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对未来2024 年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小学生肥胖率预计呈逐年上升趋势,耐力指标逐年下降。小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前进的希望,发展基石,学生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强盛、家庭幸福。2014 年、2016 年、2019年国家相继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刻不容缓,学校体育并当是中坚力量。武术作为国粹,在历史长河中对提升国人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有着独特优势。在武术对练过程中,学生需保持高度注意力,对方出拳、出腿的路径在短时间内就要作出预判,躲闪过程中,全身肌肉、关节、韧带需要保持较高的灵敏和兴奋,久练之学生反应能力及速度素质会得到有效提升。武术的基本动作如燕式平衡、倒立等对学生在习练中身体姿态的静态保持提出较高要求;腿法中,如正踢腿、侧踢腿、外摆腿、前扫腿等要求四肢在运动过程中有着良好姿态,小学阶段学生各关节柔韧性较好,各类武术基本动作的学习可促进身体平衡、协调能力的快速发展[1]。完成质量是武术动作评价的重要因素,如在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丁步等步型的习练中,学生需做到虚实分明、稳若泰山。小学五步拳为武术单元必修内容,是中国青少年学习武术的初级必学套路,包含了手型、步型、手法、步法:预备式、左弓步搂手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式,不论是基本的步型,还是组合套路,其完成质量与四肢力量密不可分[2]。长期习练武术的学生四肢活动量及幅度较大,对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组织生长有着良好影响。靖国良[3]选取掰手腕和立定跳远两个项目用以评测儿童的上下肢力量,结果显示:有习练武术习惯的儿童在两项测试中取得较好成绩,证明了武术对儿童力量素质的发展有着良好影响。学生在习练武术套路过程中,供能方式为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混合供能形式,如冲拳需力达拳面,进行整套动作时,要求“动如涛、静如岳”,长期进行适量练习对学生有氧及无氧耐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进而改善小学生肥胖率较高的现象。
2 校园武术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小学阶段学生开始进行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的学习,该阶段儿童相比于幼儿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均迎来了快速发展,但与中学阶段青少年相比,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相对落后,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呈现出学生身心发展的过渡性特点[4]。该阶段学生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且面临多种矛盾与冲突。统计显示,在美国有30%的小学生会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有60%之多[5]。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化导致思想进步、更加开放,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诸多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方法中,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近年来,将体育运动作为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主要方案的研究日益增多。体育运动以其竞争性和特有的生理负荷,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民族瑰宝,其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武术中蕴含的武德,可理解为公平正义的原则,即公道、公平、正义,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随着时代进步、社会观念不断更新,对武德的理解也随之改变。旧时,对武德的理解大多为“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当下大多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是武者所具有的道德”,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美德”,无论旧时,还是今日,武德中蕴含的道德精神,皆是值得学习的良好品质,在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上,武术有其独特优势,是其他运动无法匹及的。有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习武者需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习练中有肌肉酸痛、寒热难耐、人困体乏等来自身体的困难,也有心力憔悴、消极躲避、畏首畏尾等来自心理的困难,种种困难对于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武术内容丰富多样,习练方式也大不相同,如适合小学生习练的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强健体魄、攻防对抗等多种功能,在习练中讲究“动无有不动”,其中的动是指脏腑、肢体等全身器官,在意识调控下进行协调运动,因此在习练太极拳时要求“一动俱动”,绝非局部或无序的动,学生在整个习练过程中需要做到意诚心静、戒骄戒躁,这对改善小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有着重要作用。武术中的对练是在各种单练项目的基础上由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组成,常以两人或多人进行,是适合在小学阶段经常开展的练习方式,学生在练习中需做到攻防合理、招式精准、节奏一致、距离适当4点,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与同伴相互沟通交流、协调配合,找出对方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以保证整个对练过程的协调同步,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自我认识、自我调控,互帮互助,这对培养小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乐观开朗的态度、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学校开展校园武术的对策
做好校园武术的“顶层规划”,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宏观上,学校应提高对校园武术的重视程度,如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26所高校成立了“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倡导在各校开展“一校一拳”特色活动,将武术作为打造地方特色学校的重要项目或课程之一。在微观上,校园武术开展形式多样,如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体育课等,应对其进行具体、详尽的规划,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将宏观的规划落实到微观的实践,才能真正促进校园武术更好发展。
做好校园武术的内容精选,做到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学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平特征,结合地方传统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各水平段学生习练的武术内容,广泛参考武术特色学校各年级学生习练内容安排,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自水平一至水平三的武术特色课程体系。
做好校园武术的家校宣传,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校内,学校应注重学生武德的培养与宣传,先成人后成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往往胜过技能的传授,通过举办各类武术主题活动,为学生营造“尚武崇德”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7]。在校外,学校应向家长指明习练武术的益处所在,如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等,使家长成为学生课后习练武术的陪伴者与监督者,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坚持习武的好习惯,促进各项品质与素质的发展。
做好校园武术的师资储备,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是校园武术各项活动与课程的实践者,通过查阅相关研究并对当地部分小学进行访谈后发现,参与校园武术各项活动与课程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为非武术专项,因此在专业性方面会有所欠缺,间接影响了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8]。因此,学校应配足武术专项教师或招募民间武术爱好者、相关社会指导员进校园开展武术指导,从而保证校园武术的广泛、多样化开展。
4 体育教师开展校园武术的对策
体育教师应是各类武术课程及活动的设计者。体育教师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内容安排,对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武术类游戏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你问我做”,教师说出动作名称,学生快速准确地做出相应动作,以增加学生习练过程中的趣味性。
4.1 体育教师应是各类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者
教师可采用讲解法,以生动形象的武术故事作为课程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动作的讲解可采用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口诀以便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示范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向学生展示一套气势如虹的武术套路、拳术、器械等,不仅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眼中的专业形象,提升自身魅力,而且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更好地习练武术。教师应正确采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授一些动作结构较为简单或虽然复杂,但各部分间联系紧密不宜拆分的动作时应采用完整教学法;教授一些动作结构较为复杂,可拆分的动作时,应采用分解教学法,如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教师合理灵活地运用完整和分解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提升学生对习练武术的自信心。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精选一些适合小学生观看的武术教学视频、电影、教育宣传图片,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并体会中华武术的魅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4.2 体育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
研究表明,一个科学研究者的知识储备,20%来源于学校教育,80%来源于生活和工作实践[9]。随着时代进步,体育教师应向“一专多能型”发展,不能局限于自身所擅长的专项,各教师间应加强学习与交流,学他人所长,补自身短板。非武术专项的教师应虚心向同事或民间武术爱好者请教,不断增加自身的运动技能储备,从而促进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良性发展。
5 结语
当前虽物质水平提升,但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数据预测显示,小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耐力却逐年下降。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校园武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做好校园武术的“顶层规划”,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提高对校园武术的重视度,形式多样化,促进校园武术的发展。体育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加强学习和交流,促进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良性发展。采取以上措施,推动校园武术项目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期长足发展。